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即时 > 正文

第一声远论坛 批升职加薪的95后,天天被实习生气哭


更新日期:2022-04-28 21:39:20来源:网络点击:1862250

“等90后开始当领导就好了。”

最近四五年的社交网络上,几乎每出现一次职场负面新闻——PUA、加班过劳、酒桌糟粕文化、暴力裁员……

评论区都会响起这愤愤不平的声音。

人们总是期待着,新一代年轻人会带着更先进的理念入场,用魄力和热血扫荡掉一切陈腐落后的职场文化。

第一批90后正值30岁左右的年纪,的确有一部分人已经攀上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小高峰。

据2018年领英发布的数据, 90后从新人晋升为总监级别职位的平均时长仅需4年 ,远远短于70后、80后。

互联网行业的红利、中小型创业公司求贤若渴,使得这火箭般的速度得以成为现实。

但对这些90后来说,腾飞的职级反而更像一种“甜蜜的诅咒”——

“青年精英管理者?说的好听,当领导要是能像电视剧里的霸道总裁那么简单就好了。”

01

“做领导比做员工累100倍”

“前两年网上都在说什么90后是最难管的一代人,拉倒吧,我看00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28岁、就职于某咨询公司的小吴,在升职为项目小组长的前半年,觉得自己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新人和实习生补救漏洞。

一份在他看来非常简单、只要用点心就能写好的文档,实习生愣是对3次批注版本里指出的错别字都视而不见,每次都草草修改糊弄了事;

强调很多次要找一手数据,连具体资料从哪找都手把手教了,但对方总是找借口说找不到、看不懂。

小吴自觉并没有在压榨劳动力,也完全搞不懂为什么简历很漂亮的年轻人,实操起来会这么让人心累。

为了早点下班, 他已经学会懒得再费口舌,“自己上手改掉快多了”。

很多90后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这样烧向了焦头烂额的自己:

分辨不清“管理”与以前职能的差异,又不知如何快速调动别人——

那些比自己更年轻、更注重自我感受、更不爱“卷”的“小朋友”。

于是只能一个人打五六份工,到处擦屁股救火,狼狈得压根不像个做领导的。

90后不时会反省,工作变成自己的独角戏,是不是因为说话方式没改过来。

小红书、豆瓣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求助帖:

“我这样在工作群里喊了半天,让他们办公软件上更新一下任务,就是没人动。是我措辞有问题吗?”

“跟下属这样布置工作,显得跟我求着他似的,应该怎么说合适啊?”

热情的网友确实七嘴八舌地指出了很多问题:

语言习惯里“呀”“呢”等语气词太多,标点符号还用波浪线,语气不是祈使句显得很怂……

这都是让90后领导显得树立不起威严的“罪状”,恰恰也反映了90后做管理时还没能拿捏好沟通的分寸:

说重了,怕显得太颐指气使,自己都不好意思;说轻了,又怕不被当回事儿。

更为尴尬的,是那些因为业务能力更优秀而从同辈中脱颖而出的人。

身份的转变,加上这一代人社恐的“顽疾”,使得职场人际关系在他们眼中变得尤为棘手。

在某互联网中厂做小主管的孙倩,时常觉得自己只是在正常工作,却莫名背负着道德压力。

季度末考核KPI、制定下一季度OKR的时候,她一边在心里对业绩差的同事翻白眼,一边又忍不住怀疑是不是考核标准确实很严苛、让人吃不消。

都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她一时半会儿很难克服那种“背叛感”:

“没多久之前还在小群里一起偷偷吐槽领导来着,升职之后,群也凉了,估计换了个群轮到吐槽我了。”

互联网企业中,晋升飞快的90后做了管理层,与年纪更长、资历更深的员工形成倒挂,这种情况更是时 有发生。

还没摸到门道的90后,一边为身份转变的挫折感到迷茫,一边也只能硬着头皮鼓励自己:

职场的更新换代就是这样残酷, 你不往上爬,那就总有人要爬到你上面。

至少爬上去了,怎么说都总好过还在原地挣扎的。

02

90后对领导的理解变了

孙倩这样的90后领导,往往都是在“好学生”的路径上长大。

自认是实干派,相信凡事一定有前因后果的逻辑,她一度尝试阅读自己平时最不爱碰的管理学书籍,想搞明白到底该怎么做。

越看越发现,自己在管理这个行当面前稚嫩得宛如学龄前儿童。

她这样的年轻管理者,以为在正确的轨道上做好一件件事就够了。

却不知道这轨道的航向,也仰赖于做人。

这也是最让90后管理者感到难以平衡的无奈。

实习生之所以让小吴束手无措,其实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原因:人家是部门副总监的关系户,美其名曰过来学习、长长见识。

能把这一层有话直说,已经是对“职场情商”不足的90后的恩赐了。

在风投行业做PR经理的张佳明回想起自己的一次招聘经历,至今都会脚趾抓地。

人力部门给了她一份简历,说“你见一见,能用就用,不能用就不用”。张佳明面试完,按照流程给HR反馈了实话,说不太合适。

一周后突然在隔壁组见到这个小孩,她才七拐八拐地得知这是大老板家的亲戚。

“我说HR为什么当时表情那么奇怪呢,可能是在同情傻子。”

这是新一代年轻管理者在能力与经验之外的另一种困惑:自己不喜欢的职场文化,根本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变;

更多时候只是夹在中间,努力扮演一个两头不讨好的执行者罢了。

这种矛盾和挣扎的源头,或许是因为这代人对“领导”的理解,本来就发生了变化。

酒桌上的阿谀奉承、拐弯 抹角的话术、裙带关系的暧昧,都曾让他们在身为职场新人时感到不适和困惑。

在90后的认知中,管理不该是服从与支配、是要用谄媚和讨好来维持的关系。

张佳明一度也被嘴甜 的实习生一口一个“姐你好厉害”“姐你这个裙子真好看”哄得心里暗爽;

直到亲自带完一个需要各种繁琐对接的项目,不同人的办事效率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后,一个原则立刻坚定起来: 有时间嘴上抹蜜,不如不要再拖deadline。

在90后尚且稚嫩的管理哲学里,如果有什么是确定的,那一定是“崇尚效率”。

对人情交际不热衷,厌恶冗长的流程,他们一分钟时间也不想浪费在无效沟通中。

孙倩虽自认经验不足,但至少有一件事是她在团队里坚决执行的:

被行业“黑话”席卷的PPT、用各种话术修饰显得很厉害的项目汇报,对外的时候虽然难免有用,但对内的时候,她一律能免则免。

从“ 过来人”视角出发,她非常明白这些冗余除了助长惰性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年 轻人 本来该发挥出的能力和潜力,也会迅速被形式主义消耗殆尽。

同样是“过来人”,张佳明做员工时最深恶痛绝的就是 在下班前10分 钟突然通知大家要开会。事先也没有明确的议题,一屋子人在晚上大眼瞪小眼。

她形容自己现在喜欢的开会风格像20年前打国际长途:能短就短,惜字如金。

“问题快速讨论解决了就可以了,时间长了我都想扣钱。”


相关:

同济大学回应学生午餐盒饭吃出异物:留样菜品没问题近日,有同济大学学生在网络上晒出照片,称学生午餐盒饭中疑似吃出猪肉绦虫卵、猪毛、昆虫及蜗牛等异物,希望能彻查食品安全问题。对此,4月28日,同济大学后勤管理与保障处发出公告,具体内容如下:4月26日中午,..

北京新增本土传染者56例 东城、大兴、石景山发现疫情4月28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18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庞星火通报,4月27日15时至28日15时,本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56例,其中确诊病例5..

上一篇: 俄媒:亚速钢铁厂内可能有“大鱼”
下一篇: 考研最厉害的县城大学,对考研又爱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