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寻味福州》---记忆深处的古早保千里股吧 味


更新日期:2018-12-10 12:54:42来源:网络点击:539165

▼点击音频。聆听美文

蛎饼摊喧天未白。鐤边炉起火通红。

庆城寺外街边店。饕客如潮车似洪。

——淡水泉《福州的味道》

福州真可称得上美食之城。福州人讲究吃。那是毋庸置疑的。

即便自家烧菜自家吃。也是马虎不得的。红烧的。一定要色亮味甜;热炒的。要脆嫩香鲜;清蒸的。要原汁原味;一个普通的蛋炒饭。也一定要用粒粒分明的隔夜米饭。再加入鸡蛋、虾仁、火腿末、香葱花。起锅前还不忘浇上一点老黄酒。还要趁热吃。

若要上个馆店。更是不会随意。不中意的地方。是绝不会将就着去。

为了一碗虾油味的捞化。福州人可没少花时间和汽油。远的地方开车去吃的也大有人在。但凡福州做鲜捞、粉化稍有点名气的老店。依土、依嫩、老江九、鹰仔、土伯、安平杰。福州人都是如数家珍的。

冬天吃番鸭面。羊肉面。目鱼猪肚面。夏天吃拌面。炒面。海鲜面。许多老福州。每逢年节生日红白事。一碗太平面。比山珍海味都重要得多。

至于专程远道去马尾琅歧吃红蟳。到长乐漳港吃海蚌。到福清宏路吃光饼。对别人来说。不胜其烦。但对福州人来说。那都是家常便饭。跑一点路算什么。吃得称心才是最重要的。

鐤边糊和烰蛎饼。是福州人的最爱。虽说不是什么营养组合。但是有好多人福州人依旧不改初心。用他们的话说。吔好!吔好吃!实在是好吃。令人垂涎欲滴。

只可惜如今用柴火灶煮的鐤边和现烰的蛎饼越来越少。那些个小店图省事。早就不烧柴火了。就连蛎饼肚子里的海蛎也被肉沫和卷心菜所代替。因此留在陈年往事中。印象最深的。带着淡淡柴火味的鐤边糊。和蛎香扑鼻的烰蛎饼。现在也几乎绝迹。找不到了。

可是真正讲究吃的福州人。照样有本事在榕城的坊巷街角。寻找到味觉深处的记忆。然后。每天早晨上班路上。舍近而求远。在车流高峰的时候。绕道去那个地方。据说仅存的一家是在台江工人文化宫后门的奋斗里附近。我没有去过。但是我却听许多人讲过许多遍。每天在那破旧倾斜的柴厝老店。你都能看到。无论是普通的老百姓、公司的白领;还是私企的老板、机关的领导;都无一例外地围坐在简陋的木板桌前。翘首企盼着鐤边、蛎饼的上桌。

鐤边糊又叫锅边糊。其名字就来源于他的做法。福州方言里的鐤。就是大铁锅的意思。说话间。旺柴火已将大鐤中去了壳的蚬子汤烧好。趁着嫩白的蚬子肉在沸水中上下翻滚。用生萝卜头沾上油。手脚麻利地将鐤的内壁抹上一遍。然后舀起一碗磨好的米浆。沿着鐤边“刷刷”那么一圈浇下去。顿时。浓稠的米浆成了白花花地一片。贴在鐤边上。操起锅铲把微微卷翘的浆片铲入鐤底沸腾的汤水中。投入紫菜。虾皮。香菇。木耳。鲥鱼干等作料。再倒入适量的虾油调味。最后洒上一把葱花或芹菜末。即可用鲎壳制成大瓢舀起装碗。端给客人。这时旁边油锅里上下翻滚的蛎饼也已金黄飘香。

开吃了。赶紧的。先舀一勺热气腾腾的鐤边糊。真鲜啊。再来上一口香喷喷的海蛎饼。小心烫嘴。可是。烫也好。不烫也好。顾不上了。那真是打嘴不放的了。

福州人对鐤边糊和烰蛎饼的钟爱。也随着这些美好的回忆。一次又一次地加深。以致于每次离开家乡的日子久了。思念的除了家人。就是这渗透到骨子里的虾油味。这就是老福州的古早味。

 

在福州。且跟着吃货走一走吧。相信我。肯定会不虚此行的。


相关:

描写花的诗句篇▼点击音频。聆听美文 你所认为自然而然的东西。在别人那里可能就是巨大的挑战。你所认为的矫情的东西。在别人那里可能是痛彻心扉的无奈。别轻易嘲笑某人。别轻易否定别人的努力。除非你身处其境。否则无..

令人心碎的古风句子▼点击音频。聆听美文 不管你过得怎么样。都不要一副悲哀的样子。不要逢人就诉说自己多可怜。过得好不好。始终是靠自己。没人会帮你。别人只是同情。连感同身受都难。生活多的是刁难。学会一个人坚强是你..

上一篇: 没有以前繁华
下一篇: 琼花漫舞,无香也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