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2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9 17:29 点击:1054600

背后是大山,门前是长江。坐落在半山腰的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被称为三峡坝区库首移民第一村。村里一栋栋白色小楼依山而建,俯临三峡大坝,景色秀美。 2月13日,记者来到许家冲,整个村庄十分静谧,似乎能听得到脚下长江奔流的声音。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崇军正在村里忙碌着。 因村支书生病住院,朱崇军挑起了全村疫情防控重担。从正月初一开始,从家里抱了两床棉被过来,连续20天没有回家了,晚上就睡在自己的私家车里。 “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就得冲上去!”朱崇军介绍:村治调主任刘正军驱车百里为村民取药,退役军人周绪华主动请缨执勤,预备党员周超每天义务杀菌消毒…… 村里对从疫情严重地区返乡的50户71人严格实行居家隔离观察,由30多名党员包人包户,每天测两次体温,解决生活困难,同时做好心理疏导。 “这边吃住条件都蛮好,村里安排了5个人管我们3个人,生活方面的需求也基本都能满足。”返村工人望建说。 许家冲村的“牵花绣”是本地独具特色的峡江秀艺。“不能出门,我和姐妹们就待在家做刺绣,设计了几种新的香囊挂件,做了一个平安符。希望能够早日战胜疫情,大家都平平安安。”刺绣工艺带头人谢蓉说。 在村口关卡点,记者碰到了北京市p62

人民网北京2月16日电 (记者邱超奕)截至2月15日24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确诊病例57416例,其中重症病例112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419例,累计死亡病例1665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8500例,现有疑似病例8228例。2月1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 截至2月15日24时,武汉、湖北、全国重症病例占确诊病例的比例均明显下降,其中武汉重症占确诊病例的比例由1月28日的最高点32.4%波动下降至2月15日的21.6%;湖北其他地市重症占确诊病例的比例由1月27日的最高点18.4%下降至2月15日的11.1%;全国其他省份重症占确诊病例的比例由1月27日的最高点15.9%下降至2月15日的7.2%。 “以上变化说明全国各地的疫情防控效果已经显现,特别是随着全国对口医疗支援力量的加强,湖北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本地区防控措施,扎实做好分类集中管理,使大量轻症病例得到及时救治,减少了转为重症的可能,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说。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周宇辉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成立了联防联控机制,将湖北武汉作为防控工作p62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截至2月15日,湖北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6249例,其中武汉市39462例。 这是一次义无反顾的出征—— 截至2月14日,全国各地向湖北已派出217支医疗队25633名医疗队员,军队共派出3批次4000余名医务子弟兵。 “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下去,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嘱托,满怀“我们定能赢”的必胜信心,数以万计的白衣战士,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同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看不见的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斗争! 谁没有自己的亲人,谁不知道平安的可贵,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为了和时间赛跑,同病魔决战,与死神较量,他们毅然决然告别家人,挥别家乡,义无反顾冲上火线,冲上战场! 火速驰援 共克时艰 除夕之夜,这样一张照片刷屏:一名身着迷彩服的女兵扭着头、抿着嘴,挽起袖子打针。 这名女兵,是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西南医院肝胆科主管护师刘丽;照片的场景,是医院安排大家打用于提高免疫力的胸腺肽。此前,刘丽已在机场过了安检,准备去看女儿。但接到p62

人民网武汉2月16日电  (记者程远州)16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传来好消息,10名重症患者集体治愈出院,其中年纪最大者90岁。截至目前,该院已有94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协和西院院长程范军介绍,目前该院仍在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共793名,有来自北京、广东、陕西等省份11支医疗队共1059名医护人员前来支援。 家住江岸区的董先生今年64岁。由于他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基础性疾病,病情较重,1月28日转入协和西院进行治疗。在医护人员精心照顾下,他16日顺利出院。董先生所在的病区为党员先锋队责任区,收治的全部是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十分考验医护人员的医疗能力。楼层医生王维慈介绍,党员责任区成立于2月2日,是由主动申请上一线的党员同志组成的临时突击队,医生25名,护士40多名,聚集了各个科室的党员骨干。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7日 02 版)p62

这是一张张意气风发的脸庞,这是一个个勇往直前的战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批批“95后”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奔赴武汉,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青年人的“硬核”担当。 本报记者走近4名“95后”医护人员,聆听她们的战“疫”故事。 崔肖(1995年生)—— 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同事们在前线勇往直前,我怎么能当逃兵?”崔肖语气坚决。 春节前,武汉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护士崔肖回到家乡黑龙江过年。关注着疫情,崔肖的心也不断揪紧:“马上飞回武汉,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2月1日晚9时许,崔肖赶回武汉。第二天,崔肖就回医院报到。3日起,她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门诊上班,主要负责收发物资和诊区消毒工作。消毒器一手拎不起来,就让同事帮忙抬起来背到肩上;每次消毒一个小时、每天消毒3次。一天下来,肩膀被勒得生疼,胳膊也抬不起来。 此外,她还要监督同事规范穿戴防护设备。现在,一天6小时的班,加上穿脱隔离衣、交接班的时间,崔肖通常要在诊区待上7个小时。工作更累、风险更大,但崔肖毫不畏惧: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 吉琴(1995年生)—— 希望一切都能快点好起来 “1号床,心p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