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即时 > 正文

“我只是历史中流浪了许久的那滴泪小学生演讲稿 ”


更新日期:2018-03-24 13:20:01来源:网络点击:1002820

 

长沙诗人李元洛是首个把洛夫诗歌介绍到大陆的人。尽管李元洛多年后与洛夫不再往来,但是仍然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洛夫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视觉中国/图)

原标题:“我只是历史中流浪了许久的那滴泪”

全文共4644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他早年诗作《石室之死亡》中的句子有如谶语:而我只是历史中流浪了许久的那滴泪/老找不到一副脸来安置。

“漂泊本身展现出生命的价值,在漂泊当中对人生、对人性,才能有更深刻的体验。”

“他说话有衡阳口音,也有台湾口音,杂糅在一起,声音很有特色,就跟他的诗歌一样。”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文| 南方周末记者刘悠翔

南方周末实习生董聃慧

2018年3月19日,90岁的台湾诗人洛夫在台北辞世。

传记作家龙彼德跟访洛夫已经30年,得知消息非常意外。“他每天都要游泳一小时,80多岁还在游。”龙彼德回忆,洛夫87岁时去泰国曼谷参加诗歌活动,还感叹酒店没有游泳池,“他根本就没有考虑后事,觉得自己身体很好”。

2018年3月初,洛夫还颇有兴致地出席了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会后,主办方请他象征性地签几本书。“最后他签了四五十本,”与洛夫联系密切的湖南作家甘建华回忆,“他本来抵抗力已经很差,就累病了。”

3月17日,甘建华在洛夫故乡湖南衡阳组织“洛夫诗歌演诵会”。第二天中午,诗人看到消息,回复了一条微信语音。甘建华反复听那段三秒长的语音,却怎么也听不懂:“他可能想跟我说什么,已经说不清了。”

15个小时后,洛夫去世。

对于大陆民众来说,名气更大的台湾诗人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余光中和郑愁予。

“实际上在台湾诗坛,洛夫的地位绝对不比他们低,”诗歌评论家吴思敬说,“一首《乡愁》就使余光中名扬天下,他的诗相对来讲比较容易接受;对现代诗探索比较彻底的,还是洛夫。他毕生致力于诗歌创作,而且直到晚年还能写得那么好,这是非常难得的。”

洛夫曾亲历抗日战争、炮击金门和美国的越战。“这样的诗人很难重复。他年轻时代在不同文化中受到哺育,遭遇过重大的人生变化,这不是谁都能经历到的。”吴思敬说,“所以洛夫的诗歌特别丰富,不是仅仅表现一个狭小的自我,他是从小我见大我的一个人。”在他眼中,洛夫是“非常重要的大师级诗人”。

1

“我们民族是从碎玻璃上踩过来的”

2004年,甘建华第一次见到洛夫。“先生个子很高大。年轻时穿着军装的照片,简直称得上健硕,像美国军人的身胚。”甘建华回忆,“他说话有衡阳口音,也有台湾口音,杂糅在一起,声音很有特色,就跟他的诗歌一样。”

洛夫出生于湖南衡阳,身材和口音都是那段离乱历史留下的烙印。1949年5月,陆军训练司令部在衡阳招考青年学生,声称去台湾深造。包括他在内的200名衡阳中学生入选,他们舟车辗转来到台湾屏东,才发现被骗。学生们被编入伞兵连,接受艰苦的新兵训练。想要返回大陆,已经间关千里,山重海隔。

衡阳是抗日战争中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生长于此的洛夫因为战乱多次辍学、转学,直到21岁还在读高中。(资料图/图)

几个月后,洛夫通过一位老乡的帮助调离伞兵连,成为一名海军文书。1959年,他被派往金门,担任新闻联络官。当时正值海峡两岸炮战,双方形成“单打双停”的“默契”。每逢双日炮击停止,洛夫就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陪他们参观战地。

闲暇时,洛夫开始写诗。某天,他正在石块掩盖的坑道里斟酌字句,炮弹忽然在周围爆炸,石室随之震动。他感受到生命面临威胁,把这段经历写进长诗《石室之死亡》,把炮火比喻成持续“一个下午的激辩”。

1979年,洛夫应邀访问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的余光中接待洛夫,开车陪同他前往落马洲——香港与内地的边界。这是30年来洛夫离故土最近的一次,回到台湾后,他写下著名的《边界望乡》: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

1950到1970年代,两岸诗歌的流通非常困难。“那时候是封闭的,一些学者去台湾之后发表了什么,我们都不知道。”诗歌评论家吴思敬后来在北京图书馆读到台湾诗刊,“当时的大陆年轻人是读不到台湾诗歌的。在参考阅览室,只有干部和高校里有一定的专业职称的人才能看。”

1985年左右,供职于湖南省文联的诗人李元洛通过香港朋友寄来的诗刊,读到了《边界望乡》,于是写文章介绍这首诗,成为向大陆读者介绍洛夫的第一人。1986年,李元洛撰写了一系列赏析洛夫诗作的文字,包括万字长文《江涛海浪楚人诗》。“江涛指湘江,海浪指海峡,洛夫是楚地的人,那是大陆介绍洛夫最早的一篇长文。”李元洛解释。

洛夫由此联系李元洛。“大陆当时和台湾还没有‘开放’,他还不能过来。”李元洛回忆,洛夫又来到香港,两人约定某天晚上通电话。当时他家还没装电话,晚上七点多到省文联的办公室去接电话。

那是一个雪夜,又碰上停电,李元洛点了一根蜡烛等洛夫。“然后电话就来了,他问我湖南下雪了没有,雪大不大。四十多年没

回来过,在台湾没看过雪了。”李元洛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我说很大。他说我要作首诗给你。”

1987年5月,李元洛又通过香港的朋友收到了洛夫的长诗《湖南大雪——赠长沙李元洛》:你我在此雪夜相聚/天涯千里骤然缩成促膝的一寸/荼蘼早凋/花事已残/今夜我们拥有的/只是一支待剪的烛光/蜡烛虽短/而灰烬中的话足可堆成一部历史/你频频劝饮……

随着两岸关系缓和,台湾当局解除了回大陆探亲的禁令。1988年,洛夫终于回到故乡衡阳。他即兴题字:为何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因为风的缘故》本是他写给夫人的一首情诗,用在此处,他说:“这风是时代之风,是政治之风。”

1988年以来,洛夫先后9次回到衡阳老家。(罗诗斌供图/图)

当时,洛夫的母亲已经去世七年。他回乡上坟,写下《河畔墓园》:在黄土上跪下时/我试着伸腕/握你蓟草般的手/刚下过一场小雨/我为你/运来一整条河的水/流自/我积雪初融的眼睛。

“我们民族是从碎玻璃上踩过来的。”此后游历杭州时,洛夫对龙彼德等诗友感慨,“这是个悲剧,是时代给我们安排的命运,这是时代给我们诗歌极好的营养。每一个有抱负的中国诗人,都应该是为历史作见证的中国现代诗人。请注意,我说的是中国的,而不是台湾的或者大陆某个省的……”

1980年代,洛夫也与张默、叶维廉等人合作,在《创世纪》诗刊上陆续推出“大陆朦胧诗特辑”“大陆诗人作品专辑”。1990年,洛夫再次访问大陆,寻访年轻一代诗人,回台后编成“大陆第三代诗人作品展”,收录了海子等28位诗人的80多首诗歌。

洛夫关心家乡的年轻诗人,他曾收到湖南省衡南县民间诗社的社员来信,欣然为诗社取名“荷风”,并题写社名。(罗诗斌供图/图)

2

“韩愈生在现代,势必挞伐我”

洛夫原名莫运端,少年时喜爱苏联文学,报考高中时改名洛夫——这两个字在苏俄作家名字中很常见。

到台湾后,洛夫就读于台北大直军官外语学校英文班。“洛夫当时在军中学外语,当新闻发布官和联络官,主要向外国报纸发新闻,他的外语还是相当不错的。”吴思敬分析,有了英语阅读能力,使洛夫能够更直接地学习西方诗歌。

1954年,洛夫与诗人痖弦、张默在台湾左营军港创办了私营诗刊《创世纪》。《创世纪》向台湾读者系统译介欧美现代诗。“在西方新兴哲学与艺术思潮的刺激下,我们为诗歌创作的想象与灵感开了一个新的窗口。”洛夫多年后回忆,自己是当时现代诗探索走得最远的诗人,“负面效果是,某些实验性很强的作品十分晦涩,日渐拉开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

1970年代,台湾诗人普遍陷入了类似的创作困境,洛夫也开始转向中国传统文学。“我惊奇地发现,古典诗中那种幽玄而精致的意象语言,那种超越时空的深远意境,远非西洋诗可比。”洛夫学习了唐诗“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以及苏轼“反常合道”的诗观,形成了自己的“修正超现实主义”。

在此期间,洛夫写下赠李白、杜甫、王维、东坡居士等人的诗歌,这些诗采用隐题诗的形式。譬如《赠王维》,以王维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每行首字,重新构建:行色匆匆却不知前往何处/到了路的尽头耳边响起破鞋与河的对话/水中他看到一幅倾斜的脸/穷困如跳蚤/处处咬人/坐在河岸思索一个陌生的句子/看着另一个句子在激流中逐渐成熟/云从发髻上飘过/起风/时,鱼群争食他的倒影。

1974年,洛夫出版了自己的诗集《魔歌》,收录了重读古典后的多首近作。“颜元叔教授常谓我因受超现实主义影响而‘走火入魔’,”洛夫自陈“魔歌”的含义,“诗之成魔,自非中国文学传统的正道,如韩愈生于现代,我也势必成为他挞伐的对象。”

从此,洛夫有了“诗魔”的称号。

《创世纪》历经动荡,已经办刊六十多年,被作家白先勇称为“九命猫”。

“编《创世纪》完全是他们的业余工作,《创世纪》的坚持得益于这几个诗人为诗献身,他们把自己的一切东西拿出来交给诗歌,是感到欣慰的。”担任《诗探索》期刊主编的吴思敬说,“咱们大陆很多刊物,尤其是一些民间刊物也是这样,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回报,支撑着诗人的就是对诗歌的热爱,在寂寞中写作,在孤独中对抗繁华世界的干扰,保持一个完整的自我。”

3

“孤独是一个诗人的营养”

1996年,洛夫举家移居加拿大温哥华。他把这称为“二度流放”。他早年诗作《石室之死亡》中的句子有如谶语:而我只是历史中流浪了许久的那滴泪/老找不到一副脸来安置。他当年在新居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谈到“孤独是一个诗人的营养”,多少带有些自我宽慰的意味。

洛夫把新居的书房命名为“雪楼”,冬天在这里可以倚窗赏雪。他对雪有很深的情结。 “在台湾,在这四季如春的岛上住了数十年,不要说见不到雪,就连二三知己围着红泥小火炉,享受一点‘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乐趣都没有,”洛夫曾经感叹,“这些经验于今只有从消逝的童年中去寻找,从淡淡的乡愁中去寻找。”

每当大雪落下,洛夫便在雪楼铺展宣纸,用大号羊毫写狂草。龙彼德曾在洛夫家中小住一周,他发现其中的一幅狂草,写的正是《湖南大雪》中的诗句“雪落无声”。

洛夫新居的装修全是中式的,日常菜肴也偏爱中式的。甘建华至今感叹,洛夫是他见过最能吃辣椒的人。他曾经给洛夫买过衡阳的小干鱼。“他说‘我有时候用蒜丝拌着小干鱼吃’。这是典型的衡阳吃法。他每一顿不敢吃得太多,想多吃几顿。”甘建华回忆,“他喜欢吃衡阳的糄粑、麻圆、红菜苔、腊肉、芋头,他说‘我每年回大陆,就是想吃衡阳的这些东西,这就是我的乡愁’。”

“愈接近晚年,社会的圈子愈来愈小,书房的天地愈来愈大。”洛夫曾说,“这种现实世界的萎缩,心灵空间的扩充,可视为一种修养,多少有些无奈,但绝非逃避。”

铁凝、白先勇、痖弦等作家都曾访问雪楼。2004年,加拿大外交部长将出访北京,加拿大驻华使馆打电话到雪楼,邀请洛夫写一幅以他的诗为内容的书法作品,作为礼物赠给中方。

此前,洛夫很少与官方接触,书法作品免费赠送至亲好友和各大寺庙,对其他人则一概拒绝。这次,他与夫人及好友商量后接受邀请。他写了一幅行草的新诗对联:秋深时伊曾托染霜的落叶寄意,春醒后我将以融雪的速度奔回。上联取自他的诗句,对应他在加拿大的晚景;下联取自他1992年的同名隐题诗名,表达对故国的思念。

2001年,洛夫创作了超过三千行的超长诗歌《漂木》,这首诗在台湾报纸上连载了两个多月,开报刊连载现代新诗的先河。

洛夫也由此归纳了自己的“漂泊美学”。“他认为漂泊本身展现出生命的价值,在漂泊当中对人生、对人性,才能有更深刻的体验,”诗歌评论家吴思敬分析,“他先是从大陆漂到台湾,后来在台湾这么多年,又漂到北美,所以这些诗都能表现出他的这种追求,他总是在不断地求变、求新,敢为天下先。我觉得他具有湖南人个性中血性的一面。”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洛夫曾经提到作家黄永玉给沈从文的墓志铭:“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他当时曾经考虑在衡阳买房子,叫甘建华陪着看房。甘建华当时不插话,心里却觉得不太现实:“一年就到这里住一个月,不需要再单独买房子。而且他买房子也不是很大,大概80平方米左右,这样的商品房有什么意义呢?多年之后,人家还会说这个房子是洛夫住过的,或者做洛夫纪念馆?”

洛夫的家乡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东乡相公堡,他返乡探访后,这里修缮了洛夫旧居。2018年3月21日,衡阳诗人在这里举办洛夫追思会。(罗诗斌供图/图)

最终,洛夫放弃了这个念头。2016年,他回到台北居住,在海峡对岸终老。

(感谢罗诗斌对采访提供的帮助)


相关:

购机宝典:轻薄还商务!电商热卖办公本推荐原标题:购机宝典:轻薄还商务!电商热卖办公本推荐 开学季你的装备升级了吗?本周电商人气爆款电脑依然是一线PC厂商产品,当然这也证明了大家对于电脑性价比的看中,所以新的学期想要分分钟变身学霸的话,一下8..

这一次她终于上了热搜!这才是真正的国民女神原标题:这一次,她终于上了热搜!这才是真正的国民女神,中国女性的骄傲!前几天,我们报道了一位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女士,拿了一个超高荣誉的国际大奖——2018年度“联合国..

上一篇: 加拿大华人在自家养100只鸡,天天吃蛋!邻居报警了
下一篇: 中国下一步反制会否纳入波音 在华331架飞机订单尚未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