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言子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6 17:48 点击:502957

原标题:美国不应在单边主义歪路上一错再错 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签署备忘录对华采取限制措施,24日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经济峰会的国内多名权威专家表示,美国做法有悖于国际贸易规则,对中国不利、对美方不利、更对全球不利,美方应及时悬崖勒马,回归理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当天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美方针对中国的“301调查”依据的是美国国内法,以国内法处置国际贸易摩擦本身就有悖于国际规则。 他补充说道,美国“301调查”得出的结论不客观、不符合事实,经济举动背后夹杂着政治动机。美国据此采取的单边保护主义措施,是一种粗暴、落后、停留在上世纪的贸易思维和解决方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认为,美国曾是国际贸易规则的主要缔造者,而现在的做法却带有明显“破坏者”性质。毫无疑问,美国举动会损害中方利益,也会损害美国自身利益,更重要的是损害全球价值链。中美作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一旦双方贸易摩擦升级,全球商品的成本、流通、价格都会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 不过,朱民认为,虽说中美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但他“不认为中美贸易战会真打起来”。从美方角度重庆言子

原标题:生产队的电磨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们那里每个生产队都有专门给社员加工粮食的地方,人们俗称磨坊或叫电磨子。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家乡周至县青化公社二庙一队的电磨子在堡子中间的山神庙里。磨子的装置比较简单,由电动机通过皮带轮带动齿轮,再由齿轮带动石磨加工粮食。这种机械的优点是,磨子转速快、效率高,二斗麦子(大约90斤)一个多小时就磨完了,要比过去的牛拉磨效率提高10倍以上,因此这种用电带的磨子很受大家欢迎。电磨子也有缺点,就是用的时间长了,磨口老了要请石匠来锻。由于磨盘重,锻磨时生产队要派三个身强力壮的社员,把上磨盘抬下来,石匠锻完后重新抬上去,这显然是很麻烦的。因它直接关系着全队300多人的吃饭问题,即使再麻烦,生产队对电磨子的事是非常重视的。磨管员也和饲养员一样,全年挣的工分是生产队社员的最高工分。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磨子被钢磨子取代。钢磨子构造简单轻巧,两个直径约30重庆言子

戚继光的一段 鲜为人知的往事原标题:戚继光的一段 鲜为人知的往事   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和戚家军抵御倭寇的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殊不知,戚继光前半生抵抗南倭,后半生防御北虏,在击退了东南沿海的日本侵略者后,隆庆元年,在吴时来等人的推荐下,威名远播的戚继光从抗倭前线被调至蓟辽一带,防御更为凶猛的蒙古铁骑。自此,戚继光撑起京畿门户的边防。然而,就在此时,一场危机却悄然而至。   北上蓟州后,戚继光雄心勃勃地要在北方也训练一支钢铁之师,他计划将当年随他出生入死打倭寇的南兵调往蓟州作示范。此计划经研究后,得到内阁与兵部的一致赞同。不料,在南兵北调的途中,领队的福建参将王如龙、游击将军金科、都司佥书朱珏却遭到福建御史杜化中的弹劾。   王如龙、金科、朱珏三人都是戚继光麾下的名将,他们能征善战,在抗倭战场上曾立下了赫赫战功。得知老部下被参,爱兵如子的戚继光专程从蓟州赶到内阁辅臣张居正的府上,恳请张能伸出援手保护自己的部将。同时又向兵部提议重庆言子

原标题:文学与税收调研   提起文学与税收调研,二者好似有点儿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剖析,在现实工作中,它们却有着如同水和草木一般的关系。   从语言叙述上而言,做文学,首先学会的是用文字将耳闻目睹、所思所想的东西流畅、准确地表达出来,而此功夫实际上也是写好调研文章必备的“文字功底”。   创作文学作品,往往需要有渊博的学识、灵活的思维、睿智的眼光、豁达的气度、自由的想象,若将这种学识、思维、眼光、气度、想象运用在税收调研文章的写作上,便容易在枯燥的理论世界里创造出一个观点新颖、角度独特、读来别有洞天的领地。   文学作品需要写得“好看”,才能让读者耐看。当恰如其分的文学语言出现在税收调研文章中时,总会给人“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怡心、悦目、清新之感,从而拉近与普通读者的距离。   原创是文学创作得以延续和发展下去的生命力,当将这种认识用于检视我们的税收调研成果时,就很容易发现哪些东西是重复别人重庆言子

原标题:福顺隆的箸头面   关中八百里秦川盛产小麦,养成了陕西人爱吃面食的习俗;在陕西众多的面食中,除了“关中八大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的biangbiang面外,还有一种让人喜爱的箸头面。   我听一些饮食行业老人讲,箸头面最初叫香棍面,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时,西安市桥梓口西南角就有一家面馆,专门经营这种箸头面,因做出的面条均匀细圆,像一根根连接起的筷子,被人们称作箸头面。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竹笆市福顺隆饭馆的箸头面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顾客越来越多,经常要排队等候才能吃到。   1963年,我从陕北绥德考进西北大学中文系,学校距竹笆市只有几里地。一次听同学说,福顺隆的箸头面太好吃了,便利用个星期天约了几位同学前去品尝,发现果然名不虚传。当时的福顺隆,有两间门面,营业面积并不大,只能摆放十来张四人长方桌,凳子也是木制的,没有靠背椅,显得有点简陋,但面香价低,满满一碗二两面,只需一角二分,而当时国家给我重庆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