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即时 > 正文

民航杀医事件:挥smarty 向医生的每一刀,最后都落在了患者身上


更新日期:2019-12-30 20:55:35来源:网络点击:1525696

杨文医生永远过不上圣诞节了。

刚过去不久的那个平安夜,北京市朝阳区民航总医院的急诊科医生杨文,惨遭患者家属孙文斌连砍数刀,而她原本在加班一夜后准备回家,与放假回国的儿子见面。

参与抢救的医生回忆,杨文医生送去救治时满身是血,颈部有多处刀伤,其中一道连颈椎骨都砍断了。

这是一场极其残暴的预谋杀人,孙文斌的刀早在案发前几天已经备下,只等待一个挥出的时机。

民航杀医案过去6天后,各方的关心与焦虑都到达了顶点:

这样下去,谁还敢当医生?

杀医背后

暴力伤医屡见不鲜

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医疗纠纷的频发程度世人皆知,医护人员遭到夸张恐怖的暴力袭击、殴打、恐吓屡有发生,杨文医生的案件并不是个例。

就在今年的5月20日,浙江温州一男子抱着高烧的女儿,因告知夜晚不方便皮试,当晚无法输液,该男子大怒,冲进护士站打砸电脑显示屏等物,并对坐诊医生进行殴打。

而在更早之前,同样在北京,一位高龄待产的孕妇,因超出产期,拦住当日值班的赫英东医生要求解决,在解释过程中遭到患者及家属三人的无端殴打,赫医生全程未还手。

事后因考虑到患者的情况,赫医生还表示体谅。

而这些,都只不过是“暴力伤医”案件中的冰山一角,仅仅在2014年一年,全国法院共审结暴力杀医、伤医等犯罪案件就达到了155件,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病人和家属因为常理,对医生的回馈存在预期,对治疗结果的高期待,这些人之常情的难免都是一触即发的导火索。

但关于医院有一个事实,往往被大家往往忽视:“那就是医生只能努力治病,却不能挽救你的命!有多少人在医院出生,就有多少人在医院死亡!医院并不能打包票,让所有病人活命的!”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 慰。 ”

这是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他的墓前常有人驻足思考,因为这句话说出了现代医学的局限性。

看病难的弱势病人

和道德弱势的医生

杨文医生遇害的事情的第5天,有网友对此事评论到:

在近期同样因为杨文医生事件,引发读者共鸣的文章《一位89岁老人的最后44天:严重中风后被迫辗转四家医院》下,人们纷纷分享自己看病的辛酸经历。

普通人的求医之路大都——泥泞不堪。

有人愤而发出:“身同感受,切肤之痛!无助!无言!”的感叹

有人因为自身经历,开始呼吁医院体制问题,“家属过激行为当然应该受到法律制裁,可是医院的体制没人能够制裁他们,老百姓就医难的题应早日解决。”

更有人,因为家中老人得了急性肠炎,接连跑了4家医院,都没人接。

“只能看着他因为疼痛难受的表情奄奄一息的样子。真正的感觉到人世间的冷漠。”

还有网友说:现在看病难,都怕生病,因为一场病,搞不好就会掏空一个家庭几十年的积蓄,要么到处借钱治病,要么借钱等死,还可能家底掏空了,病还是没治好,所以这种医患矛盾,爆发是迟早的事。

看病难,看病贵,看着家人备受疾病煎熬的心如火烤,都是普通病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不能承受的失去之痛。

在此过程中,一切都会被敏感放大,如同评论区里,人们说着在医护人员态度冷漠,麻木不仁,让人愤怒。

“听故事是人的天性,但人们最关心自己的故事。”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在那些频出的医闹事故里,病人在乎自己,病人的亲人在乎自己的亲人,也要求医生像自己一样在意自己的一切。

但那个被你抱怨冷漠的医生,鲜有病人会去关心对方又经历什么?

还有人惋惜杨文医生的遭遇,说着:“为她惋惜。大家看病又少了一个好医生。”

高达5000的点赞下,没有知道,有多少人是在认同,这句对杨文医生的褒义,对更多医生的“贬义”,

而在评论区里更常见的,是医护人员的心寒。

在RUC新闻坊关于“伤医事件”的文章里,有医生说“以前的医患矛盾,是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或者对护士的服务不满意。但是现在,病人们闹的不是这些。”

他颇为无奈地表示,“有些病人,医院的饭菜不好吃要闹,开的药贵了也要闹,甚至连起夜摔了一跤也要闹。”

这些与医生的职责完全无关,许多病人只是借此将医生作为发泄情绪的出气筒。

另一边,从媒体报道的伤医事件来看,对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和对医生的治疗结果不满是患者伤医的主要原因。

“医生态度不好”“病没给我治好”“医生的专业水平不行”等等,是患者或家属诉诸暴力的常见理由。

图片来源RUC新闻坊

医者仁心、白衣天使这些词汇有多光荣,对医护人员而言,就有多沉重。

过高的道德期待,和并不如之相衬的各种事实,造就了与人们认知绝不一致的医护困境。

比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医生正在消失……

大家都觉得医生是高薪、有社会地位、有面子的职业。

基本上中国每个家庭都希望家里有一个小孩,大学能去学医,这样会带来更多的“便利”,享受免费的医疗知识,人际关系资源,看病更方便,不出差错。

而在更残酷的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试图逃离。

医生的苦,公众其实并不了解。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调查了14.62万名医师后,发布了《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

他们发现,我国处在最前线、年轻力壮的医生平均每周的加班时长超过12个小时。

按照法律规定,一周5天,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应该是40小时。

而医生这个群体,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基本上每个人、每一天都处在超负荷状态。

这还是由官方公布的平均数,在一些地方,实际状态可能比这个还要严重。

我国医生的总体数量,本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中国平均每1000名居民仅拥有1.8名执业医生,在美国该数字为2.6,瑞典为4.3。

一家普通的三甲医院医生工作强度有多大呢?

从这个统计可见一斑: 2014年中国有2.6万家医院,三级医院仅占7%,但是他们承担了47%的门诊量。

北京协和医院,医师团队仅4千多人 ,每年要接待226万的患者。

有多少医生因为一通急诊电话,“有台手术要做”,而放弃个人休息时间、牺牲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全力扑在工作岗位上。

但是,承担着可能比流水线工人更甚的工作强度的他们,又得到了怎样的回报呢?

据白皮书统计,2017年,我国初级职称医生的月薪仅为4809元,中级职称6154元。

本科5年+研究生3年+读博3年,漫长的学习换来的是难以想象的底薪。

而在美国,最高薪酬25项职业榜单中,前9名全部来自医疗行业,其中第九名,护理麻醉师年中位收入是15.6万美元,也就是人民币109万左右。

别说跟美国同行比了,这工资就是跟本地的同龄人相比可能也得差一大截。

毕竟,当同龄人都有能力买车买房,已经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刚工作两年的三甲医院骨科大夫,30多岁的人,一个月工资4千多块,再正常不过了。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不是一句玩笑话那么简单,个中劳累、心酸、委屈,没有身在这个行业的人,的确很难了解。

因此,在大多数中国家庭都希望家里能出一位医生的时候,白皮书调查显示,过半数的医生却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医

不希望孩子学医的医生比例在2011年达到顶峰78.01%

试想一下,你的超负荷工作只能换来不相衬的工资,还得疲惫地应对患者及家属不断发出的刁难和质疑,忍受他们焦灼、急躁的情绪。

2019年12月24日,你白班连着夜班,焦头烂额忙活了24小时,突然听说一位北京医院的同行惨死在工作岗位上,心里该觉得有多冷?

RUC新闻坊统计的杀医事件公共评论关键词

医生的工作状态如此恶劣,长此以往,还有人愿意考入医学院,当医生为公众看病吗?

情况不容乐观。

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曾发表过一项研究,分析了中国2005年至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卫生年鉴。

他们发现,在这10年中,中国毕业的五年制学生有431万名,7年制硕士41万人,合计473万。

但是,中国注册的医生仅增加了75.2万人,增幅仅为15.9%。

更糟糕的是,10年中25~34岁的医生比例从31.3%降至22.6%,而60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从2.5%增加至 11.6%。

也就是说,因为年轻血液补充不上来,老专家们被返聘回来坐诊看病。

真正想当医生的医学生,毕业之后得到基层医院或者三甲医院接受临床教育,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规培。

但三甲医院的实习名额有限,大多数的毕业生只能去基层医院实习,留在基层医院工作,拿微薄的工资,干着10个人的活儿。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在泥潭里继续挣扎呢?是医药产业不够赚钱吗?还是这几年金融和计算机的高薪资吸引力不够?

一线,留不住人了。

医患纠纷高发的科室,儿科,人员短缺问题,更加严峻。

“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钱少、事多、风险大、升级难,儿科医生的数量逐年下降。

国家卫计委统计显示,我国每1000名儿童仅拥有0.53名儿科医生,儿科医患配比严重不足,儿科医生的缺口达到20万人

而这一局面的后果是谁来承担呢?

毫无疑问,是家长。

儿科看病难,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

而且,也没有好转的迹象。

如果杨文医生遇害事件,不能带给我们制度上的反思和警醒,今后的医疗环境可能只会越来越糟糕……

未来,真的还有人愿意为我们看病吗?

每一次杀医事件,都是在消耗掉已经披上战袍、正在与疾病战斗的医生的热情;

每一次杀医事件,都是在扼杀原本有志于成为优秀医生的年轻人的梦想;

每一次杀医事件,都可能让我们老去之后,无人愿意来为我们医治……

只愿一切乱象最后都能归于平静,我们真正能实现:


相关:

自贡一工地污水井坍塌3人被困 消防紧急救援  记者从自贡市消防救援支队获悉,12月30日中午,自贡市燊海森林香溪谷45栋附近的一工地污水井发生垮塌,正在坑内进行作业的工人被困。当地消防部门接警后迅速出动,用时9分钟成功将3名被困者逐一救出。目前,伤..

医院退休大爷免费为病人理发32年 来回坐4小时公交  去医院为病人免费理发鲍师傅一做就是32年  “喂,是卫健局吗?我想表扬一个人!”  “我想表扬余杭三院的退休职工鲍国宝,他长期以来给我们免费理发,真的是毛好毛好....。。”  81岁的邵大爷是杭州市一..

上一篇: 2019年19名部级官员落马:赵正永等8人正在接受审查调查
下一篇: 法国91岁神父喉咙插着十字架惨死 事件的背后更加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