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安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 徽今年370条扬子鳄“扩编”野外种群


更新日期:2022-06-02 19:34:29来源:网络点击:1878221

  中新网合肥6月2日电 (马晓燕 吴兰)2日,2022年扬子鳄野外放归活动启动仪式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郎溪县高井庙片区举行。在启动仪式现场,20条安装了卫星追踪器的成年鳄被放入经过生态修复适合扬子鳄栖息的水库里。

  据了解,安徽省此次放归人工繁育扬子鳄370条,放归地点分布在保护区的宣城市宣州区红星片区,郎溪县高井庙片区,广德市朱村片区,泾县双坑、中桥片区,芜湖市南陵县长乐片区。本次放归的扬子鳄均植有身份信息识别芯片,其中90条安装了卫星追踪器,全部放归工作将在6月10日前完成。

等待放归的扬子鳄。 马晓燕 摄 等待放归的扬子鳄。 马晓燕 摄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扩大扬子鳄野外种群,彻底摆脱极度濒危状态,2001年11月,经原国家林业局批准启动“扬子鳄保护与放归自然工程”,通过将人工繁育的扬子鳄放归到野外的方式,逐步复壮野外扬子鳄种群,该工程为国家15个野生动植物重点拯救项目之一。

  扬子鳄野外放归是一项长期系统性、技术性非常强的物种野化保护工程。安徽省在2002年开始实施扬子鳄栖息地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开展野化训练区和野外放归区建设工作。2003年首次放归3条扬子鳄,开启了试验性野外放归,至2018年共14次累计放归108条,为扬子鳄规模化放归积累了宝贵经验。

放归活动现场。 马晓燕 摄 放归活动现场。 马晓燕 摄

  为加快扬子鳄野外种群复壮进程,安徽省自2019年起科学有序推进规模化放归,在总结前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幅增加野外放归数量,同步开展栖息地生态修复以扩大扬子鳄适宜栖息面积。2019年至2021年共计规模化放归扬子鳄930条,其中,2019年放归120条,2020年放归280条,2021年放归530条。

  最新调查监测显示,目前安徽省野外扬子鳄种群数量逾1000条,种群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结构日趋合理,放归鳄已适应野外环境,恢复了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能力,部分放归鳄已开始筑巢产卵,繁育后代。2021年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繁殖数量再创记录,保护区在日常巡护中共发现扬子鳄产卵14窝计320枚,孵出幼鳄137条。更为可喜的是,广德朱村片区20余年来首次发现扬子鳄产卵,标志着保护区五个县(市、区)均发现有野外扬子鳄有效繁殖种群,野外放归成效初显。

放归现场。 马晓燕 摄 放归现场。 马晓燕 摄

  据介绍,为了保证放归成功,安徽省在此次放归活动前进行了充分、科学的准备。

  一是开展扬子鳄野外种群资源调查。运用鳄类环境DNA追踪等技术,全面普查野外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空间分布及栖息地质量,为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种群复壮、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野外放归成效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实施生态修复。依据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在放归的各个塘口适当投放鱼苗、螺蛳等饵料,培育扬子鳄食物链。同时,栽植补植水生植物,增设监测管护设施,营造适合扬子鳄栖息的良好环境。

  三是科学筛选放归鳄。从人工繁育的适龄鳄中筛选出600条“候选鳄”,通过DNA遗传背景分析,从中遴选370条体格健壮、亲缘关系较远的扬子鳄用于今年放归。四是加强巡查保护管理。在保护区全面开展联防联控、综合治理,强化野外巡护管理、提升科技监管手段、整治违法违规行为,形成良好保护氛围。

  根据扬子鳄野外放归计划安排,2023年安徽还将放归一批人工繁育扬子鳄。下一步,将继续强化野外种群及栖息地质量监测与评估,确保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和质量“双稳”提升,促进濒危物种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编辑:黄钰涵】

相关:

小小的蜱虫,为何能致人衰亡?被咬后若何措置?夏季,又到了各类蚊虫的活跃期。其中,就包括这样一种小小的虫,它常出现在草林茂盛的地方,虽然个头很小,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夺命吸血虫”,悄无声息地钻到人体内吸血,看着像个芝麻粒大的小黑点,但严重可致命。..

一箭9星!中国成功发射吉利星座01组卫星原标题:一箭9星!我国成功发射吉利星座01组卫星新华社照片,西昌,2022年6月2日6月2日12时0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吉利星座01组卫星发射升空,9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

上一篇: 海峡两岸赛龙舟勾当上的台湾青年:手握双桨 激扬青春
下一篇: 前4月新疆14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