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凯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30 04:15 点击:1076389

  3月13日清晨5点起   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泉水湖渔场   一条条刚从池里捞起的花鲢鱼   被紧锣密鼓地装上车   首批20万斤活鱼   当天要运往武汉硚口区11个街道下辖社区   为了让武汉市民   吃上活鱼   咸宁市特地组织调配活鱼   供应武汉   武汉市副市长徐洪兰说,   “活鱼是武汉市民餐桌上的最爱,   我们将以最快速度分发到市民手中,   感谢咸宁。”   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硚口大队   组织“119党员突击队”等人员120余名   现场协助配送活鱼   咸宁水产资源丰富   和武汉山水相依   此次面对疫情   咸宁和武汉也是共患难   据了解   今后,不断会有活鱼   送到武汉市民餐桌上   虽然不一定能尽数满足需要   但大家可以轮着尝尝鲜   坚持战“疫”   生活会逐步好起来   统筹、文案:张书旗   记者:梁建强 【编辑:黄钰涵】 归凯

  (抗击新冠肺炎)云南医用口罩日产能达49万只   中新网昆明3月15日电 (陈静)记者15日从云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二十三场新闻发布会获悉,目前,全省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共计8户,合计日产能49万只。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杨洋介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云南千方百计保障医用物资需求。在医用物资调配管理上,根据定点医院的病例收治情况,实行点对点分配调拨,做到定向安排、精准投放,在最困难的时期也确保每个医务人员都有必需的医用防护物资。   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省有条件企业及时上马口罩、防护服等医用物资生产线,加强医用防护物资生产供给。   目前,全省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共计8户,合计日产能49万只。其中,新建成的云南白药集团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医用防护N95口罩日产量达6万个,医用外科口罩日产量达3万个,实现了云南省生产高级别医用防护口罩零的突破。现在不仅能满足省内医疗救治需要,还积极支援湖北前线10万只N95医用口罩。   此外,安排资金1.88亿元,紧急采购了75辆负压救护车、60辆监护型救护车、49个负压担架和8.8万份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等紧缺物资设备。成立了省、州(市归凯

这样的春天,爱了爱了!  2020年全国大部农区春耕春播工作   于2月下旬至5月上旬   由南向北陆续展开   由于气候、地形、土质的差异   人们因地制宜   绘就出一幅跨越大江南北的   特色春耕图   蔬菜大棚   合理制造气候条件   “蔬菜之乡”山东寿光   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冬暖式大棚种植蔬菜技术   通过改变温室环境   摆脱当地气候条件的制约   ▲图为卫星拍摄的山东潍坊市寿光蔬菜大棚图。卫星资料来源:SENTINEL-2、高分二号   如今,寿光共有   日光温室14.6万个、拱棚2.5万个   蔬菜播种面积60万亩   年产蔬菜450万吨   年交易蔬菜900多万吨   一年四季向全国各地输送农产品   稻虾共作   创新综合种养模式   武汉市蔡甸区河湖交错   优越的地理环境   适宜水稻与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   ▲图为武汉市蔡甸区五公村稻虾共作基地。卫星资料来源:高分二号   “一田两种、一水两用”   高效立体的养殖方式   让当地水稻亩产达980斤   小龙虾日上市量近3000斤   桑基鱼塘   充分利用生态系统   广东佛山   山水相依   西江、北江贯穿全境   纵横交错的河涌   形成了独特归凯

  (抗击新冠肺炎)浙江温州服饰企业成立口罩转产联盟 助力疫情防控   中新网温州3月15日电(记者 潘沁文 见习记者 周悦磊 通讯员 李中 章君)没有专业生产线,就手工缝制;没有设备,就跨省采购;买不到原材料,就自己研发……浙江温州服装商会牵头成立口罩转产联盟,一批传统的服装、纺织企业迎难而上,积极转型生产口罩,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   随着各行各业复工复产,为缓社会各界对口罩的需求,近期,由东蒙、庄吉、迷西仕、艾乐、卡地邦等10家服企决定由东蒙集团牵头发起成立“温州服企口罩转产联盟”,并为联盟成员提供原材料及生产模板,抱团联合生产口罩。   服装企业转型生产口罩有着诸多优势,服装企业有缝纫设备,有生产线,有技术娴熟的工人,虽然没有专业自动口罩机,但依然可以通过改造服装流水线,工人手工裁剪、包边、折叠、缝纫、挂耳,以解燃眉之急。   尽管企业工人到位不多,但企业家们信心满满,主动将生产时装的精品车间改造成无尘口罩生产车间,没有专业生产线,乔顿服饰紧急改造了一条人工口罩生产线,乔顿服饰股生产部总经理余多说:“我们24年来专注生产西服,不信做不好一个口罩。”   “我们的员工普遍都有5到10年的服归凯

  记者 张立平   迎着飘飞的细雨,他从渤海之滨飞赴江城武汉。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1月27日,正在天津指导“抗疫战”的他,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   此前3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央指导组成立。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的张伯礼名列其中。   古稀之年,临危受命。   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出征。17年前,抗击非典前线,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人民的需要就是使命”,一个多月来,他马不停蹄、不惧危险,深入医院、社区,会诊病患、调查疫情、筹建方舱、调制处方……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他的誓言依然未改。有人问,您年事已高,是不是可以不必到前线来?他眼含热泪,坚定回答:“不!疫情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我必须来,而且还要战斗好!”   他是国士   在72岁之年,他来到了一场大战的最前沿。初到武汉的几夜,他睡得并不安稳,因为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疫情大面积暴发,大量病例涌来,所有医院被挤爆。实地走访多家医院,张伯礼和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同志们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聚集了几百号病人,看诊排长队、化验人挤归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