鲁网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19 05:24 点击:567397

原标题:但问所从谁 人的秉性品行具有传播力,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盛德之人,望之而令人消其鄙吝”,说的就是正面教化的作用。 家里盖房时,曾经历过埏泥造砖的过程。挑选粘而不散、粉而不沙的土,倒上水之后,逐牛错趾踏成稠泥。将泥填满模框,以铁线弓沿面切平。砖坯是否方正,就看模框是否规正。四边过线、四角过尺,这是校正模框必经的环节。 模框无言,规泥以正。明代谢肇淛所说的“身化”,大抵也是这个意思。人的秉性品行具有传播力,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盛德之人,望之而令人消其鄙吝”,说的就是正面教化的作用。揆诸史册,这样的事例不少。 魏国吏部尚书毛玠衣布茹素,以俭朴作风为人表率,他举荐的人都是清廉正直之士。因此,魏国士人无不以廉洁操守自勉,即便是宠臣,车马服饰也不敢逾制。见此,曹操感叹:“孤之法不如毛尚书令!使吏部用心如玠,风俗之易不难。”就是说,假如吏部官员都跟毛玠一样,革除奢侈腐败、培塑清俭风气就不难了。 正气足了,可以让鄙吝止步。唐代尚书左丞李廙素有清德,妹夫刘晏掌权后前来拜访。看到李廙家门帘破敝,刘晏悄悄丈量了门的大小,回去后用粗竹编成新帘,准备送给李廙。他3次拿着新帘来到门口,却不敢鲁网

原标题:条件越艰苦,越能练筋骨 只有不怕苦累,一心在战、全力务训,才能用好野外驻训这段实战化练兵的黄金期,更好地锤炼战斗作风,提高部队技战术水平。 眼下,野外驻训正如火如荼开展。如何提高驻训的质量效益,是部队都在思考的问题。驻训不是“住训”,首先必须摒弃怕苦累、图舒适的想法。 与营区和基地化训练相比,野外驻训不仅吃、住、穿等保障方式不一样,训练的环境、内容、方法也不同。把部队拉到荒原密林,绝非简单的场地转换,更不是体验野外生活,而是为了更好地贴近战场环境练兵。炎热饥渴、单调寂寞、蚊虫叮咬……几个月的时间里,全天候地铆在阵地上,官兵的身心必定会经受一番艰苦的考验。风雨侵衣骨更硬。只有不怕苦累,一心在战、全力务训,才能用好野外驻训这段实战化练兵的黄金期,更好地锤炼战斗作风,提高部队技战术水平。 笔者在某部驻训场看到这样一幕:百余顶帐篷散落在山坳、灌木丛中,呈战斗队形布设,所有车辆精心伪装后停靠在易于隐蔽、方便进出的位置,官兵的军需供给、装备检修也按照战时要求保障。过去有一段时期,驻训场却并非这般模样:少数单位花很大精力装扮营区,捡碎石子铺路、插彩旗挂横幅,任务车辆集中停放、横竖鲁网

原标题: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改革强军的生命线作用 习主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军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当前,我军处于强军兴军的加速推进期、深化改革的攻坚克难期、履行使命的严峻考验期。新形势下政治工作必须紧贴改革强军实践聚势发力,为国防和军队改革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持和可靠保证。 改革的过程是思想重整的过程,政治工作必须在紧跟时代步伐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推进改革,首先要抓住思想解放这个根本。政治工作必须响应时代召唤,紧跟改革步伐,在把握遵循、维护核心、铸牢军魂中彰显地位作用。 始终把加强理论武装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强军思想,切实用新思路引领新发展、新理论指导新实践。在进入思想上下功夫,坚持钻进去学、联系实际悟,持续用习近平强军思想改造主观世界,使思想观念始终跟上时代步伐。在进入决策上下功夫,切实把改革强军的新思路、新布局、新要求贯彻到党委领导和工作指导上,搞谋划抓落实都要自觉与习近平强军思想对表看齐。在进入具体工作上下功夫,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蕴含其中的科学方法破解面临的矛盾问题,用蕴含其中的使命担当鲁网

原标题:“当了5年兵,还是不过瘾” 人物简介:范超,大学生士兵,2013年9月入伍,现任第73集团军某旅舟桥六连班长。入伍以来,出色完成“砺兵”系列、“东海”系列等重大军事演习保障任务,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初夏时节,闽江河畔,练兵正酣。 “771,771,3号门桥门桥长、副门桥长均已阵亡,请立即处置!”导调组百般“刁难”,现场火药味十足。 我拿起电台,立即向导调组报告:“门桥迅速采用烟幕伪装,人员隐蔽,由预备门桥长继续指挥战斗!”指挥汽艇投锚,时间恰到好处;门桥合龙精准对接,误差不超过20厘米……虽然情况不断,但整个浮桥架设,我所指挥的门桥连接用时最短。 “厉害!”现场的几位导调人员连连发问,“这个门桥指挥员是谁?” “舟桥六连作业手,范超!”我大声回答。 得知我是一名士官,在场考官连连称赞。事后,连长孟祥龙告诉我,那次考核,整个浮桥架设指挥员队伍中,我兵龄最低、用时最短、敌情处置最灵活。因为成绩优异,当年我还荣立了个人三等功。 我打小就有一个绿色梦想,军旅影视、军营读物、军事科技都是我的最爱。5年前,大学毕业的我怀着从军报鲁网

原标题: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智慧” 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沙坡头,因沙丘高度超百米而得名。半个世纪以来,这里成为中国规模化、工程化治沙的起点,并由此开始向世界输出中国治沙技术。如今,面对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荒漠化威胁,置身沙坡头的治沙力量依然在攻坚克难,为这道全球“生态难题”找寻答案。图为6月12日一列火车行驶在穿越腾格里沙漠的包兰铁路上。新华社发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