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719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1 21:59 点击:1050268

“再等一下,彩虹出现就天晴。”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江苏常州创业的“90后”台湾姑娘宋彤大年初三开始创作一首名为《陪你等天晴》的歌曲。连日来,她反复练习,不断打磨,情到深处,不禁落泪。 “你好吗?天空灰得看不清你的模样,我在遥远的城市牵挂。点一盏灯,照往你的方向。”歌词写道:“多希望,像记忆中你笑得那么开朗。你倦容的眼神下,是不是渴望一双温暖的手将你拥在怀里。不让你再,再受伤。” “我只希望这首歌能让更多武汉人听到,给他们一点点温暖。”春节假期宋彤回到台湾,她在接受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她虽然人在高雄,但每天都会关注武汉乃至大陆的疫情进展,身边的很多台湾朋友也都想为大陆疫情做点事情。“我是学音乐的,所以就想到了创作一首歌为武汉同胞鼓劲。” 2017年开始,热爱艺术的宋彤长期跟随台湾音乐剧团到大陆各地巡演。2018年5月,宋彤随团队来到武汉演出,停留了十几天。虽然时间不长,武汉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武汉,我第一次看到了长江、黄鹤楼,以前只在课本、古诗里了解过它们,亲眼看到的感觉很不一样,回去我还跟身边的台湾朋友炫耀了很久。武汉的菜也特别好吃。”回忆起第一次到武汉的经历,宋彤600719

“这是一台带红外线热成像镜头的无人机,可以观测可见光和红外光。在有效测距3米内,它测量人体体温误差在5%左右;测量距离在1米之内的话,误差可以缩小到1%。”江西宜春宜阳新区的社区工作人员易金禹正操作着无人机,远程为居民测量、记录体温,这避免了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登记时可能造成的二次传染问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众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防疫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居家隔离的群众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查看疫情动态、疫情地图,无法及时返回工作岗位的人可以在线远程办公,无人驾驶的快递车能及时运送货物,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专科医院的建设更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 足不出户 掌握疫情动态 “在家隔离不能出门,全靠手机联系外界。”湖南长沙市民小钟开玩笑说:“从来没‘宅’过这么久,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命是手机给的。” 由于节前到过外省出差,整个春节期间,小钟都在自行隔离。每天早上起来,小钟会先打开微信小程序,看一看疫情实时动态,然后刷刷微博、抖音打发下时间。吃饭有时会直接点外卖,有时也从盒马手机软件(简称APP)上买些食材,试着学做菜。“做菜也是从手机上找视频学,都会做红烧排骨了。”晚上,小钟一般会给家人打个视频电600719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全力以赴。除了精诚团结的信念、一往无前的勇气,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们更需要科学的研判、冷静的应对。疫情虽然凶猛,但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也在加快。用好科学这一强有力的武器,充分发挥新技术的效能,方能尽早击败疫情,赢得胜利。   互联网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日里,每天刷手机不过是习以为常的小事,但在疫情爆发期间,用好互联网对抗击疫情起到了巨大作用。   通过互联网,我们更快地实现了疫情信息的公开。“疫情地图”上实时更新的数据,赢得了民众的信任。视频里一线工作人员的真实故事,鼓励了民众的信心。微博上不断刷新的需求信息,节省了物资捐赠的周转时间。丁香医生、好大夫、阿里健康等平台提供的线上问诊服务,让更多病患得到了救治。应对疫情,互联网的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每一位接入互联网的用户都既可以是服务者也是受益者。   互联网提供的多样服务,也有利于缓解民众的焦虑、恐慌情绪。花样短视频剪辑,微博段子、表情包,甚至在线“云监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都能帮助网民释放居家隔离的焦虑。   在抗击疫情的前线,更多专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应用让我600719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湖北、武汉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许多人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尽其所能,向湖北、向武汉提供帮助,或捐钱、或捐物。 同时,多地派出医疗队出征援鄂,义无反顾,驰援力量已超1.1万人。 在这些援军中,医护人员忘我工作、甘于奉献、救死扶伤的故事比比皆是,让人感动至深。 本版选择了北京市属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的三个故事,以飨读者。 清华长庚医疗队—— “相信科学,咱们能挺过去” 韩冬野 1月30日,按照北京市属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的整体安排,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援鄂医疗队的11名队员分别编入早9点、下午3点、晚9点的三班,开始为确诊患者服务。 早7点洗漱吃饭,第一波队员乘坐班车准时出发,前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虽然接诊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确诊患者,但大家均来自疫情相关的科室,并且均经过专业防护培训,所以心态很平和,一起喊了加油的口号。 下午上班的队员,则在上午去超市采购生活用品。“一旦进入隔离病房,我们必须要自我隔离,不能随意出入、接触外人。”呼吸/感染专业护士孙雪洁说。 清华长庚援鄂医疗队的第一个班:8名护理人员分两批进入医院西区12楼病区;3名医师与1名同仁600719

口罩,记忆中还没有过像今天这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有人把千方百计搜集到的口罩,送给一线医护人员、执勤警察、排查人员,放下就走不留姓名;有人趁机涨价,一个平时只有几块钱的N95口罩能卖到上百元。 真是一滴水中见太阳,一个口罩见人心。 相信没有人不同意这一点:口罩等应急物资,应该优先分配给在一线奋战的逆行者。但在实际中能不能做到,考验的既是人性,更是政府的应对能力、治理智慧。 浙江日前出了一个加强口罩统筹管理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除特殊岗位防护需要外,公职人员一般不得佩戴N95医用防护口罩。 网上对此点赞一片,认为是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怎么理解呢?实际上,浙江的这个意见提供了一种“梯次安排、高效分配”的思路。 首先,给足医用的。优先保障一线医护人员必需,优先保障公安、交通、网格化排查等基层一线人员必需,优先保障公共场所服务窗口人员必需。 其次,稳住民用的。及时公开发布市场投放信息,稳妥引导市场预期,避免因口罩不合理投放引起人群聚集。 第三,堵住乱用的。科学指导不同场所、不同人群选择合适口罩类型,不过度防护,实现有限资源精准投放。严禁公职人员私自占用全省统一调配的医用口罩。 这个办6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