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活片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7 23:49 点击:1037147

  维C、红豆、低体脂都对人体健康有神奇的效果吗?刚刚发布的2020年1月“科学”流言榜对一系列你我身边的谣言进行辟谣。“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   体脂率越低越健康   体脂率越低,身体越健康。   真相   所谓体脂率,就是体内脂肪的重量与全身重量的比值。   理想情况下,每天的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应该大致均衡。如果摄入的能量过多或者消耗的能量过少,便会产生“盈余”,被身体转化为脂肪存储起来。   脂肪具备重要的生理功能:在天冷的时候维持体温,在运动的时候减少组织摩擦,在饥饿的时候提供能量,以及分泌激素,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等。因此,大可不必一听到“脂肪”就摇头。   女性体脂率的正常范围在25%到31%之间,男性体脂率的正常值要小于25%。但是,体脂率会随着年龄发生变化,年龄越大往往体脂率越高。所以,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判断健康情况,不要盲目追求低体脂率。   流言   加湿器会加大室内雾霾污染   开启加湿器后,用PM2.5检测仪靠近加湿器喷口,检测数值升高至重污染水平。   美国生活片

  赶年集 看变化——大运河畔捷地村新春年集见闻   新华社石家庄1月22日电(记者冯维健)20日清晨6点,天还没亮,河北沧县捷地村村民买树强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系上围裙、戴上套袖,磨快了钢刀,把新鲜牛肉装上小车,运往集市上的摊点。这一天,是捷地村的新春年集,也是春节前村民最忙碌的时候。   今年46岁的买树强是集市上的老摊主,据他回忆,从他父亲那辈开始就在集市上做牛肉生意,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他说:“平时赶一次集大概能卖一头牛,现在临近春节,市场需求量大,基本上一天能卖两三头牛。”   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赶集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商贸形式,其中年集最为红火热闹。年集上的春联、年画、干果、小吃,都是民众春节期间的必备品。地处京杭大运河畔的捷地村,自清初开始设集,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新春年集,这一传统的民俗记忆,为民众带来“年味儿”的同时,也见证着乡村经济的点滴变化。   “我记得小时候,每到新春年集,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来这里置办年货,其中数大白菜的销量最好,每家都要买上几十颗。而且那时候运河里水很多,还有一些操着天津口音的客商乘船来村里贩卖食盐、布匹,热闹极了。”今年64岁的村民刘金龙说,“美国生活片

  新华社上海1月22日电(记者吴振东 潘旭 丁汀)从上海到河南光山,K754次列车需开行15个小时,正在返乡的华东师范大学广告专业学生曾庆阳,在车厢里正忙碌着……   春节假期,他要拍摄一部微纪录片,讲述家乡的脱贫故事。   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光山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5年,该县打响脱贫攻坚战,并于2019年5月脱贫摘帽。   2020年春节,是全县80多万百姓将迎来的脱贫后第一个春节。   “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这是曾庆阳从亲朋那里听到的关于家乡的顺口溜。到家第二天,他便迫不及待带上拍摄器材,来到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取景。   一望无际的浅山丘陵,漫山油茶树摇曳生姿,使人彷佛置身绿色海洋。在这里,曾庆阳遇上了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世法。他告诉曾庆阳,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公司现已流转荒山荒地三万余亩,建起万亩油茶生态示范基地,解决1000余农民就近就业,带动基地周边298户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4000元。   在县城一处商场,曾庆阳用镜头记录下羽绒服销售的热闹景象。多年来,光山县因地制宜,逐步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羽绒材料集散地、羽绒服装加工基地和羽绒制品销售中心,全县超过15万人从美国生活片

  退休前最后一次春运 她用自己的方式说再见   学售电子客票 她一点不输年轻人   “身份证读卡器、四合一POS机、扫描枪、制票机、验钞机,还有这台电子客票购票信息单打印机,这是今年最大的变化。”坐在熟悉的北京南站售票车间工位上,年近50岁的值班售票员朱凤云说,今年是她最后一次服务春运。“2020年的春运和以往有些不一样,因为电子客票来了,对于我们铁路人来说,这记录了一个时代。”朱凤云的话语中,带着对铁路、对南站的留恋和不舍……   退休在即依然苦练新业务   “如今,熟练掌握电子客票业务是售票员的必备技能,只有自身‘进阶’了,才能为旅客解决各种疑难杂症。”退休在即的朱凤云,在这最后一班岗上一点儿也不马虎。   “每次500道理论习题,背不住的就抄写,一遍不行就抄几遍。每个月还要考试。”50岁的朱凤云依然像刚入职的年轻人一样。几个月坚持下来,朱凤云不但通过了所有的课程,还把铁路调图、增开临客等信息都印在脑子里。有问必答、有问能答的她,信心满满地站在了售票车间。   “干了一辈子,快到点了,也不能输给年轻人呀!”在最后一班岗上,面对电子客票这一铁路史上的大变革,朱凤云又当起了宣传员。   她是归家美国生活片

铁路青年春运“百态坚守”:日夜不歇温暖旅客回家路  (新春见闻)铁路青年春运“百态坚守”:日夜不歇温暖旅客回家路   中新网兰州1月22日电 (强科 马宝军)对于铁路人来说,春运是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日夜坚守奉献,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主战场。在这场攻坚战中,铁路青年担当起挑大梁的重担,从寒风中怀揣仪器,到旅客手中的一杯热水,再到打磨机下近“千度”的火花,他们始终保持奋斗者姿态,温暖着广大旅客的回家路。 图为车务青年刘璇给旅客列车上水。 兰州局集团宣传部供图   -31℃:供电青年坚守高原外出巡检   在祖国西北海拔3608米的祁连山深处,兰新高铁在这里穿山越谷、银龙飞驰,冲腾起阵阵雪雾,仿佛驶入奇幻雪国。兰州高铁基础设施段军马场高铁接触网运行工区就驻扎在这里,工区职工昼伏夜出,日夜守护着高铁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28岁的陈华军是工区的作业组长,春运期间,在-31℃的高寒山区,他要带着5名青工对接触网设备进行巡视测量。头戴厚厚的大棉帽,身穿厚重作业服,迎着刺骨的寒风站在露天的作业车上认真巡检。   隧道挂冰是动车和供电线网的“定时炸弹”,为了清除安全隐患,他们还要穿上雨衣、戴上安全帽、护目镜和绝缘手套,脚踏绝缘靴,手持打冰杆,清脆的敲击声回荡在美国生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