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瀚青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8 06:53 点击:311401

  今后一个主要的努力方向,就是尽快补上农矿型县级区域经济发展这块短板,构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构建统一一体化区域经济新体系。   6.7%、6.8%、6.9%,近几个季度经济增速的缓慢回升,特别是上半年增速回升到6.9%,表明我国经济中高速稳增长目标,经过这几年来多方面的艰苦努力,终于得以基本实现,令人鼓舞。中高速稳增长目标的初步实现,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为未来我国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和取得实质性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发展方式转变包括:发展目标,要按照需求结构层次升级和需求内容进一步丰富的要求,从主要注重总量指标向主要注重质量、结构和效益指标转变,从单一的经济指标向“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指标转变;发展动力,要按照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要求,从主要靠单要素量的投入扩张向全要素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转变;发展路径,要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从主要靠需求侧发力向主要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转变;发展措施,要按照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之间关系和大力推进“放管服”的要求,从政府职能过多和行政干预过强向让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吴瀚青

  服务不管是以最终消费的形式,还是作为中间投入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对经济结构的转型都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2017年上半年,中国的外贸形势好于预期,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增长了13%,其中出口增速为8.5%,进口为18.9%。短期来看,国际经济形势普遍好转的拉动作用功不可没,美欧日三大经济体二季度的表现都较为稳健。但未来走势尚存不确定性,社科院的测算结果显示,二季度中国外部经济综合CEEM-PMI为54.2,较上一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活力出现轻微下调迹象;长期来看,中国内生动力的不断增强也在其中发挥了积极影响,并将会为中国外贸的持续好转提供最有力的支撑。而这个内生动力来自于服务发展对经济结构转型的推动作用。   从理论上来解释,服务业中的每一个行业或部门的出现都是分工深化的产物,而分工可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服务不管是以最终消费的形式,还是作为中间投入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对经济结构的转型都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因为通过支持商品生产和出口能力的增强,可以改变所贡献部门的相对价格和竞争力,进而影响到这些部门的生产、就业、投资、贸易和消费。2017年吴瀚青

  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走向,我们有理由坚定信心,但也应保持冷静客观。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二季度宏观数据,GDP增速6.9%,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6%的阶段高点,相较前两年明显上了一个台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上升至11%,达到一年半以来的最高水平。整体来看,继一季度之后,我国二季度经济增长再度出现“超预期”。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稳中有升的态势超出了不少人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预期和判断,有些分析者甚至认为我国宏观经济的“新周期”已开始启动。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走向,我们有理由坚定信心,但也应保持冷静客观。从经济结构层面的数据来看,近期宏观经济整体向好的同时呈现三个特征。一是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长复苏程度弱于产值增长。二是消费对增长拉动减弱,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累计同比贡献率从一季度的77.2%降低到二季度的63.4%,资本形成增长贡献率则从一季度的18.6%上升到32.7%。三是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并未启动,实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并未出现显著改变。这些特征表明,当前产出增长,主要是由于供给侧改革有力推动工业去产能后,工业品价格和企业利润有所复吴瀚青

  工业部门相关数据、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进出口相关数据的增速都超出预期。   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个亮点:一是工业部门的相关数据超出预期。首先是6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由4、5月份的6.5%跃升至7.6%,说明工业增加值增速已基本脱离6%左右的筑底区域,开始呈现稳步向上的良好态势;其次是6月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再度攀升至51.7%的较高位置,已连续11个月处于50%的荣枯线之上;第三,1-5月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达到22.7%的较高水平。虽然该指标自年初以来一直处于小幅下滑状态,但20%以上的增速水平只有追溯到经济高涨的2011年才出现过。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也不乏亮点。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6%,虽然与一季度相比有所回落,但其中的两项“压仓”指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保持着稳步向上的良好态势。受房地产调控和地方政府债发行增速下降的影响,年初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一直处于下滑状态,下半年随着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的突出以及地方债发行的加速,相信这两项投资指标将会得到改善。   三是全国居民可支吴瀚青

摘要 【社科院:金融去杠杆初见成效】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21日发布《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2017年一季度)》。报告显示,总体判断,实体经济杠杆率有所上升,金融去杠杆初见成效。(中国证券网)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21日发布《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2017年一季度)》。报告显示,总体判断,实体经济杠杆率有所上升,金融去杠杆初见成效。   报告指出,今年一季度,包括居民、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实体经济杠杆率由2016年末的234.2%增加到237.5%,上升了3.3个百分点,上升趋势较为平稳,主要是居民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上升所致。   报告表示,金融部门杠杆率出现回落。从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负债端来衡量,金融杠杆率从2016年末的72.4%下降到2017年一季度的71.2%。从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端来衡量,金融杠杆率则从2016年末的78.1%下降到2017年一季度的77.3%。   “这两种口径的金融杠杆率,基本上都是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左右,可见金融去杠杆初见成效。”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吴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