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迟迟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30 04:17 点击:1080810

人民网北京3月19日电 (记者邱超奕)截至3月18日24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确诊病例7263例,其中重症病例231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0420例,累计死亡病例3245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928例,现有疑似病例105例。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18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次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湖北以外省份,已连续7日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湖北除武汉外,连续14日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最近7日,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数占新增确诊病例总数的84.55%,国际疫情快速蔓延带来的输入性风险增加。 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畜禽产品保供稳价工作情况。财政部农业农村司副司长姜大峪介绍,截至今年1月底,各级财政共安排种猪场和规模养殖场贷款贴息资金4.44亿元,涉及贷款521.42亿元。近期,为切实降低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融资成本,中央财政将临时贷款贴息补助范围由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扩大到500头以上。 “整个畜牧产业链已经高效协同运转起来,稳产保供有了良好基础。”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魏宏阳分析,目前产销秩序已经基本恢复正常。饲料方面,截至3月16日,排名前100位的重点饲料企业复工率已经春日迟迟

两个月,4115个新生儿! 这是1月20日至3月18日期间,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380多名医生、护士和助产士手中降生的新生命。 面对记者的采访,产科主任孙国强嗓音沙哑,但言语之间依然掩饰不住兴奋。“目前,所有的新生儿和产妇都状况良好。”孙国强说。 为了疫情期间诞生的这4000多个新生命,两个月间,孙国强和同事们一直坚守岗位。虽然对产科医护人员来说,早已习惯无休的状态,但疫情期间怎么保证产妇顺利住院分娩,成了孙国强和同事们的头等大事。 “以前产妇住院分娩都有固定的流程,现在还多了一道筛检程序,就是要在短时间内筛查出疑似感染的产妇,从而避免交叉感染。”孙国强说。为此,医院设立了“双分诊、双通道、双隔离”的运行模式,将普通孕产妇和有疑似情况的孕产妇有效地分开,同时,科室高级职称医生下沉一级,靠前指挥,保证疫情期间的医疗质量。 因为疫情,不少产妇选择了少出门,万不得已不去医院。所以,这段时间,孙国强碰到的往往都是异常紧急的状况。 孙国强还记得3月初的一天凌晨,有一名只身来医院的产妇。“她在凌晨3点多就出现了产前阵痛,送到医院后就快临产了。”孙国强说,“一检查,胎心不好,胎位异常,需要紧急做手术。”但一春日迟迟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向他们和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 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的抗疫故事令网民感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也让许多年轻网友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向援鄂医疗队的年轻党员学习,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青年是闯关夺隘的先锋力量” 3月16日,北京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好样的!北大“90后”!》,讲述了这次回信背后的故事。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这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两位“90后”临时党支部书记王奔和吴超深受鼓舞。3月11日,他们代表北京大学三家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34名“90后”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了“90后”一线人员的坚定信心。 王春日迟迟

面对一场来势凶猛的疫情,许多人突然发现,身边的“90后”“00后”已不再幼稚,而是英勇奋战的生力军。身穿防护服,在病房里忙前忙后;胸前别着党徽,在社区做志愿服务;头戴安全帽,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施工现场日夜奋战……从医护人员,到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志愿者,抗疫一线的奋斗者中处处都有年轻人的身影。 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指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这不仅是对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的鼓舞,也是对全国青年的鼓舞。 在危急关头,青春可以是强有力的翅膀,在奋力搏击中冲向云霄。过去有人说,“90后”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经历过风雨,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在战“疫”的前线,生与死的考验真真切切,哪怕有人倒下,仍有无数年轻的医务工作者坚守阵地。年轻的李佳辰是妈妈口中的“小丫头”,但在战“疫”前线,她是国家援鄂医疗队的一员。男护士郭孙生的儿子刚刚满月,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奔赴武汉,并在出发前郑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这些坚守岗位、认真履职的故事,彰显着当代青年人的担当。 在艰难时刻,青春也可以是灿烂的阳光,以乐观的心态照春日迟迟

体温检测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耳温枪、额温枪等测温“利器”纷纷上阵,各展其能。其中,“只是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温度就被记录下来”的红外热成像测温仪尤受青睐。 利用红外原理、人脸识别、AI等技术的红外热成像测温仪,能够在毫秒之间完成体温筛查,检测距离可达到10米,并自动记录温度异常信息、及时发出警报,甚至自动抓取发热人群。可以说,红外热成像测温仪在公众场所对疑似患者甄别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重要装备。 为复工复产搭建“红外防护墙” “用额温枪测体温太慢了!一分钟最多测十几个人,每天上班高峰都要排队。” “1000多人的单位,如果挨个测体温,要花上1个多小时!” “测温需要面对面接触,担心有交叉感染的风险。” …… 随着复工复产复学有序推进,测温成为每个人出行的第一道“关卡”。但传统测温方式需要“人盯人”“一对一”的近距离检测,面对大规模人群显得有些“招架不住”,不仅容易带来排队测温的不便,而且很难保证不会有“漏网之鱼”,甚至还会增加接触感染风险。 有没有一种设备,能够又快又准地筛查发热人员? 还真有一个,就是被称为“复工神器”的红外热成像测温仪。春日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