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放手你不火龙果怎么吃 喜欢的人生角色


更新日期:2018-11-26 07:32:10来源:网络点击:503736

▼点击音频。聆听美文

让生命各有特色。多姿多彩。不要跟自己过不去。自暴自弃。总而言之。懂得生命中的角色。就是懂得情与理的邂逅。就是昧与智的升华。也就活出自己的幸福特色来。

放手你不喜欢的人生角色

日本导演宫崎骏在《幽灵公主》这部电影里面说:“内心强大。才能道歉。但必须更强大。才能原谅。”我想说的是。内心需要最最强大。才能够原谅自己。

我们总是对自己那么严苛、挑剔。到一个地步。自己都已经听不见内心那个不断在批判自己的声音了。这是因为从小。很少有父母不批判子女的。在我们还没有学会爱自己之前。我们被父母的态度影响。不自觉地用他们看我们的眼光来定义自己、和自己相处。

所以。自我成长最困难的一件事就是接纳自己。

我在学习自我接纳的过程中。有一些挺有趣的体悟。说起来也许不容易令人接受。但是。它的确帮助了我。

首先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人生剧本。同样的剧本。有些人可以演成喜剧、励志剧。有些人则是把它变成悲情戏。郁郁寡欢地觉得自己有一万个理由要痛苦。

网上随手就可以找到很多那些所谓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所经历的悲惨失败和遭遇。当然更多被遗忘和忽略的。是那些有同样遭遇但是一蹶不振、一生悲苦过日子的人。

在人生剧本中。有剧情。有角色。我们通常对自己扮演的角色产生了很深的认同。以为自己就是这出苦情戏的主角。紧抓不放。角色不是不能改变。但是想要改变我们的角色。你需要有精湛的演技。

当你知道自己就是这场人生大戏的一名演员时。你可以检视一下自己的角色。你是否是一个严厉的母亲、弱势的女儿、被配偶忽略的怨妇、被父亲痛揍到没有男子气的男孩、没有断奶的妈宝……看看自己演出的角色。如果你不喜欢的话。亲爱的。去改呀!你不必紧抓着自己这个角色不放的。

举例来说。你是个被外遇的怨妇。你痛恨这个角色。但是在被抛弃的痛苦中。你没有能力强化自己的演技。改变这个角色。这个时候。你可以在内心做一个郑重的宣誓:我想要成为独立、自主、自信的女人。不再为不值得的男人痛苦。记住自己的誓言。时时牢记、反思。然后。找一个你心目中符合这种形象的模范。时时刻刻想着她。试着从她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揣摩她在同样的情况下。会如何反应、如何面对。我相信。只要你的愿心够坚定。不用三个月你就可以脱胎换骨般地把你的角色改变。

而且根据我的经验。只要我们真诚地向宇宙宣告我们内心深处坚定的渴望。宇宙就会用不同的方式回应我们。关键就在于。你是否勇于诚实地面对自己。愿意承认自己的演技不够好。而且想要改变目前自己这个不理想的角色。

要记得:角色就只是个角色而已。它们永远都不会是真正的你。但是。确实有好角色和坏角色之分——你是有选择的。

另外一个可以帮助我们接纳自己的方法就是。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悔恨和内疚。其实。所有过去发生的事情。都是应该发生的。不会因为你当时有所警觉、能够克制自己、能够洞察先机而有所不同。我再说一次。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都是一定会发生的。不存在因为你的某种作为或不作为。就可以改变。

所以。基于这点。我可以说。每当我们有愧疚和自责的情绪时。我们是傲慢的。我们以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可以因为“我们”而有所不同。真的不是这样的。

当你做了所谓的“错事”“坏事”时。你是可以去寻求受害方的理解和原谅。甚至采取一些措施来弥补。但是。内疚、自责的情绪真的是不需要的。

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而对孩子产生非常大的歉疚。他觉得如果自己能够咬牙忍住。待在这个不合适他的婚姻中。也许就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我劝慰他:孩子也是独立的灵魂和个体。他有自己的人生蓝图。做你孩子。他注定要在十岁那年看到父母离婚。不做你孩子。他也逃不过这个剧情。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送给孩子最差的礼物就是做一个充满负罪感。在孩子面前唯唯诺诺。不敢坦露真言的父亲。而你可以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告诉他:“爸爸妈妈都是非常好的人。但是实在性格不合适。所以。离婚是给双方一个机会去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而你。永远是我们心目中最疼爱的小宝贝。我们也永远是你的爸爸妈妈。不会改变。”然后。以实际的行动让孩子看到。你离婚之后。的确比以前快乐许多。如果怀着负罪感和孩子相处。孩子会利用你的弱点。造成你们关系当中的一些不平衡、不和谐。同时。正因为你的歉疚。孩子也放不下父母离婚的伤痛。如果你理直气壮、神采飞扬地过生活。孩子是会衷心祝福你的。

同样的剧本。有些人演得精彩、漂亮。孩子也很快放下父母离婚的打击。健康地成长。在同样的情况下。有人却是灰头土脸地过日子。让孩子的心态也变得不健康、不正常。

至于人生的剧本。到底能不能改变呢?我觉得。当你知道它只不过是个剧本时。你就能选择自己要去诠释它的方式。当你改变了自己角色的性质(悲情转为喜悦)。你也就改写了自己人生的剧本。

六十岁是人生的晚秋

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生气。心里依然平静。胡适说:耳顺是能容忍“逆耳”之言。听“逆言”不觉得“逆耳”。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这个岁数。不管听到什么言论。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动,而冷静地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绪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学会不暴躁。不气馁。不悲伤。不退缩。达到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境地。我认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岁。可以说。就到了或者说是接近了这种境界。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人生就是三个时期:从出生到走向社会之前。是学习各种知识。学习本领。学会做人。这大约到二十岁左右为一个阶段。我称之为生长期;二十岁左右工作到退休。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阶段。为社会做贡献。为家庭做贡献。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我称之为贡献期;从退休起。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到以家庭角色为主。享受养老金。享受子女的抚养。我称之为收获期。六十岁的人。明白了这些。就乐于接受这个现实。他们清楚知道。每个年龄段的人就应该有那个年龄段的人应有的生活。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决定和影响着生命。所以六十岁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乐地生活。不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是对社会一种贡献。起码可以减少医药资源的消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大于向社会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在工作时。所从事事业中的角色。决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退休了。相应的角色也变化了。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变成以家庭角色为主了,相应地把原有的角色还给了社会。例如。你工作时是什么处长、科长、主任、工程师、教师、医生……退休了。就一个称呼:退休人员。至于利。你退休后的养老金必然少于在岗位时的薪酬。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财产。当你离开人世时。也都留给子女了。唯有身体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别人替不了。你健康快乐。别人也左右不了。

六十岁的人。经历了岁月的打磨。经历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迹。成就的却是自己丰富的阅历、涵养、修养。六十岁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赏人生旅途中各种景色。享受于向社会提供自己辛勤劳动后的成就感中。享受于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中。享受于品味酸甜苦辣的回忆所带来一番别致感觉中。六十岁的人。是人生的晚秋。但只有晚秋才有它与众不同的风采!

恶之平庸

在网上找到这个人的照片后。我曾仔细端详他的脸:细长鼻子。略带鹰钩。眼睛不大。但是深。棱角分明的下巴。薄嘴唇。脸上挂着一丝微笑。几乎透着善意。这样的人。欧美大街上到处可见。但他又不是普通人。他叫阿道夫·艾克曼。曾经作为纳粹高官参与屠杀犹太人。根据对这个人的审判材料。学者汉娜·阿伦特写过一本书《艾克曼在耶路撒冷》。不过此书的副标题更有名:关于恶之平庸的报告。

“恶之平庸”。通过这个词。阿伦特想表达的是:艾克曼——很可能也是绝大多数纳粹分子——并非恶魔或者变态。从他交待的材料及心理医生的诊断来看。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正常人。几乎可以说是“可怕的正常”。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特殊时代。无动于衷地杀害成千上万人。

“是纯粹的不假思索让他成为了当时最大的罪犯之一。”阿伦特写道。“不假思索”的意思是。当

上级命令传达下来。下级就去执行。如果有一天有人追究罪责。下级就说:“我只是在执行命令而已。”——多么合理的解释。几乎应该表彰其敬业精神了。

最近我常想起“恶之平庸”这个词。原因是近期发生的事情:一个盲人。在一个村子里。被封锁在家。既不允许出来。也不允许别人进去。但凡有人去看望。就被暴力驱赶。以至于有人称。该村已成了中国的探险胜地。

这个事情中。最令我好奇的。是那些参与看守盲人和暴力驱赶来访者的底层公务人员或雇佣来的打手。这些人昼夜看守着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家庭。对前仆后继的“探险者”轻则驱赶。重则殴打。我好奇的是。是什么力量在支撑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如此顽强地守在那里?如果仅是为钱。是什么说服他们。那份看守的报酬比那个盲人的权利更重要?他们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更安心地挣到维持生活的费用?

我相信。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人”。正如山西黑窑案中。那些每天路过黑窑但从未想到举报的人是“普普通通的人”一样。电影《盲山》里。那些联合起来看守被拐卖女孩的村民是“普普通通的人”;福建三网友案中。给三个网民因言定罪的法官们是“普普通通的人”??我能想象。这些人爱打麻将。爱看《还珠格格》。要是路上碰见个问路的。没准还会热情指道。

西谚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长。长到看不到链条全貌时。每个环节的人都有理由觉得自己很无辜。普通人甲。不过是给犹太人做种族登记的小办事员;乙是奉命把犹太人从家里驱赶到隔离区的警官;丙则是把犹太人赶上火车的乘务员;丁只是维持集中营治安的保安;戊是负责收尸的清洁工??凭什么让他们对这些人的死负责呢?他们不过是一个巨大机器上的小螺丝钉而已。但是。让希特勒一个人负责吗?600万人呢。他一天杀一个。也得杀一万多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津巴多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24名学生随机抽签。一半当“狱卒”。一半当“犯人”。结果在一周的角色扮演过程中。演狱卒的学生越来越残暴。演犯人的则越来越卑怯。短短一星期。哪怕是一个实验的环境。角色感就可以改造人性。这事想想真叫人不寒而栗:现实中。有多少人经年累月地藏身于各种制度化的角色中。而其人性又在角色不断内化的过程中被劫持到了哪一个星球?

用角色开脱恶行。便利在于那个角色中的“我”不再是我。而仅仅是“他”:张警官。刘处长。陈法官?如果是站在村口的无名小卒则更好。因彻底的匿名。就意味着彻底的责任豁免。所以“我”可以从恶如崩。而所谓人性觉醒。是从自己隐身的集体中抽身出来。恢复成独立、完整并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个人;是从角色的深井中一点点爬上来。看到雨滴如何汇成洪水。

今天仍有无数“不假思索”的梦游者在制度的催眠下游荡。然而。哪有什么抽象的制度?甲乙丙丁戊。你就是制度。舍此。制度只是一张一捅就破的纸而已。在中国农村长期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说过一句朴素又闪光的话:“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是“停下来。想一想”。还是嵌在制度机器里。继续“不假思索”地转下去。对于所有普普通通的人。这是一个问题。

懂得生命中的角色

昨天。站在窗前往外望。无意中发现窗外枝上挂着的绿叶。每一片都有差异。没有叶子会长得完全一样。于是我想。同树之叶尚且如此。何况这人类。异彩纷呈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差异是社会客观现实的存在。每个人都活得不同。都因身世遭遇不同各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故事。面对着这样的现实。我们需要怎样的一种心态。活出自己的幸福来。

社会群体中。日常所看到的人。有衣冠楚楚、穿金戴银、雍容华贵者。有布衣遮颜、形容憔悴、为生计忙忙碌碌者。似乎人类就注定如此。因此。自然如然会让人产生这方面各自不同想法的心理。至于出身寒微者。也许觉得自卑。比不上人家。其实。人活在世上。幸福指数从来就没有社会标准。看自己怎么衡量、评判。我们偶尔听到这句歌词:“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心里”。也记得看过这样的文字:“人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量叹不如。待我回头看。还有推车夫”。可见。幸福与人的心态关系很大。

社会上。有徇私枉法者。以贪赃舞弊。拼命追求金钱物质、醉生梦死地挥霍为幸福目标。如福建远华集团案件的赖昌星。新中国的贪官刘青山、张子善、成克杰等。可是。当“幸福”到了乐极生悲。祸到临头时。诸君们在忏悔书上才悟出了“人的一辈子。不就是居有所住。一日三餐。夜晚睡觉一张床吗”?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道:“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思回头。”然而。当到了这地步。幸福不再了;还有一种人。与人类弱势群体分文必争。然后囤田囤地囤房。以做守财奴而感幸福。这些嗜财如命和超支生命象吸血鬼般的守财奴。至死都想留下大笔钱财给子孙后代享用。殊不知。眼还没闭。气还未咽。眼睁睁地看着后代成“啃老族”或“五毒俱全”者。至此。这些人心理还有幸福感吗?至于我们有些人。思维终日认为只有物质享受。才是幸福。然而。前面所述的两种人。他们拥有大量物质财富。他们真的幸福吗?综上所述。幸福与人的心态息息相关。出于各自理解。但熟是熟非。没有标准答案。而每个答案都不尽相同。理解幸福。还是要与数学家陈景润发现的物质“优选法”结合起来。它对人们生活很有启示。

十多年前。我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山村。见到了这样一对青年夫妻。两人在给果树喷农药。中午歇下来吃饭时。在树荫下地当餐桌。几个地瓜。一锅稀粥、几条萝卜干。连白米饭也吃不起。但俩整顿饭不时传出笑声。其乐融融。给人感觉十分温馨。这对贫穷夫妻的生活条件。对比起香港明星张国荣。如果要你投一票是谁活得幸福。你会投谁呢?可是。张国荣跳楼自尽。而这对夫妻却活得这么坦然。这又要怎么解释呢?

谁都想过上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要活得幸福。可事物总是要一分为二地对待。有的人。经过努力。改变了一穷二白的人生。有的人尽管努力了。却改变不了命运。因此。我们就要直面人生。直面现实。要端正梳理自己的心态。包容自己。做到“你走你的金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不了红花。就当绿叶。做不了机器。就当螺丝钉。让生命各有特色。多姿多彩。不要跟自己过不去。自暴自弃。总而言之。懂得生命中的角色。就是懂得情与理的邂逅。就是昧与智的升华。也就活出自己的幸福特色来。

人生的角色

生活在我看来。它并不单纯。它有错综繁杂的关系。往往会发生戏剧的一幕。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充当不同的角色。面对虚有其表的社会。更有时。需要我们戴着面具来扮演角色。想想真的是多次一举。但社会永远不是你想想的那样简单和纯真。在儿童所扮演的角色里。没有面具便没有乐趣。但在大人所扮演的角色里。如果再戴上面具。那简直就变成了悲剧。在扮演者的眼里。如果没有面具。那么这个世界便不会完美。但在许多人的眼中有了面具。那么从此世界将不在完美了。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紧闭双眼。不想再看。不愿在想。人的纯真随着角色人生慢慢的逝去。一切都随之会改变。

为实现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目标。所有的人都不想平平庸庸。潦草次生。他们不愿意让生活的简单。他们的目标。有追求。有理想。这样铺垫的终极目标就是幸福的生活。有金钱的生活。夺目的生活。如此丰富的生活环境最需要最重要。也是最致命的杀手锏——扮演角色。此时你才会慢慢接近你的生活。但是达到目标实现理想之后。人们还会像詹姆斯·邦德那样在生活中戴着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吗?我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还会!人们绝对不会就此罢休的。”

所有人都一直在困惑。为什么好人难当?其实就是好人太善良。而好好人却有着一个无形的面具——善于变化的脸。同样好人如果变换角色。那么当好人会很容易。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还是要当纯真的好人。直言不讳的好人。而不是面具背后的好人。面具背后的好人永远都是弱不禁风的。真正的好人才会有好报。

平淡的生活中多了一些戴着面具的扮演者。会生出许多美丽的色彩。但那种色彩很刺眼。但这种色彩只能在虚有其表的社会中夺目。

现实生活的节奏真的很强、很快。人们已经无暇去摘掉面具。变回原本的那张脸来表达一种情感了。我很难讲清这是好还是坏。但我总觉着无论是戴上面具扮演。还是摘掉面具扮演角色所表达出来的总是最好的。

现在有的时候。人们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其实包得最为严实的就是情感。久而久之便再也不会表达了。我至少可以肯定。不能表达自我总是一件令人非常遗憾的事。戴着面具的扮演者的内心里只有名利。他们最缺乏的就是情感了。如果他们懂得情感是怎么回事。就不会随波逐流了。他们此时此刻最需要的就是用情感来迫使他们摘掉的面具来扮演一个懂得关爱、孝敬的人。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戴着面具来扮演。因为那样太假了。人的内心需要纯真。这个世界更需要纯真。真的不需要戴着面具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舞蹈。而应该要怀着善良在舞台上起舞。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是在名利的诱惑之下而穿帮。在佛家思想中他们视名利、欲望为洪水猛兽。我们难道不应该视戴着面具的角色扮演者为洪水猛兽吗?他们还有区别吗?

短文学网(http://www.duanwenxue.com)


相关:

孤独书▼点击音频。聆听美文 我太清醒地翻山越岭 站在风雨里温和的不像话 人们在仙境之桥的喷泉旁 发现了几乎快被太阳晒干的我 我曾想尽力地翻过喷泉的边墙 甚至记得远方有家咖啡馆 有米白的幕布 大大的落地窗 ..

我是你天冷的外套,感冒时的药

上一篇: 心事变成了故事
下一篇: 今夜,一个人的狂欢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