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江夏笔记,对psycho pass 求包养的批判


更新日期:2018-11-07 15:27:04来源:网络点击:408629

经常在网络上看到。某某女子或某某男子(女子占多数。男子占少数)。因办不成一件所谓的大事或重要的事、或完不成一桩所谓重要的心愿(比如想出国留学而无钱)等。而求人包养之现象。这些女子或认为自己年轻漂亮。想趁此年华来完成自己所谓的宏大心愿。或捞一把先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再说。或希望攀上富贵。从此过上不劳而获与一劳永逸的。所谓人上人的、高级的生活。甚至认为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就能实现梦想似的。却不明白。既使是美国女子。也不会贱卖自己。也会受人鄙视。也只有极个别人如此。她们同样不明白。首先。这种行为是不道德。被人唾弃。没有意义的行为。甚至是被人认为是出卖肉体与灵魂之行为。至少是一种近视的。没有生命尊严与人格价值之行为。

这些女人就不好好想一想。在当代男女平等之谐社会里。一些女人一有困难就这样做。是继续躺在。女人是弱者之古老摇篮里撒娇之行为。殊不知。时代既然已经男女平等。女人就应该和男人一样挺直脊梁骨。否则。就是自己在贱卖自己。至少自己轻看了自身之人格与尊严。假如男人也这样子去想去做。这个世界会是怎么样子呢?女人求包。男人也求包。你包来她包去。只能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

这些女人不好好想一想。这种成功有价值吗?值得吗?不做这种所谓的大事、与所谓的成功人士难道不行吗?就活不下去了吗?又殊不知。这种成功既是成功了。恐怕到头来依然是得不偿失。或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还有被坏男人及好色之徒利用之风险。一旦上当受骗怎么办?再说做这样事情的男人又有几个是好东西呢?

这些女人不好好想一想。是虚荣心重要。还是廉耻重要呢?大家肯定会一致认为廉耻最重要。假如一个女子为了所谓的。被生活的无奈所压迫(其实是此种女人的一种借口)。去求人包养。肯定会被大家一致认为。她就是个不讲廉耻之人。虽一时得利。但终究害人又害己。再加上到头来只会落个。遗恨余生。自食苦果之结果。这当然是糊涂而又得不偿失人生。所以。女人千万别一时冲动或一时糊涂地去寻找什么包养之类的“好办法”。

这些女人不好好想一想。一个女人一旦被大家知道在如此下贱地活着。可能就不能回家。无脸回家了。因为家人也觉脸面难见人。同时。也不会拥有真正幸福。或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庭。甚至对不住自己未来的丈夫与儿女。这无疑又是糊涂而又得不偿失人生。

这些女人不好好想一想。这种男女关系绝对没有真正爱的关系。至少男人一方不是。因为男人已有家庭。而明知故犯去包养其他女人。因为真正的爱是不会伤害对方的。只会为对方祝福。只会为妻儿的幸福牺牲自己而不附加条件。至少。包养女人的男人伤害了自己妻子与儿女。对妻子也不是真正的爱。就是个在情感上脚踏两只船之无赖狗皮。被他包养。女人又成了什么东西呢?为这样的男人奉献真爱的少数女人更不值得。

这些女人不好好想一想。这样做。将来必定是后悔之人生。因为。随着国家之日益富强。社会之不断进步。将来经济发展好了。钱都不存在任何问题了。女人更强大起来时候。最被人瞧不起的。最后悔的就是这些曾做过包养之女人。灵魂最不得安宁的也是这群女人(等这些人老了。将来经济发展好了。女人更强大了。钱都不存在任何问题了的时候。最被人瞧不起的。最后悔的就是这些曾做过包养之女人。灵魂最不得安宁的也是这群女人。至少她们对不住未来之家庭)。

女人走捷径。虚荣心严重。男人精神空虚。道德观与价值观模糊等。使他们对求包的憎恶变得模糊。利欲熏心。道德丧失。于是。部分女人纷纷寻求包养这条所谓的捷径。正好中了部分道德丧失。精神空虚男人之好色魔窟。从此踏上灵魂之不宁路。也是踏上了最没有意义之人生道路。被宇宙正义方向唾弃。最终可能走致灭亡。这里。我们要奉告一些女人不要产生求人包养这种念头。这样做。实在是跪倒在地生活。实在是糊涂而又得不偿失人生。到头来终究只是害人又害己。肯定只会落个。遗恨余生。自食苦果之结果。

其实。无论钱多钱少。生活总是公平的。人人都要吃苦耐劳。走这种途径之女人。又有多大的好处与人生价值可捞呢?请谨记。终究还得靠自己奋斗。靠自己奋斗才是最靠得住。当前。除了加大道德谴责与教育外。法律法规对包二奶与求包养现象应予以立法。以法律法规来严惩这些。不道德与没有廉耻之行为。待续

饶峰。笔名南桥饶浩成(网名:成功在望)2011年12月8日于江夏区安山镇。次日修改于江夏南桥。

 


相关:

诗词投稿作品思竹 独步幽篁碧海中。 翩翩诗袖惹清风。 风前雪后思真意。 何必云深入壑空。 咏竹 高风有竹淡虚名。 入得云屏宠不惊。 千尺寒梢能自直。 一竿瘦影最分明。 程门扫却阶前雪。 管笔描空腹里情。 常伴雅贤居隐处。 ..

人生三部曲对往事的回忆。对现在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构成了人生三部曲!!!

上一篇: 江夏笔记,对女人当二奶,男人包二奶的批判
下一篇: 江夏笔记,参观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诗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