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甘肃西和传乔伊丝饰品 统刺绣技艺重焕新生:赠品变为致富商品


更新日期:2018-08-28 18:55:04来源:网络点击:1173159

  中新网兰州8月28日电 (高展)“绣花枕头、鞋垫这些传统技艺都是从小家人教我的,这也是我们村姑娘出嫁前必须掌握的一门手艺。家里所用的枕头、鞋垫、桌垫都是自己绣,因为没有销路,除了家用就是赠送他人。”正在绣花的甘肃西和县石堡镇包集村53岁村民包茄子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西和县包集村是甘肃著名的民俗文化村,所在的西汉水流域一带,是乞巧文化的主要发端地之一。悠久的乞巧文化,孕育了该村妇女能编善织的传统技艺,妇女们精到的刺绣针织才艺,代代相传。

西和县包集村是乞巧文化的主要发端地之一。悠久的乞巧文化,孕育了该村妇女能编善织的传统技艺,妇女们精到的刺绣针织才艺,代代相传。图为包集村的小绣娘正在做刺绣。 高展 摄 西和县包集村是乞巧文化的主要发端地之一。悠久的乞巧文化,孕育了该村妇女能编善织的传统技艺,妇女们精到的刺绣针织才艺,代代相传。图为包集村的小绣娘正在做刺绣。 高展 摄

  近年来,随着西和县历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以绣花枕头、鞋垫、各类手工编织的工艺品等为主的乞巧文化产品不断走俏,使刺绣产品由妇女“赠品”转为妇女增收的“商品”。

  2015年,当地女致富带头人和另外12个股东组建了包集绣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很多村民利用农闲时间从事刺绣、草编行业。

  包茄子说:“以前我们绣法单一、产品不细致,后来公司组织我们进行培训,学会了十字刺绣法,这种绣法很有立体感,销路也好。现在绣一个绣花枕头能挣好几十块钱。”

  刺绣不仅是一门传统技艺,如今也成为包集村脱贫致富的新产业。包集绣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吕小红介绍说,通过探索“公司+基地+协会+贫困妇女”的经营模式和脱贫带动机制,吸纳了36名贫困妇女以自筹2000元,全国妇联帮扶资金配股3000元的方式每人向绣艺公司入股5000元,年末保底分红1000元,目前36户贫困户已有12户脱贫。

  包集村刺绣手工业入行不分先后,年龄也不分大小。16岁正在上高中的包苗苗说,“虽然平时课程很紧张,但一有时间还是会跟着姑姑学习刺绣。刺绣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等以后上大学学到新知识,还要帮助村里把刺绣产品推向海外。”

  西和县石堡镇党委书记杨勇介绍说,如今的包集村通过将传统乞巧文化与现代妇女事业的发展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发了全村妇女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现了乞巧文化的独特内涵。(完)


相关:

优化营商环境应重点治理堵点痛点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投资效益..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事关小康社会建成与乡村振兴推进   近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督导调研汇报会,听取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第一批13个督导组督导调研情况。会议..

上一篇: 大华股份现折价大宗交易 机构买入3198万元
下一篇: 江苏无锡警方破获一起重大境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