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冠豸山水鼠标垫 依,万壑连城立


更新日期:2018-11-19 11:52:14来源:网络点击:461096

▼点击音频。聆听美文

从七彩蓝田的狂欢之夜到古田会议会址的震撼感受。此次同学聚会基本告一段落了。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部分的同学至此依依作别 。按照计划。自己随后将同炳昌。刘炜一行共乘一辆车前往钦慕已久的闽西山水明珠——连城冠豸山。

车行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就来到了目的地。冠豸山以其主峰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有武夷山之气势。太姥山之豁达。兔耳岭之地形。山名寓含刚正廉明。执掌公正之意。旧称“东田山”、“莲峰山”。冠豸山景区方圆123平方公里。集山、水、岩、洞、泉、寺、园诸神秀于一身。雄奇、清丽、幽深。与武夷山同属丹霞地貌。被誉为:“北夷南豸。丹霞双绝”。

冠豸山是有生命的。不仅在于它合“生命之门”、“生命之根”于一体。而且还因为它是一座散发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奇山。山名自“东田石”、“莲峰山”到后被邑人以“冠豸”两字取代。就此赋予了山的文化色彩。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羊而独角。“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 。法官可据此判断是非。因而法官的帽子称为“冠豸”。以示公正不阿、除邪扶正之意。山名 “冠豸”。可见其寓意深远。 与天下名山相比。钟灵毓秀的冠豸山不以山势巍峨称雄。不以香火鼎盛闻名。却以书院众多而自豪。自南宋到明清。不少文人雅士纷纷在山上结庐倡学。建有众多的书院。石刻。包括南宋大儒、福建四大理学家之一罗从彦手书的“壁立千仞”、明代名儒黄公甫所题“冠豸”、现代著名书法家罗丹的“人长寿”、赵朴初的“造化钟神秀”等书法珍品。冠豸山水。雄齐、清秀。景观奇特。早先有“三绝”:一是竹安寨景区的“寿星石”。栩栩如生;二是竹安寨景区的“水门墙”。气势恢宏;三是冠豸山景区的“照天烛”。拔地而起五十余米。直插云天。实际上。随着景区的开发。新的景致不断现身。冠豸山风景区之绝景妙色已远非“三绝” 。“生命之根”、“生命之门”。并存于风景区。阴阳双绝。令游人惊叹不已。“客家神山”、“生命神山”、“阳刚天下第一。阴柔举世无双”的赞誉如潮而来。纵览天下名山胜景。有阴或有阳。并不少见。然阴阳相对同一处。实属罕见。所谓“生命神山”。名不虚传。

沿着景区抬升的山路短暂前行之后。我们来到冠豸山石门湖的渡口。很显然这里经过多年的人工修整。现在已经是一个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码头了。虽小却设施齐备。等候区里早已有了三三两两的候船的人群。炳昌忙着前前后后张罗安排乘船。利用此中闲暇。和刘炜在渡口信手拍照起来。或许这里的景色太美。匆匆然之间是无法深刻的领会自然之美的。我们只能用镜头先固定和保留。以待日后慢慢咀嚼和回味。

不一会。我们登上了刚刚靠岸的游船。旋即。游船慢慢的驶出了码头。船上的讲解员是个小姑娘。二十出头的样子。长着典型客家人的样貌特征:高高小巧的鼻梁。稍显突出的颧骨。穿着一身窄身的制服。显得清秀纤瘦。听口音应该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眉宇间透露出一股精明的气质。小姑娘对冠豸山的历史地貌。风俗非常的了解。表达也相当有逻辑性。让人很容易就对冠豸山的山形特点。独特景观。历史渊源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路行来各种景色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以及河谷蜿蜒的形态。河道弯弯曲曲。斗折蛇行。游船穿行于曲折的峡谷。石门湖是冠豸山景区中最温柔的一个景点。在午后的阳光中。湖水波光荡漾。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两岸清松颀长且直。直插云天。湖边树林荫荫翳翳的看不出林中景象。反而让人有了无限遐想。石门湖最出名的景观莫过于是生命之门。在两块岩壁之间的罅隙。有因为风化而形成的小穴。乍一眼看去神似母性动物的性别特征。这在远古的时代。因为对生命的敬畏。这是很多民族先民部落的图腾。

很快我们来到了石门湖的另外一个渡口香兰亭码头。临时下船之后我们不并打算再回头乘船返回原来的渡口。而是准备以攀登跋涉来穿过景区。经过大家简单的商量。我们选择了一条最近但却险峻的路线——通过三叠谷。巷谷狭长的通道。再穿过桄榔幽谷。攀过采云峰一侧的鲤鱼背。从长寿岩一侧的栈道穿山岭而过回到景区的出口。期间会经过东桃源。五老峰。灵芝峰。一线天。下行至春草堂。东山草堂书院。修竹书院等群落。再沿台阶而下经过上游第一观。圣旨牌坊。过古寨门。半云亭。清气亭。松风亭。再行经迎客松。诗碑。法云寺回到景区另一出口。这是一条最近的下山路线。但即使走这条捷径也定然会走到太阳西下。暮霭沉沉。倦鸟归巢的时候。只因为之前我们已早做好了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准备。现在。也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探索自然的决心了。人生不也如此吗。只有面对挑战。接受挑战。才会有可能看见柳暗花明。一览众山小的景象。领会到会当凌绝顶的人生豪迈之情。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径。我们一行人快速走在桄榔幽谷清幽小道上。四面绿树环合。寂寥无人。路边树丛后面的小沟渠中传来阵阵淙淙的水声。隔着路旁茂密的植物。看见沿着山边崖石下。一泓山水清澈可见。随着不断的落差变化。水声持续悦耳。让人仿佛来到世外仙境一般。谷中长满了一种叫黑壳楠的植物。这种植物。又名八角香属于樟科常绿乔木。树木高大。在参差的林间突兀而生。最高的可达近30米高。大有刺破天穹之势。而旁边辅以生长的是一 簇簇的桄榔。是一种类竹非竹的植物。叶似竹叶而干多刺。令人不敢触及。小路上游人稀疏。偶尔看见也是匆匆而去。相必是日中则昃。人倦欲归。让人行路匆匆吧。

此时的阳光开始西斜。走在这清幽的山谷里感觉有点独在旷野的凄凉。虽然夕阳在山。但山谷寂寥无人。悄怆幽邃。眼见阳光里人影散乱。谷中树林茂密阴翳。而山鸟鸣声上下。啁啾不知所言。大有鸟鸣山欲静之感。

这是一条经过人工修葺的小道。路边植满了各类郁郁葱葱的植物。在冬日午后的阳光里。青树翠蔓间洒满金色的光点。枝叶藤蔓蒙络摇缀。一阵山风吹过。树枝参差披拂。婀娜多姿。

随着向上愈行愈高。时间推移。气温感觉也变得逐渐凉了下来。走在不断延伸向高的小径。那种凄神寒骨的感觉渐渐浓厚起来。路边不断有不知名的藤蔓枝条伸出。其势如犬牙差互。不细究则不可知其来源。这更加增添了大自然的神秘气息。而山中气象多变。云深雾绕让人不胜惊叹。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醉翁亭中所写的琅琊山之景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在我看来。这恰是冠豸山的景色写照。也描摩了我们游山时候随景变化的心境。

我们一行加快了攀登的步伐。不久就来到一条木制的楼道前。听路旁一个叫做必达服务亭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就是登上鲤鱼背的唯一道路。一眼看去楼道显得陡直而长。看上去让人显得有些晕眩。使人心生畏惧却又跃跃欲试。

我们一行略做休息。品尝了当地人热情馈赠的米酒之后。刘炜同学第一个自告奋勇地沿着云梯向上登爬。我们亦随后鱼贯而登。随着渐行渐高。目力所及是愈加开阔和高远的景色。这也更加刺激了我们向上的欲望。随着我们登上了鲤鱼背的山脊。原来那么遥不可及的高峰现在就在我们的脚下。心中涌起一种征服之后的成就感。但这种征服高峰的快感并没有持续太久。我们发现这个原来仰望的高峰其实只不过是冠豸山群峰之间的一个小山包。沿着山脊还有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明明白白的指向了另一座高峰。正是一山更有一山高。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其实人生的过程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前行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许就是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对生命演化深刻的感悟吧。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登上邻近长寿岩一侧的长寿亭。这又是一个新的高度。在这里。视线极好。一眼望去。冠豸山景区一片绵绵不断的群峰尽收眼底。在夕阳的金色余晖下。绵绵的奇嵏山脉幻化出迷人的光彩。青黛与金黄辉映。云彩与归雁共舞。其实。偌大的冠豸山区。我们不过是攀登了其中的一座小山而已。大自然浩瀚无边。精彩无穷无尽。人在其中不过是渺小的尘埃。但身在这个相对的最高峰的时候。即使自我渺小也会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北宋文豪王安石有句家喻户晓的诗。或许就能很好的诠释此刻自己的心情:“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不畏艰难。跳出心灵的拘囿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无尽纷繁。我们才可以更加客观准确的了解这个娑婆尘世。苏东坡在瑰丽的庐山之巅发出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类自诞生以来对大自然的探索从未停止。想要一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丽。必定要付出艰难的攀登和跋涉。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蚕蛹的挣扎如何长出蝴蝶美丽的翅膀。

在这里还有冠豸山一个独特的景观。它就是生命之根。其实就是一根历经千万年风化而成的紫红色砾岩丹霞石柱的景观。据说距今已经有8000万年以上的历史了。一柱挺立。傲世苍穹。充满阳刚之气。这和之前在游石门湖看到的生命之门。是阴阳的典型形象表现。因为外观上同代表阴阳的牝牡之器神似。故被人们形象的比喻为生命之源的根与门。这其中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远古先人生殖崇拜的文化与图腾。以及因此感悟的阴阳和合。氤氲化醇的自然发展规律。天地有感而万物化生。自然界生生不息。皆源于此。

在长寿岩对面的观景台有一块长寿牌坊。默默相对着长寿岩。长寿岩上面有著名艺术家罗丹书写“人长寿”的摩崖石刻。那个“寿”字写得很特别。仿佛一个背物拄杖的老人。另一侧是奇观生命之根。这似乎在暗示着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令人回味遐想。

时间过得很快。流连于山水之乐的人们根本无法感知时间的快速流走。太阳此时已经西移山边。黄昏欲坠了。我们决定开始下山。时间如此短暂。我们根本无法踏遍冠豸山的山山水水。只能留待来日再续今日之缘了。

灵芝峰是归途中的必经之地。这个小山峰没有规整的路。只是在陡峭的巉岩峭壁上用刀斧凿出浅浅的踏坎。边上辅以类似楼道扶梯的扶手。以帮助攀登。即使是年轻力壮的人也无法轻松的攀爬上去。本来已经决定快速下山的我们。见此险路。心中反而因此激发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冲动来。但多数的同学或因为疲惫或望而却步的心理最终都拒绝攀爬此峰。最后只有炳昌愿意和我一块攀登。在大家的眼中这应该是一种危险的攀爬吧。这也许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不服输的。即使我们心中明了。从出生那天开始。我们都是向死而生。没有回头。这是自然的生理现象。但人的精神却是可以经过不断意志的锤炼。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

当我们小心翼翼的登上灵芝峰的顶峰。抬眼间整个连城尽收眼底。人世间所有的烦恼。忧愁都仿佛抛在云外。刚才的紧张。疑惧心情瞬间云开雾散。

返回灵芝峰下的时候。大家早已等待多时。而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略微休息之后。一行人沿着下山的林荫小径逶迤而下。路边是高大的松树。乌桕。南酸枣。石楠。鹅掌楸等许多名贵的树木。整个景区除了奇峰。秀水这些自然奇观之外。也是一个科目繁多的植物王国。这些路边的大树参天蔽日。在黄昏。让道路上显得更加阴翳不明。

下山的路边是高高的山崖。许多山崖是一整块突出的岩石。岩石与地面之间往往形成一定角度的缝隙。而缝隙之中有长长短短的小木棍上下支撑。一路下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景观。这应该是当地的一种风俗。莫非这些大石头还需要这些小树枝来支撑吗?显然不是。未知的东西是最能够激起我们的好奇心的。有西方的贤者说过。好奇心是自己最好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最后在一个书屋旁遇见一位晚归的当地小姑娘。经过询问方才弄清楚缘由。当地人在巨石之下顶起的木棍。源于当地人对巨大岩石的膜拜。他们认为巨石代表了神圣的力量。希望通过这种和岩石的连接。找到对自己命运的依靠。在当地语言中称之为“找靠山”。这个小姑娘调皮的口吻简单的回答让我瞬间明白。即使是很神圣的虔诚顶礼。往往都会蕴藏了人们百姓式的幽默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语。

当我们终于抵达山脚下的出口。深重的夜色早已经茫茫笼罩了大地。远处是城市璀璨的灯火。一片繁华的景象。回望远处冠豸山早已是一片沉浸在暗夜中模糊的景色。回首来时路。心可追而景色不在。曾经的峰奇景秀。山高路远在转瞬间沦为过往烟云。一日之风景恍若隔世。心情却早已不知今夕何夕了。

也许。我们在游历着这里的山山水水。而这里的山山水水。却也在游历着我们的心情。


相关:

你不是我的天,也不是我的地

因为爱在一起,因为梦想到一起

上一篇: 冬日—为我踯躅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
下一篇: 岁月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