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亚洲首次记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 录到小型雀形目鸟类在极高海拔飞行模式


更新日期:2024-05-02 22:42:13来源:网络点击:2006033

  中新社西宁5月2日电 (记者 李江宁)青海省林草局2日向外公布,该局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亚洲首次系统性科学记录小型雀形目鸟类在极高海拔飞行模式。

  据介绍,为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区域雀形目小型鸟类迁徙策略,加强对鸟类迁飞通道中涉及的停歇地、繁殖地的保护,2022年开始,青海省林草局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对青海海北州门源县、西宁市大通县境内繁殖的红喉歌鸲与黑喉石䳭的迁徙模式开展了相关研究。

图为红喉歌鸲。 (青海省林草局供图)

  研究团队采用光敏定位器、多功能定位器等新型追踪技术对两种鸟类进行迁徙追踪,对每只被捕捉的个体佩戴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申领的标准铝环和彩环进行个体标记。其中,多功能定位器的应用在亚洲范围内为首例。

  研究表明,红喉歌鸲秋季迁徙路线呈绕路形式,规避青藏高原,沿中国地理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以一条海拔逐渐下降的路线迁徙至泰国西南部越冬;而春季迁徙路线则选择了更短的路线,跨越了云贵高原、西南山地以及青藏高原东侧等区域,其迁徙路线海拔呈过山车式先上升再下降后又上升。

  红喉歌鸲迁徙飞行海拔平均可达2000米,并呈现秋季比春季更高的模式,秋季最高飞行海拔可达5000米。相较之下,青海省繁殖的黑喉石䳭则全年均生活在青藏高原区域,其春、夏季繁殖于青海东北部,秋季9月中下旬向西南方向迁徙,横跨青藏高原,历时20天左右到达青藏高原西南侧喜马拉雅山脉南北麓越冬。

图为黑喉石䳭。 (青海省林草局供图)

  “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两种繁殖鸟类的追踪研究,我们揭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迁徙适应策略。”青海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张毓告诉记者,红喉歌鸲采用典型的地理屏障回避式迁徙模式,而黑喉石䳭则采用了极端适应的迁徙模式,全年生活于青藏高原上。

  据悉,新型追踪技术更揭示了小型雀形目鸟类在极高海拔飞行的模式,为亚洲首次系统性的科学记录。该研究为亚洲迁飞区普遍缺乏雀形目迁徙数据的现状提供了重要示范。(完)

【编辑:田博群】

相关:

美国零零后,正挺身站在巴勒斯坦一边美国青年思想转变为什么会出现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不同的政治立场呢?这一现象可以通过成长经历的时代差异、对巴以叙事的不同视角以及种族主义意识形态来解释。作者:王一木编辑:阿K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事件之..

浙江横店片场假期“不打烊” 超4万名影视从业者忙碌  中新网金华5月1日电(董易鑫 蒋哲炫 张婉婷)5月1日,在浙江金华东阳市横店影视城一处拍摄基地,《八千里路云和月》剧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据悉,今年五一假期,横店影视城共有《子夜归》《藏海传》《凤凰台上..

上一篇: 台湾电车之光:月销416辆,被内地人狠狠嫌弃
下一篇: 琼州海峡一渔船进水遇险 船上3人安全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