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即时 > 正文

人渣的本源 入户消杀,消杀不是问题,入户才是问题


更新日期:2022-05-14 15:30:31来源:网络点击:1869369

撰文 | 魏英杰

最近经常失眠,整夜整夜地睡不着。

虽然我经常晚睡,熬夜,但这种失眠还不一样。

晚睡、熬夜,经常是因为要做点什么事情,或者纯粹是为了看书,刷剧。但是,这种失眠是你不想做什么,也做不下什么,心里空落落,犯堵、难过、悲伤。哪怕是拿着书,心思也飘忽不定,看着视频,莫名就会流泪。

大概是因为疫情,最近操心的事情太多的缘故吧。老家出现确诊,担心亲友的物资有没有着落;上海发生疫情,担心朋友们过得好不好;家里所在地区进入二级响应,担心会不会变成封控区,公司会不会上不了班……

这些还只能算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网上看到的各种信息,有时候会让你产生一种不真实感。这些事情,一次次地触痛内心,刺穿固有认知。女子恳请外卖小哥给父亲送菜,因打赏问题遭网暴;孕妇在医院门口离世;透析患者就医求告无门;下地干农活需持证出门;老人准备从福利院送去殡仪馆,结果活了……

图/视频截图

类似荒诞、悲伤的事情还在继续,最新的引起轰动是两起事件:

一是孕妇送邻居30元一板的鸡蛋,却被所谓志愿者投诉,半夜遭上门盘问;

一是,执法人员要求入户消杀,声称不配合将被处罚,居民回答称“这是我们最后yi dai,谢谢”。这石破天惊的回答,猝不及防地击碎了每一个人的幻想。

01

如果说这些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让人感到特别不真实,特别无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身边的事,则真实得让人抓狂,同时又感到愤懑和伤心。

昨晚我才知道,一位在媒体工作的朋友,已经连续40多天不能回家。说起来,这也是为了工作的缘故。但是不能因为“工作需要”四个字,而忽略了背后的苦楚。

这些苦闷可能很琐碎,或许是生活细节上的不便,或许是家在近处却无法回去吃上一顿家常饭,也可能是家里人想他了,而他只能在视频里挥挥手。但做人的基本乐趣,不就是和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吗?

而另外一个好友,母亲在老家因摔倒住院,他却赶不回去见上一面而悲痛欲绝。他想尽了各种合规和非常途径,都没有一条路可以让他顺利地抵达母亲的病床前。

但是,他的悲剧并不是唯一。

我身边另一个朋友,父亲因车祸重伤住院,她弟弟在上海的小区却一直被封控着。她一次一次地让父亲坚持着,等弟弟回家与他诀别。但是在无休止的等待与隔离中,她父亲还是坚持不下去,撒手而去。这时候,弟弟还在杭州的隔离酒店里,家在咫尺,然而每一毫米都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他只有对着家和医院的方向痛哭不已。

我那个朋友在母亲去世后,写下了悼文,“妈妈,你能不能再打个电话来骂我?我保证不和你顶嘴,保证不吼你,保证很耐心听你说话。妈妈。”

我朋友的弟弟,也记下了这一刻。他没有抱怨什么,而只是后悔很多话还没来得及和爸爸说,很多事还没来得及为爸爸做,没想到一次的转身便是永别。“爸爸,儿子木讷,从未当年说过一句爱你,现在说,你听得到吗?”

生为人子,最悲痛的事情莫过于此。

02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处在数十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中。这场变局是疫情带来的,但其结果却远远超过了疫情。

两年多以前,恐怕所有人都会觉得,疫情只是暂时的,等战胜疫情后,生活依然还会像往日那样继续。但到如今,却不能不看到,疫情总有一天会过去,然而生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在这大变局中,我们失去了什么?不该失去的又是什么?

疫情就是一种特别社会状态,所有人都知道,多数人也能理解。但是,看看上面的事例吧。因为抗疫,在一些地方,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了,基层执法权(处置权)被扩大了,个人尊严和权利被漠视了,人伦道德沦陷了……

这其中,有些问题是因为抗疫,不得不让渡出来的权利,但很多问题,又不能以简单的一句“抗疫需要”而轻易丢掉的。

在一次次爆发的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是绝对服从抗疫措施的,该隔离就去隔离,该核酸就核酸,该居家就居家。这是遵守疫情防控规定。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该隔离没错,但被隔离的人也应当得到善待,而不是让人住在废旧厂房宿舍,让孕妇和80多岁老人爬上架子床;做核酸也是防疫所需,但上午做一次抗原,下午做一次核酸,晚上再加一次抗原,这绝对是“超纲”了,从中我没有看到有任何科学道理。而这些乱象,正在不止一地发生。

同样让人痛心的是,人们的基本人伦需要被严重漠视。从中高风险地区到其他地方应当进行若干天集中隔离,是常规做法,这点没有争议。但对待那些特殊的案例,如我前面提到的两个例子,难道真的没有特事特办的余地?

我相信是有的。比如要求当事人出具连续几天的核酸证明,在核酸证明是阴性的前提下,让当事人穿防护服回家看望父母最后一眼,难道这就“高危”了吗?如果是这样,平时在各种场所穿梭的大白们,岂不是也成了传染源?

丧事从简,不等于不让人办丧事,甚至连最后的道别都被禁止。类似这种人伦需求被拒绝,只不过是办事人员不想多事,不愿意承担责任而已。而如果在这方面有相关规定,进行特殊安排,相信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防疫人员入户消杀(图/网络)

还有入户消杀。既然遭到如此之多的反对意见。决策者是不是应该考虑,这么做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如果是一种必要措施,目前的执行方式为何不被认可,是不是应该调整执行办法?如果只是一味地把问题抛给基层执法人员,恐怕只会徒增社会矛盾。

这背后,涉及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私产保护。

入户消杀,消杀不是问题,入户才是问题。每一个人的家,都是一座属于自己的“国度”,“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法治社会理念的熏陶,这些道理无需多讲。现在,你要进人家的房子,对着人家家里的物件“突突突”一通消杀,谁能接受?能接受的话,换成这些发布命令的人家里试试?

为父母送终,是伴随人类始终的文化传统。哪怕是动物,也有舐犊之情。疫情防控再重要,也有必要为这种正常的伦理需求开出特别通道。

私产保护,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重大进步,也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底线原则,必须坚决捍卫。疫情防控再重要,也不能轻易地去踩踏这条底线,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这是经历多少风雨艰辛才逐渐形成的社会共识和法治原则。

如果连这都可以不要,我们还剩下什么?

03

细心的人可能看到了,我在举例的时候,并没有说到具体名字或地方。因为这些事例具有一定普遍性,并不是一时一地发生的现象。

但是,这背后所涉及的,确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具体的家庭,一个个具体的悲剧。

同样的,我们看到很多在街头、社区执法办事的基层人员,身穿防护服,脸带口罩、防护罩,密不透风。但别认为,谁也看不到是谁,就可以无所顾忌。不要以为躲在防护服后面,你就不是一个人。

大多数基层人员都非常辛苦,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力量。

但也不必避讳,难免有些基层人员在执法、办事过程中,随意加码、以权谋私,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在这其中,有些根本就不是来自于政策或规定。而即使是来自政策和规定的,原本也可以在更为人性化、合理化的框架内解决。

每一个人,不仅要遵守职责,照章办事,也有必要服从于内心的良善,不做违心事,不做伤害民众根本利益的事。

▲工作人员在三轮车上为居民做核酸检测(图/网络)

至于我们这些普通人,事情没有降临到自己头上,也不要装作看不见正在发生的一切。

别说在这个大变局中,没有什么人可以例外,时代的那粒灰,随时可能落在你头上,就算你有自信可以躲开疫情,可以避免类似他人的遭遇,你也不可能脱离这个社会和时代而存在。

所以,好好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吧。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不做什么,可能更为重要。

不止一次,我追问过自己,如果置身于一个极端的社会环境,个人无力去改变什么的时候,该做如何抉择。是服从于内心选择,“吾道一以贯之”,还是向现实妥协、苟活于世,抑或投机取巧、同流合污?

对此,我是有自己的答案的。希望看到此文的你也想过这个问题,并且早早有自己的答案。


相关:

北京丰台区封管控区域发布  据“丰台疾控”消息,截至2022年5月13日15时,丰台区封管控区域公布(含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划分标准),通知如下:   封控区   长辛店街道:卢西嘉园4号楼4单元;   东铁营街道:横一条小区1号楼..

郑州:“戴口罩”“扫码”正式入法 违者将被罚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逛超市、看电影、坐公交都要戴口罩,到公共场所、乘坐网约车要主动扫码,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5月13日,郑州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上一篇: 俄副外长:俄罗斯不会对芬兰插手北约做出情感化抉择
下一篇: 2023年亚足联亚洲杯将易地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