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即时 > 正文

乡村孩子送cmnet 支教老师腊肉,并非“利益交换”的筹码


更新日期:2022-12-06 23:03:47来源:网络点击:1953252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期四川凉山瓦吾小学的支教老师收到学生们表达感谢之情的150条腊肉。报道称,每年彝历新年,学生们都会自发带上一条腊肉到学校,这样的传统已经坚持了十多年。对此,有人称隔着屏幕感受到了师生之间深厚情谊,但也有网友认为这些腊肉不该收。

  学生们之所以会送腊肉给支教老师,和当地传统有关。彝历新年,每家每户都会宰杀一头猪,并给德高望重的长者和受到尊重的人送自家制作的腊肉。支教老师们来到海拔2700米的小学教书育人,不辞辛苦,送腊肉是人们对其辛苦的感谢,也是老师们得到当地人认可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学生拜师也有类似的习俗,被称为“束?六礼”。所谓束?,就是送给老师的报酬,具体来说就是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和红豆六种礼品。相比于物品的实际价值,人们更看重其中蕴含的尊师重道之礼。近些年,在浙江、陕西、河南等地的学校也重现这一习俗,以此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感谢之情,得到了不少认可。

  瓦吾小学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彝乡的家长和孩子都特别淳朴,如果收下腊肉,孩子和家长都会很高兴。校长也告诉孩子们:每个家庭只允许送一条。而且,腊肉也并非收入支教老师私人囊中,而是由学校统一收集,将腊肉作为师生日常饮食,这样既是对同学们情感表达的尊重,也丰富了师生们的校内伙食。

  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有人以此称,支教老师收下学生腊肉违反了师德师风有关规定。但其实,这件事的性质并没有那么严重,要看到,送腊肉本身是当地的一种传统习俗,支教老师收下腊肉后再做给同学们吃,更多是情感的自然流动,与索要礼金等行为有着本质区别。

  在日常教学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支教老师成了孩子们尊重敬重的人,有的同学对家长不方便讲的话也会愿意和老师吐露心声。在彝历新年期间,用一条腊肉来表达朴实的情感,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彝乡孩子送腊肉的自发性、纯粹性和学校对腊肉处理方式都表明,这是师生之间表达真挚情感的方式,并不是“利益交换”的筹码,无需过度担忧。


相关:

奥密克戎毒力明显减弱――专家解读广州疫情患者救治特点  新华社广州12月5日电(记者马晓澄、徐弘毅)本轮新冠疫情广州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17万例,无症状感染者约占九成,无死亡病例。12月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邀请多名一线医疗专家解读本轮疫情患者救治特点。专..

爆款文创产品设计者该是什么样  文创产品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优秀的文创产品可以通过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促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

上一篇: 广州:核酸检测频次不与健康码颜色关联
下一篇: 高考180多分的专科生,靠什么“上岸”双一流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