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圣婴”驾到 全球进入“烧烤模式心痛2009歌词 ”


更新日期:2023-06-29 00:24:18来源:网络点击:1980925

  “圣婴”驾到 全球进入“烧烤模式”

  未来五年全球气温将创新纪录,会打开“潘多拉魔盒”吗

  记者 于梅君

  厄尔尼诺来了 明年或史上最热

  进入6月以来,我国北方多地气温突破40℃,让许多人“热到怀疑人生”。6月15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布了今年首个高温中暑气象预报,较常年平均首发日期提早13天。

  事实上,被“炙烤”的不是只有我国,而是全球。

  更坏的消息是,从气象意义来说,2023年并不是一个“好年”。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介绍,经初步研判,2023年全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将呈现多发、强发态势。

  加剧2023年极端天气发生的,还有一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厄尔尼诺”卷土重来。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为“圣婴”。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介绍,自2020年开始,全球经历了持续3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到今年3月,本轮拉尼娜正式结束,厄尔尼诺开始登场。二者循环周期一般为2年至7年,平均周期为4年。厄尔尼诺通常在夏季开始,让全球趋于更暖。

  据国家气候中心观测,厄尔尼诺将在今年7月、8月大概率发生,带来比过去30年平均温度高0.5摄氏度到1摄氏度的夏季高温。接下来的秋天,厄尔尼诺持续增强,一直到冬天达到顶峰。今年冬季,预计“比过去30年(冬季)平均温度高1.5摄氏度。”

  另据世界气象组织4月发布的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预测意见,今年5月至7月出现厄尔尼诺的概率为60%。据赤道太平洋海域附近检测到的变暖的水,未来很可能出现强大的厄尔尼诺现象,“届时,海洋就像被打开了瓶盖,所有储存在海洋表面以下的热量都将跑出来。”

  此次厄尔尼诺发展比较快,比预计时间提前一到两个月。从今年5月份算起,至少会持续8—10个月。

  不过,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海洋专家表示,受厄尔尼诺影响,更需警惕的是极端天气发生。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特大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出现的次年。

  “厄尔尼诺正在推高全球变暖幅度,很可能带来全球变暖新高峰。”周兵认为,如果此次发展为强厄尔尼诺,2024年可能将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未来会越来越热吗?5月17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在温室气体和厄尔尼诺的共同推动下,几乎可以肯定,2023年至2027年,将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

  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气温高出约1.15℃。预计2023年至2027年,全球年平均温度,将比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温度高1.1℃至1.8℃。

  若持续变暖,半数以上冰川或消失

  本轮厄尔尼诺事件,或将加剧全球升温步伐。据世界气象组织报告,北极变暖程度将过高。预计未来五年,北极温度异常,将是全球平均异常的三倍以上。

  由于气候持续变暖,全球冰川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化。一项发表在《科学》上的最新研究显示,全球一半以上的冰川,预计会在本世纪末完全消融。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巴黎协定》,其中的理想目标,是将21世纪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之内。

  2021年10月2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报告称,有些国家并未采取积极行动兑现减排承诺,因此无法实现全球升温1.5℃的目标,照此发展下去,全球气温会至少上升2.7摄氏度。

  消失近一半的冰川,是按照全球气温上升1.5℃计算的。如果按上升2.7℃来计算,到本世纪末,全球约68%的冰川将消失殆尽。如果按上升4℃的相对极端条件计算,那么到2100年,全球约83%的冰川将不复存在。

  作为主宰北极圈食物链的“白色君王”,北极熊的生存,也将受到北极气候变化和海冰融化的影响。发表于《自然气候变迁》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北极熊恐怕会在80年内面临灭绝危机。

  随着北冰洋无冰区域越来越大,无冰时间越来越长,北极熊生存堪忧。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统计,2015年全球北极熊数量约为26000头;2018年约为23000头;2019年则下降至2万头左右,呈逐年下降趋势。

  此外,冰川消融的另一个后果,是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科学家推算,全球升温1.5℃、2.7℃和4℃的情况下,海平面升高幅度将分别达到9厘米、11.5厘米和15厘米。

  无论是哪种情况,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高加索山脉和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上的冰川,都会在本世纪末接近“完全消失”。冰川的消融或影响淡水资源的供应,可能波及全球20亿人口。

  除了北极,南极也难逃升温厄运。近几个月来,人们越来越担心南极海冰减少,因为今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仅为179万平方公里,创下历史上海冰面积最小纪录。此外,南极西格尼岛上的多种植物已开花,植被变化会改变土壤酸碱度,从而加剧碳排放和永久冻土的破坏。

  极端高温“超长待机”,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引发野火,造成电力短缺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全球六分之一物种面临濒危风险

  当谈论气候变化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或许对一些人来说,它只是一个遥远话题,与自己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但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各种生命而言,气候变化真的意味着家园的消亡。

  2019年,澳大利亚正式把生活在大堡礁的珊瑚裸尾鼠,从濒临灭绝的物种名录,转移到“灭绝”类别。

  这是有记录以来,首个因全球变暖而灭绝的哺乳动物。科学家认为,未来几个世纪,可能有三百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会因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遭此厄运。

  科学家指出,裸尾鼠的灭绝,只是气候变化导致动物灭绝的冰山一角。发表在《科学》的一份报告指出,物种灭绝风险,随着地球温度升高而增加,而且灭绝风险呈加速趋势。全球六分之一的物种面临因气候变化引起的濒危灭绝。

  联合国正呼吁各国共同努力,力争在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按照康涅狄格大学的估算,即便将升温幅度控制在这一范围内,届时全球物种的灭绝风险也会从目前的2.8%增加至5.2%。

  科研人员指出,如果地球升温幅度从2℃提高到3℃,物种灭绝风险就会增至8.5%。假如各国不采取措施,全球变暖保持目前趋势,那么到2100年地球升温幅度将达4.3℃,约1/6的物种将面临灭绝风险。

  部分热带和南极海域是潜在的物种灭绝高风险区。在海洋动物当中,鲸鱼、海豚、海豹等哺乳动物面临的灭绝风险最大。

  一项研究指出,来自亚洲、欧洲、北美和南美以及其他地方的716种动植物中,已经有近半物种,在其传统活动范围内发生了局部灭绝,原因很简单,天气对它们来说太热了。

  其中,淡水生态系统受到了更大影响,在被观测的31种淡水物种中,与气候相关的局部灭绝概率明显更高,达到了74%。

  愈加频繁出现的反常天气及消失的物种不断提醒我们,气候变化真的不是在谈论“别人的事”,全球共此冷暖,人类难以独善其身。(齐鲁晚报) 【编辑:叶攀】

相关:

利用市场手段加大养老服务供给(财经观)  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市场体系,形成供需对接、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

强制关注公众号 消费者有权举报  本报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齐志明)停车缴费、点餐、购物……如今,扫码支付代替人工服务已然成为一种常见做法,但这种本该“提高效率”“便捷快速”的消费方式,却因为部分场所设置的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来缴..

上一篇: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 山西长子守护最美“夕阳红”
下一篇: 广州城中村电费乱象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