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即时 > 正文

《她和她的她》,被性侵女孩想周星驰鹿鼎记 说话


更新日期:2022-12-24 22:43:35来源:网络点击:1960146

作者 | 邢初

“被性侵的时候,你到底为什么不反抗啊?”

老生常谈的问题,沉闷惹人嫌的问题。但惹人嫌可不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答案,可能是因为有人不愿意去关切答案,因为他们不理解,不在乎。

他们不理解的是,遇到被侵犯时身体仿佛被点穴般的僵硬;也不理解,最大伤害不在生理而在于心理;更不理解,这种伤痛并不能像分手失恋那样交给时间治愈。

在近期上线的台剧《她和她的她》中,由许玮甯饰演的女主角,回答了“为什么不反抗”的理由:“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它说动物被攻击反应的本能,就是攻击、逃跑、然后静止,我们那个时候年纪太小了,我们吓坏了,所以我们反应不过来。”

林晨曦(许玮甯 饰)

不反抗,近乎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但不反抗产生的伤痛,化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是“房思琪”在日记中写下的:“我宁愿大家承认人间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讨厌人说经过痛苦才成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认有些痛苦是毁灭的。”

阅读“房思琪”的故事,是一件残忍的事,字字泣血,不忍卒读。相较之下,题材上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高度重合的《她和她的她》,不仅将叙事以悬疑题材呈现,还运用了类似“超现实”的元素:女主人公在反抗职场性侵时逃脱,路上因一起车祸偶然产生“解离”,回到了过去的时空,重新拾起高中时曾被补习班老师性侵的那段伤痛记忆。

《她和她的她》海报

当少女长大后,困境并没有消失,反而延展到了成年的职场甚至是整个社会:少时的师长性侵,成年后公司领导利用女员工陪酒赚钱,职场性骚扰却反被泼脏水,女性互相利用贞洁进行相互审判与绑架……

可喜的是,为了让人们发自内心愿意关注女性的困境,从一本书到一部剧,总有人在持续做出努力。

下位者,受害者

遭到过性骚扰甚至性侵的女性,一定是单纯柔弱的“小白花”吗?

如果说,高中时的林晨曦被自己信任的补习班老师性侵,是出于少女的单纯和无知。长大后的林晨曦,却已经是台北某猎头公司的王牌业务员,业绩全司第一,独来独往,不应酬,为人坚韧且有距离感,工作能力比大多数男同事都强。

但当她被上级试图性侵且殴打的时候,后者扭着林晨曦的脖子、抓着她的头发,歇斯底里道:“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啊?为什么想要爬得比男人还高?我不喜欢这样。”

即便她对周围环境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可以依赖经验和意志力在体力上反抗主管的骚扰,但也没办法摆脱一些结构性困境:明明自己才是受害者,骚扰者却在其他同事面前反咬林晨曦一口,讹她纠缠自己;作为公司能力最好、业务最强的王牌猎头,老板依然以“女性未来可能结婚生子”为由,阻挡林晨曦晋升。

剧里其他女性角色也置身于相似困境。女员工怀孕时,同样身为女性的主管却指责对方为公司付出不够。

不同年龄段、职业与身份的女人,在剧中所刻画的权力秩序里,均被捕猎。这是一种“权势性侵”,指在校园、职场等场所,利用职位、权力等高位优势,对下阶的女性实施性侵害与掠夺。

这种权势可能是显性的头衔、职称,也可能是隐性的利益上位者。骚扰林晨曦的新主管杜骏儒,除了职位上更居高位,其个人身份还是公司老板的亲戚。因为这层关系,让控诉与维权变得不可能。

即便林晨曦想选择逃避,跳槽,目标公司也明确提出条件:女员工必须是已婚。

被不可抗权势高位欺压的也不仅有女性。剧里另一个男员工柯迪(林哲熹饰),不仅常被女主管性骚扰,还要被同事调侃“熟女杀手”“能被摸算是赚到”等等。

强者掌握性的主导权,弱者被默认为性资源。而现实比文艺作品更残忍。

2017年8月,《房思琪初恋乐园》的作者、台湾作家林奕含疑遭补教名师诱奸案被当局认定为犯罪事证不足,草草收场。

嫌疑人陈星提供了与林奕含的通联记录,证明林在与自己发生性关系时已年满16岁,不涉“妨害性自主罪”;检方也以两人交往期间林已经完成补习课程、双方不构成师生关系为由,判定陈星“利用权势性交罪”不成立;检方传唤的林奕含密友称,林与老师出现时曾以男朋友称呼他,也没有提及被性侵。

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的对“性”的道德泛化,对女性和弱势者的贞操审判,自尊心与耻辱感,变成阻止她们反抗的重压。

剧中,林晨曦的学姐颜圣华不愿意发声,因为她不希望自己的屈辱史暴露在别人面前;老师的妻子为了维护丈夫的名声选择了包庇与掩护,不自觉成为帮凶。让人更绝望的不是来自权势一方的压迫,更是同为弱者、被害者的沉默和道德枷锁。

“李国华”咬定“房思琪”不会反抗,是因为他对一个小女孩的自尊心有信心。“自尊心是一根伤人伤己的针,但是在这里,自尊心会缝上她的嘴”,“李国华”可以无限利用这份自尊心,将侵犯经年累月地持续下去。

文化上的耻辱惯性,亲友们息事宁人的倾向,社会环境的不完备,法律保护的缺席,这些是外界阻碍她们反抗与维权的客观原因。

侵犯只是伤痛的开端

无论是习以为常,还是息事宁人,各种心理都助长了罪恶的发生。当事情发生时,可能因为事发突然,可能因为无路可退,受害人的心理防线瞬间击溃,继而导致了认知错乱与定位失调。

这种错位与失调,能从《她和她的她》的剧名中读出——三个既彼此分离又本体同一的“她”。而英文剧名“shards”(碎片)更能贴切主人公破碎分裂的心境:“我的灵魂某些碎片被留在创伤现场,我一直困在那里,我的人生卡住了,哪里也去不了。”“我用意志力让自己日常回到正轨,但我的灵魂无时无刻都在分崩离析。”

学校里满口仁义道德温良恭俭的“圣人”老师,职场上备受尊敬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对于一个年轻女性来说,这些人承载的往往不仅是一个职位,同时也是一份对社会的想象和精神构建,当人露出真面目,背后的想象和希望顷刻崩塌,荡然无存。

当受到伤害后,林晨曦几乎被全世界抛弃。报警后,学校与警察将事情压了下去;亲生父母不仅没有安慰女儿,替她做主,反而为了掩盖真相,指责林晨曦撒谎;另一位同样受到性侵的学姐颜圣华在被老师威胁后选择沉默。

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定论,击溃了林晨曦赖以生存的信念,由此产生了更深层次的伤痛,正如房思琪的毁灭,是“让她在话语里感到长大,再让她的灵魂欺骗她的身体”。

即便后来竭力“依靠意志力回到正常的生活”,却难以阻挡那些尖锐的记忆碎片随时随地扑面而来,剜割当下的生活,这些随时随地出现的碎片,自然也在林晨曦身上留下了痕迹。

多年来,她不自觉练就了与全世界保持距离、对周遭一切保持高度防备的本能。在公司倒咖啡时,她能敏锐察觉到背后有手伸过来。这种宛如特工一般的警觉度,是过去在她身上留下的实实在在的伤痛痕迹。

也出于经验或是警觉,在被主管试图性侵时,林晨曦短暂反抗成功了。奋力推开侵犯者后仓皇逃出公司,却在半路出了车祸,醒来后发现自己“穿越”回到几个月前的老家宜兰。

心理学上的“解离”,是一种精神障碍,指在极大的压力或极深的创伤下,人对自己过去的经历、所处的现实环境、所处的时间、地点、身份等出现认知混乱的情况。

这个术语既精准又令人痛心,在对现实里所有人、所有事失望至极时,似乎唯有对真实世界进行“消解”和“离开”,才能勉强让自己得到那么一点微不足道的希望,勉强欺骗自己活下去。

在林晨曦“解离”出来的美妙乌托邦里,一切都美好得不真实:父亲和弟弟没有去世,且对自己关怀有加,家人愿意信任并帮助自己,而非为了“名声”与学校私了;

男友变成了警察,某种意义上象征着正义的化身;当初对侵犯事件讳莫如深的学姐终于有了帮忙的勇气;

本已断联的高中闺蜜与她恢复了关系,并且都各自勇敢站出来反抗了泄露自己私密影像的凶手、企图性骚扰的男上司。

然而,清醒的观众都知道“解离”的世界并不存在,正如“初恋乐园”的“乐园”事实上意味着根本没有乐园。

林奕含也曾在休学前常常发作“解离”,“因为我肉体受到的创痛太大了,以至于我的灵魂要离开我的身体,我才能活下去。”

表面上,她有在努力摆脱伤痛,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出国留学,遇到爱自己的人,甚至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而人们看不见的,是书里的房思琪最终“分崩离析”被送进精神病院,是即便站在婚礼殿堂上,面对爱自己的丈夫、父母,林奕含也一如此前许多年那样,感受着内心时时刻刻刀割般的痛苦。

她在婚礼致辞里吐露了自己的解离经验:“我更喜欢用柏拉图的一句话来叙述它,就是灵肉对立。因为我肉体受到的创痛太大了,以至于我的灵魂要离开我的身体,我才能活下去。”

过去的十多年来,她一直在伪装,一直在隐忍,很努力,很痛苦,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结束生命,对她而言,也就是结束这一切。

很遗憾,有时理解一个自杀者比理解一个性侵受害者更容易。坚强如林晨曦,“脆弱”如房思琪,都得在外界社会和内部精神的夹缝里挣扎求存。

不要疗愈,要希望

结局的标准“大团圆”,倒让本剧在长达“9*45”分钟的伤痛叙述后,变得更像一支心灵抚慰剂:警方拘捕了杜骏儒,林晨曦也愿意求助心理咨询师与社工辅导,还与家人和解拥抱,当初犯下罪行的老师毕竟也死了。

恶人得到恶报,受害者得到帮助,这是一种振奋人心的结局,某种程度也接近于另一层面的理想乌托邦:鼓励女性要坚信错不在自己,从现在开始蓄力勇敢保护自己,与整个社会权势与文化结构里的不平等做对抗。

当然了,人不可能永远活在解离世界里,现实也永远不可能逆向变成“完全清白的新环境”。但难道只有靠幻想,才能给予她们一些安慰剂式的缥缈希望?

纵观书、影视、新闻,或者你自己经历过的、你身边朋友经历过的例子,不难发现,社会对性犯罪(不论大小)存在一种处理思路上的路径依赖:事后追责。

一名女性如果要控诉性犯罪,她必须提供证据。从某种程序正义及司法严谨性上来看,这似乎是合理的。否则,对性犯罪的控诉会成为一把毋需成本的武器,凡是女性,都可能利用这把利器对付任何一个男性。

这样一来,女性身份本身再一次被反向“性化”了,成为一种功能性的异化手段,自然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而反向追责思路的问题在于,忽视了犯罪发生的条件与犯罪者的动机,而将重点转移到针对女性的规训:一个女性想要获得安全,最好的方法是严守几条规矩,比如不要在夜晚出行、不要穿太少、多找朋友结伴。

但这些规训,都是对女性日常生存图景的裁剪,是对正当权益的压缩。

久而久之,她们,或者说我们,甚至发现自己也渐渐沉溺且习惯了这种氛围。女孩儿们,想想吧,当你曾经想要对亲近的家人朋友倾诉自己一次被骚扰的经历(不论程度大小),是否大多到嘴边就欲言又止?反正无法取证,无法控告,至多获得一个安慰的拥抱,然后劝你出于功利主义的利益最大化考量息事宁人。

和解、安抚、放下,这些词语可能让受害者不堪其烦,因为它们根本不能触及本质。

她们需要的不是同情与和解,甚至本质是也不是罪与罚,而是一个看得到希望的世界:是不再理所当然将女性视为性资源的职场氛围,是对贞洁、名声、自爱等等道德枷锁的祛魅,是从犯罪源头设置一套为之可行的基本保护与阻断机制。

剧集里反复出现的“白鸽”,就象征着希望。林晨曦总能在自家窗台上发现白鸽沐着阳光出现,但她对它们毫无好感,还会紧张过度地用枕头扑赶它离开。

剧中多次出现的白鸽

当她需要保持神经的高度警惕才不会让恐怖记忆入侵,当她需要对周围所有人保持距离才可以避免伤害,这便不是一个有希望的世界。

就像剧里的“解离”,她必须回去,必须给予她们一个诉说、直面、剖解伤痛的环境,而不是压抑、息事宁人与弥补。

唯有先重视困境,才可能避免悲剧。

编辑 | 吴擎

新媒体编辑|苏米


相关:

2022十大灾难表演写在前面前几天我们写了《2022华语十佳表演》,今晚是年度盘点系列的第二篇,华语年度十大灾难表演。还是以2022年里所有的华语影视作品(包括剧和电影)为评选范畴,选出一些让我们印象深刻,也是特别痛苦的表演段..

朱丹全家抗阳成功,评论区却沦陷了最近感染新冠已经不是以个人为单位了,而是以家庭为单位,一人“中奖”,喜提全家发烧。前几天朱丹,被李诞戏谑为“卑微丹”的著名主持人,在网上晒出自己两道杠的抗原试纸,她一个人先阳,然后一家七口人都跟着她..

上一篇: 北京是否已达到感染高峰?专家回应
下一篇: 江苏无锡,50万片布洛芬全面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