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教委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7 03:54 点击:454980

古代的“春运”:回一趟家到底有多困难?资料图 随着2018年春运火车票的开售,又一场全球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人口流动拉开序幕。可是你想过吗,古代在春运期间公务人员和务工人员回家有多困难,不妨我们看看古人的春运,看看古人春运期间是怎样回家过年的。春运的起源我国古代的春运最早起始于周朝。因为周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古代的“春运”也就随之应运而生。不过那时的春运,因为交通工具以及道路的限制比现在要困难。然而,由于封建时代有“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思想因素的限制,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其次,与今天不同的是古代春运主体并非“外出务工人员”,而是公务人士和商人。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回家,和我们现在的政府关心外出务工人员不一样,那时他们关心的不是太多,那些外出的谋生者、经商人士,他们只能自行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早早动身起程上路,避免延误了回家的时间。古代的“高铁”和“大巴”“回家难”的背后其实是“行路难”,也就是道路交通不便。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忘修路。殷商时代便十分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在安阳殷墟考古中就发现了大量车马坑。到了秦代,中国的陆路交通水平突飞猛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全国性公路网,这给“春东城区教委

王学泰:中国古代皇帝都是怎样做检讨的?中国古代皇帝都是怎样做检讨的?“罪己诏”是中国传统中极富特色、独家专有的政治现象。“罪己诏”是皇帝在国家出现了严重问题或者施政犯了重大错误时向皇天,也是向老百姓做的书面检讨。它源自君王对于自己责任和失责的确认,这件事儿在上古是不成问题的。那时国家小,社会风气淳朴,君民相隔尚不太远,君主的职责相对较为明确,出了问题,人们都在看着,想赖也赖不掉。推诿责任则被视为重大的政治问题,最高统治者做了坏事赖账,上天示警也视而不见,这在民众之中就丧失合法性,是很容易倒台的。《左传》中说“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把赖不赖账、认不认错视作政治优劣的指标,这逐渐成为一种机制,作为君主专权的补充。萧瀚根据“二十五史”进行的统计显示,共有79位皇帝下过罪己诏:汉朝15位、三国3位(曹魏1位、孙吴2位)、晋朝7位、南朝14位、北朝1位、隋朝1位、唐朝8位、五代6位、宋代7位、辽代1位、金代1位、元朝4位、明朝3位、清朝8位。遗留下诏书全文的大约有二三百篇。袁世凯洪宪帝制失败后,退回来又想继续当中华民国终身大总统,为此还下了一份《罪己诏》,这是历史上最后一份。它以喜剧方式为《罪己诏》划上了句号。过去史评认为第东城区教委

再论孔老对话:儒学复兴其实得益于道家?历史就是这样奇怪,儒学在遭受毁灭性打击,几乎被铲除殆尽之后,又一阳来复,顽强挺过那段屈辱的时光,再度呈现复兴之势,以致出现“儒学热”。当儒学处于低潮时,我们敬佩那些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出卖良知的人,如梁漱溟先生,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儒者“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的独立人格和大丈夫精神。那么今天儒学研究处于高潮的时候,我们又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杜维明先生强调,儒学首先应自我反省和批判,只有经过反省和批判,重新确立自己的根基,儒学才有可能真正获得新生,迎来又一次的复兴。我觉得杜先生的看法很有价值和意义。资料图儒学的反省和批判可以有多种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儒道对话,通过与道家的对话,儒家完成自我反省和理论重建。我们知道,孔子当年雄心勃勃踏上政治舞台,开始社会、人生的探索,创立儒家学说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老子,他“适周”,去了当时的首都今天的洛阳,向身为“守藏室之史”的老子请教去了。二人围绕周礼有一段对话,虽然话不投机,甚至老子对孔子有所批评,但孔子依然感叹“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见《史记·孔子世家》《老子韩非列传》)最近两年,我经常讲到:一部中国哲学史要从孔子问礼于老东城区教委

刘梦溪论知耻:为什么说廉耻比礼义更重要【编者按】我们是不是处在空前的俗世化时代?这个问题让很多人忧心忡忡。俗世化最显著的表现是物欲横流,耻感淡薄。毫无疑问,各种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各种殊无禁忌刺激感官的话题,充斥于日常见闻,已是不争的事实。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物质享受高度发达,为什么社会道德却出现如此大的反差?要找回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精神,重构社会的基本价值,该从何处入手?著名文史学者刘梦溪先生在论述六经的价值伦理时认为,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中,仁爱、诚信、爱敬、忠恕、知耻、和同,这六组价值论理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既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今天;不仅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基本义理,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价值。为此,近年来他先后撰写《敬义论》、《论和同》、《立诚篇》,洋洋数万字陆续见诸报端。最新的一篇,是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六期的《论知耻》。全文两万余字,以疏解《礼记·中庸》提出的修身三达德(即:智、仁、勇)为题点,论证“知耻近乎勇”一德为何是士之为士的首要品格。对“好学近乎知”和“力行近乎仁”两达德,也作有详尽疏解,对“仁”何以需要“力行”,文章提出了新的释证,认为东城区教委

  国际律师事务所贝克·麦坚时昨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中国去年境外投资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对欧洲的投资规模则达到810亿元,同比增长76%。   “这是由于中国化工对瑞士农业科技企业先正达创记录的430亿美元收购完成所致。”该报告指出。   在贝克·麦坚时看来,中国对欧洲的投资逆势增长,表明中国投资者仍然青睐投资价格合适的战略资产。比如,中国化工对先正达的巨额收购,不仅是中国最大的一笔对外投资,也使得瑞士成为中国投资流入最多的欧洲国家。   此外,2017年,中国对英国投资20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逾一倍,其中中投公司对欧洲物流公司Logicor的收购交易占中国对英国投资总额的很大一部分;中国对荷兰的直接投资也增长了8倍达到39亿美元;中国对瑞典的投资也同样实现大幅增长,达14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欧洲与北美的直接投资在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物流与基础设施领域均实现大幅增长,特别是在欧洲,这些领域的投资从2015年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至去年的160亿美元。   为更好地优化对外投资服务,国家发改委昨日表示,将建立境外投资管理和服务网络系统,未来绝大多数境外投资管理环节东城区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