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即时 > 正文

三联×复旦:大病勤夜栋 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更新日期:2019-12-01 18:10:06来源:网络点击:1515047
11月21日,《三联生活周刊》联合复旦大学,共同举办了一场名为“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的讲座,活动特邀《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伟和主编助理贾冬婷参与分享。李伟为大家梳理了

《三联生活周刊》近年转型发展的宝贵经验。贾冬婷则着眼内容,以记者的视角讲述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坚持与改变。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李伟(左二)、贾冬婷(左三)

本期推送,摘取现场部分精彩分享片段,以供读者赏阅。

分享嘉宾

李伟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2000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工作,历任记者、主笔,现任副主编、副总经理。曾出版《超越者》、《胡适:孤立的人最强大》,主编《穿越丝路》等著作。

►《三联生活周刊》发展历程

《生活》创刊是在1926年,1995年复刊。2001年我们由半月刊变成了周刊。在中国还没有周刊这种形式的时候,类似美国《时代周刊》这种为城市阶层服务的媒体形态,实际上是由《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开始实现的。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2016年,我们开始新媒体的转型。接着2017年中国出版集团上市之后,我们借助于资本市场做了知识付费的活动。2019年,我们开始用互联网的手段,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去满足城市精英阶层的精神需求。

►传统媒体的辉煌与溃败

从新闻发展的历程上看,《三联生活周刊》的黄金时期正是中国传统媒体的黄金20年,它呼应了90年代之后市场化、市民化、城市化的历程。

那《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能够在90年代迅速发展,并被大家认可?是因为它不再套用传统的讲述方式,而是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语境,强调大量的细节,强调逻辑和架构。从那时开始,媒体逐渐走向了专业化的道路。

但2010年之后的十年,传统媒体可以说经历了一场大的溃败。虽然互联网是从90年代末兴起,但对媒体真正的挑战却是从2010年开始,移动应用与人工智能的火热导致媒体的整个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以广告来说。在中国,广告市场的大格局里,互联网独步天下。我并不是说广告是唯一衡量媒体价值的标准,但当我们站在一个趋势上的时候,我们要看到这个时代在发生什么变化,基于这样的变化,我们再来思考应该做什么。

那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除了大趋势,我认为还有两个中国独有的原因。一个是中国的媒体市场化非常晚,尽管我们创刊早,但整体市场化也就只有20年左右。媒体既没有真正的发育时期,也没有积攒起忠实的读者群。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是世界上非常独特的产业形态。因为互联网本质是人头的生意,中国人口基数又大,就产生了非常快速的替代。

►突破困境

既然如此,那作为媒体,我们内容的替代性和不替代性在哪里?内容的独特性在哪里?我们的传播是不是依据于流量?我们该如何去获取这些流量?作为一个没有充分市场化的机构,媒体又该它如何释放它的创造力?

过去我们是通过媒体的一篇文章来定下议题,供大家讨论。而现在可能是由电视剧、综艺节目来设定议题。甚至广告也越来越追求创意,而非渠道。这些都导致我们要重新评估媒体的影响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因为互联网对媒体的产业格局提出了挑战。一个是去中心化,现在人人可以发起议题,中心的位置不存在或弱化了,媒体本身的价值缩水了。第二个就是精准,不管是通过AI也好,算法推送也好,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所以,我们今天面临的困境有一个内部的根源,就是媒体如何去面对需求不断升级的用户。

那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内容呢?或许我们可以从目前存在的三个困境出发——信息过载、碎片化生存和幸福感的迷失。

►媒体内容与机构的升级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媒体,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是你能否回应时代的真问题。我们一直努力寻找这样真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

比如当我们发现东北成为一个段子,我们如何去面对段子;当我们发现双十一物流不再拥堵的时候,我们如何去看物流体系;当我们为孩子抱着iPad焦虑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平衡孩子和技术的关系。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再来,相比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过载和碎片化,我们其实能够提供相对系统和深入的内容。敦煌也好,大英博物馆也好,这些都是我们卖得非常好的内容。这些话题的出现,恰恰说明与过去埋头赚钱不同,如今大家都有深入了解知识、全面提升审美的需求。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同样在大家开始关注自我精神世界的今天,我们也一直在寻找如何关注城市人面临的内心挑战。我们所有关于心理类的、成长类的内容都得到了很多的呼应。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包括在生活方式上,我们也在帮助大家建立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和体系,这是我们如何去呼应现代人需求所做出的内容,也是我们内容体系建设的一部分。

那我们如何去形成一个满足大内容的传播呢?

在横向上面,我们做了链条,以杂志为核心,联通了新媒体矩阵。熊猫茶园衍生文创产品,松果生活负责线下活动。接着,我们再把内容转化成两个直接的线上产品——知识付费产品和书籍。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同时我们也在努力做一个纵向的联通。在我看来,媒体是一个发动机制,也是一个资源的整合者和汇集者。以前我们理解的媒体是直的,用户是你的消费者,是你的客户。但现在媒体最上端是通过活动、新媒体等各种形式去吸纳用户,下端则是它的付费端,形成订阅、购买和消费。我们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线上线下的多元渠道形成广泛的触达。

经营上看呢?一部分是核心内容,另一部分把这些核心内容进行改造,形成增值。实际上,指的就是从核心内容到衍生内容的变化。现在的媒体既包括我们要做好核心的内容(价值观硬核的部分),也包括依托核心内容去产生一系列的衍生内容。所以从内容到产业上,我们进行了一个重构,最终是由衍生内容再为媒体提供增值性的服务。

►人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媒体的商业模式一直在变化,但不变的是,人才才是媒体唯一最重要的资源。

何为优秀的媒体人?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好奇心是很重要的品质。你是不是对很多的事情感兴趣?你是不是对一件事情充满探究的欲望?能不能保持独立的思想,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能不能保持责任感?这些是我们这么多年发展下来,认为一个优秀的媒体人应该有的基本素质。

分享嘉宾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贾冬婷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

前两天,我听同事讲了个段子,说《三联生活周刊》一次选题会上,有记者说我有个选题很有价值,唯一的问题是,要去月球。三联主编就说,去月球,如果你有能力做出来,没问题。记者踌躇满志,临走时问,这稿子什么截稿时间?主编说,从起飞到降落,一周的时间够不够?

这当然是个段子,但非常生动典型地描述了《三联生活周刊》内容生产特征:第一是去月球没有问题,第二还是有一些限制条件。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刚才李伟已经跟我们描述了在2010年以后作为一本杂志,作为一本纸刊所面临的压力。我们像是一艘航船,好在已经躲过了最初惊骇的风浪,开始行驶在一个相对平稳的航道上,可以掌控自己的航线。

►1000期,不变的是什么?

虽然我们的广告收入很大一部分从纸媒转向了新媒体平台,但从内容角度来说,其实我们坚持的东西更多。去年9月刚好是1000期纪念的节点,所以想先跟大家分享我们不变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首先是我们希望能够让记者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举个例子,我们的资深主笔袁越做了一期关于全球未来农业的考察,他花了半年去了国内外很多的地方,为的就是把农业的多样性体现出来。最终成品是将近8万字的一组报道,体量已经接近一本书,但它的深度、一手资料量已经超过普通的书。

我们希望能够用相对看得更高的价值观,带读者去摆脱被碎片化信息包围的状态。另外,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仍坚持严格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生产标准来对待稿件。

►改变的是什么?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9·11”系列的封面同质化,主要根据热点社会事件来呈现。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2005年抗战胜利系列报道,封面故事开始转型,传统的新闻已经扩大到更泛化知识生产的层面。

时代在变,传统媒体自然也在相应地变化,一是载体,二是内容。

载体的变化,宋朝系列是一个例子。在2017年初第一期的封面故事《我们为什么爱宋朝》中,我们更多是从当今视角去看,为什么大家重新开始注意宋朝的审美。第二年我们又做了一个续集——《宋朝那些人》,瞄准了宋朝的士大夫阶层,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宋朝文化艺术登峰造极背后的一个产生机制。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后来我们把宋朝系列作为核心IP,进行深入的采访、调研,挖掘IP背后的故事,再推出图书、中读知识付费的音频产品,并与互联网视频方合作,实现内容升级和媒体融合。

那内容的变化呢?

微信公众平台来说,主要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大家对热点新闻依然很感兴趣。另一个是跟我们生活情感接近的话题文章会更受关注,但对于这类话题,我们依然坚持用调查报道的方式去呈现。

如果说微信相当于一桌筵席上的前菜,它能解决你即时饥饿感的问题,那封面故事是一道主菜。

统计发现这两年排行前十位的封面,事件热点报道已经大幅减少。与此同时,像人类历史、医疗、教育,心理生活方式等类别却有越来越多的呈现。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但相较于现在碎片化的、基于二手资料的媒体内容,我们还是更坚持原创性的、经过系统梳理的、对潮流敏感的话题,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真相、知识、成长、生活。

►真相、知识、成长、生活

第一个维度是真相,这个看起来是接近于我们传统新闻报道,但实际上还是有挺大差异的。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其中比较特别的是今年《制造偶像》的封面。前两天这个封面的资深主笔杨璐还说,这好像不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传统议题,也不是我们读者会关注的。这个话题太前瞻了,我们的读者大部分是70后、80后、90后,可这个是00后的话题。

但后来出现了一个事件,周杰伦和蔡徐坤的粉丝在网上论战,我们发现大家其实挺关注偶像迭代,也关注虚拟偶像会不会是下一个迭代的方向。所以哪怕这个话题读者现在不关心,但只要记者认为它有前瞻性,可能会带动未来的趋势,那作为公共性的媒体,我们还是会去关注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第二个维度是知识。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达·芬奇诞辰500年,我们各路记者去往法国和意大利,跟随达·芬奇当年走过的路径去寻访。以及刚才提到全球性农业考察,我们做出了《人类未来吃什么》。

所以大家可以发现我们所说的知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静态知识,它不是你从书本上可以直接获取的,它是动态的、新鲜的。而这,也是我们新闻生产的优势。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第三个维度是成长。如今当代人对成长需求的期望值逐渐提高,无论是在家庭、朋友,还是同事等人际关系里,我们都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因为我们的能力尚未达到,也没有非常成熟的知识系统去支持我们处理这些关系,所以我们都很需要与之相关的帮助。像大家常说的丧偶式育儿,就是激发我们做《成为父亲》这期封面的因素。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还有一个维度是生活。对于生活方式来说,三联现在的选题会更新鲜、更年轻化、更敏感。比如说如今徒步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于是我们去考察了全球几条代表性的徒步路线,做出了《我们为什么上路》。

►记者的自我养成

最后我想再分享关于所谓一个记者的自我养成。首先我认为一个好记者应该有意识融入到你所在的现场情境,并且能与当地生活和采访人群发生有共情的关系。要把自己放下、把自己打开,才能去体验各种更细微的东西。

另外有一句话俗语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很多新记者会“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大家往往会被一个宏大的东西所吸引,而不能把这个东西以小见大呈现出来。而如果你能把一个麻雀解剖得非常精细,如果能够把一个人的口述做得非常丰富,其实远比一个泛泛而谈的东西更有价值。

最后,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你要在自我层面上去完成一个建构,走那么多路,见那么多人,其实是能够对中国现实有更深刻、更真实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更了解自己,这就够了。

如今我依然认为记者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职业,在此我也发出邀请,如果大家有意加入《三联生活周刊》的话,可以跟我们联系,说不定未来有一天我们可以一起前往月球。

欢迎同学们加入《三联生活周刊》

和中读APP新人训练营

加入周刊,请发送简历和作品至lifejob@lifeweek.com.cn

标题:应聘实习记者+姓名+学校+专业+媒体经验

附件:请不要发压缩包,简历和代表作以单个文件分别发送。

(文件格式为word或pdf文档。代表作三篇以内,发文档或网页链接均可)

加入中读,请发送简历和作品至zhongdu@lifeweek.com.cn

标题:应聘实习课程编辑+姓名+学校+专业+实习经验

附件:请不要发压缩包,简历和代表作以单个文件分别发送。

(文件格式为word或pdf文档。代表作三篇以内,发文档或网页链接均可)

"

相关:

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成绩显著 攻坚战倡导社区发力 12月1日,是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结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确定的2019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将今年我国宣传主题确定为“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英文主题为” Communi..

一名中国画家的印度情结 印媒:用画作讲述中印故事《印度快报》网站11月26日发表报道介绍了一位数十年前用画作记录中印关系的艺术家的故事。报道摘编如下:当常秀峰1947年前往寂乡投师印度著名画家南达拉尔·博斯学习绘画时,印度还在英国统治之下。他在印度一待就..

上一篇: 伦敦北部传出巨大爆炸声!民众睡梦中惊醒 警方展开调查
下一篇: 国民党高层起底“间谍”王立强:是不是台湾有人给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