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十年变迁备忘录,陈北洋 看见读后感


更新日期:2018-11-05 10:10:51来源:网络点击:393290

虽然只是一个人的故事。却是那个年代很多人都经历过的故事。这样。不仅仅是一个人视角中的社会。一个人的成长故事。同时折射的是背后的大背景。社会的发展不能轻易的说在进步。更多的反馈是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看见读后感。十年的变迁历经过才认同。

看见读后感·作文一

二个多小时的排队。等待。花了40块又在现场买了那本{看见}。换来了你轻轻的点头。微笑着注视着我的眼睛。你说。谢谢。自始至终。你的嘴角都是上扬的。还是那件衣服。还是那样的声音。但我总算看见了你本人。我觉得足够了。这一切都值得。今天写下这篇柴静看见读后感。

18年前。你从这里开始。那时你还是长沙铁道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这个专业从来就不能被分到电台工作。可是你想干这个。也觉得自己能做。你写了封信给妈妈。告诉她你不愿被分到铁路17局带着蓝袖套打算盘。妈妈给你回了一封长信。斥责你。而你却把它扔进了垃圾箱。那时候。你19岁。和我一样大。你说。此后的十八年。每当崔健在北京有演唱会。你都会去听。你说。你最喜欢他的{蓝色骨头}。你觉得那就是在说95年的你。“人活着只有痛快加独立才有意义。只要你有笔。谁都拦不住你。”想想自己。总是顾虑太多。想的太多反而没有勇气去跟着心走。上了大学以后更是如此。总是纠结。总是迷茫。总是徘徊。总是迟疑。总是不安。说到底。只是缺少那份豪气。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选择了以后又会担心。担心就业。担心前途。担心别人的意见。担心自己没有毅力。今天。见了你以后。想明白了一些事。那些浮华的东西。都变得不再重要。不要问值不值得。价值观的事是无法用来讨论的。你只需要问问它对你来说是不是有如珍宝。我想。我终于明白了。也会更有勇气地。跟着心走。

以前看了你采访高秉涵的视频。“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他说。没有明天了。那是种多么巨大的绝望。你无法体会。只能听明白。我们都无法体会。别人世界的悲与喜。我们都只能了解。不能评判。我想。这也是作为记者所必须的。不管你有多么深的感情。你都要将自己置身事外。像局外人一样去描述一个故事。不引领读者。不掺杂感情。你只需要说出事件本身。你也只能这样做。这很难。但是你做到了。

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绝不在云端跳舞。因为我整天仰着头。看到的只有天空。”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高中的我们总是在评判这世界上的种种不公和不幸。而实际上。很多时候。那只是“我们以为”。正如你说。“人有时被忽略。被概念。被格式化。这些思维是在无意识之下。”我们以为我们是民主的。进步的。甚至是睿智的。而除了我们以外的他们。在地面步行。带着理解。带着宽容。带着自己的视角。很多东西我们没有看到。但他们都看到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不了解。就没有资格评判。关于现实。我们的确有很多不满。但抱怨没有一点用。未来会改善。需要的是措施。而不是仅仅指出问题所在。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堆一大堆的道理。对理想国的畅想。但是如果不付诸行动。不想办法改革。解决。这些想法就一点用也没有。我们总是爱想那些类似哲学问题的事情。但是抱怨完了这个世界。我们又获得了什么呢?虽然我明白这个世界仍然有那么多的问题。但我再也不是那样的愤青了。

“我就生活在这里。没有完美新世界。没有需要等待的未来。没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过和谁的比较才能判断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时。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我们都长大了。你。我。我们。没有人停留在原地。写到这里。脸上的泪水也干了。我知道。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最美好的时光就是没有经历过的时光。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做当下最好的自己。不躲闪。不犹豫。不后悔。不等待。不苛求他人。不希望获得别人的理解和赞同。做自己。也只做自己。有了这种自由。那些原本追求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出其不意地到来。

很欣赏你。但是却不羡慕。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成长。我成为不了你。也不想做第二个你。但是。柴静。正如你说过的。人生无处不相逢。也许。未来的某天。我们会以另一种方式相遇。你说呢?

看见读后感·作文二

“一个人的智商是和他的阅读量以及词汇量成正比的。”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这句话。不必考究这句话出自谁口。但我深刻地理解:博览群书总是好的。牢记这一点。所以周末空闲的时候就会带孩子去克拉玛依书城阅读。在一楼收费处的柜台后。是“推荐书目”。第一次看见了《看见》摆在最显眼的地方。心中洋溢着我对柴静的印象:非常喜爱的一个新闻人。很喜欢她作为记者时央视播放的《新闻调查》。柴静。个人觉得不漂亮。但却很美丽。这又使我想起初中时代语文老师的话:“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因为孩子年龄小。我收看《新闻调查》并不按时、准时。只是偶尔打开电视时喜欢锁定央视“新闻频道”。柴静那清秀的脸庞。以及犀利的语言总是令我对她深深地敬佩。

《看见》作为畅销书摆放了很久。决心购买吧。封面是柴静采访中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朋友也毫不怯场地在大家面前玩耍。我知道。在农村能让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现在摄像机前。那绝不是容易的事情。翻过来是柴静的简介。寥寥几句写完了她的工作简历。不像许多名人出书。会在简介一栏写满各类获奖信息或头衔。

看完柴静的《看见》。感觉她是用心在写书。就像是对读者讲述一件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并且讲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酸甜苦辣。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读来让人有特别真实的感觉。但心里却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这本书看得很沉重。很久没有看这么沉重的书了。在阅读的时候。心情总是格外的沉重。时而皱眉。时而落泪。时而震惊。时而无奈。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生活在安逸的小都市中的我。仿佛跟随着柴静一起走进了一件件毫无头绪的事件。对话。思考。对话。思考。周而往复。抽丝剥茧之后真正获得的黑与白交织的真相。往往引得一声声叹息。柴静透过文字造就的一个个画面。让我陷入深沉的思考。让我心中的正和邪跳出来对话。

药家鑫的故事我听过很多次。《看见》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的。初次听说药家鑫。心中想法:“怎么会这么残忍地杀害同学呢?”读了《看见》后。当知道药家鑫的同学是怎样歧视他。甚至将小便尿到他的床上时。对他的就只有同情和惋惜了。这也使我记起:很小的时候。不管看到什么电视。第一个反应就是问这个人是好人吗?其实长大了才真正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好人和纯粹的坏人。人们都是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中罢了。正如《看见》第178页描述一样:“新闻调查”的同事小庄有句话。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是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看见》中药家鑫的故事也使我牢记: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儿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是太遗憾了。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别人照顾你。到你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担越来越多的角色。也许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不够好。但一旦我们选择了为人父母的角色时候。就需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健康的培养。人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别轻易做这个决定。更别轻易放弃他(她)!

柴静用柔软的刀子刻削别人的同时。她同样毫不留情地对自己下手。不断地把自己的不足和缺失首先亮给自己。然后亮给读者。偌大的世界。繁杂到哲学。便只剩下两样。一样是现象。一样是本质。柴静看到了什么?她看到了一如我们所看到的。唯一的不同是她寻踪觅迹。试图把一切异样的现象努力变成真相。不管变成变不成。她都真诚地帮我们揭开了新娘的帽头红。让我们看到了新娘或俊或丑或真或假的模样。

《看见》向我们展示的是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而是通过内心能看得见的。去年暑假读的这本书。读罢内心有种说不出的力量还是信心的东西。时隔几月后再来写感想。它仍然使我对自身、对世人、对世界有种渴望。让人去思索、思考吧!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书里的话: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看见读后感·作文三

我看见。坦白的说。我并未看过柴静主持的节目。她留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一次演讲比赛。一位清秀却不失气场的记者。单薄的身体却毫无畏惧的发问。和缓的声音却渗透着一种坚定。从此我的世界便有了你。耳朵里会不时的充斥着关于柴女子的话题。勇于探索事实真相。不臭气的才女子。

书如同人一样。没有复杂华丽的装帧。没有各种名家的评语。普普通通中渗透着亲切的质朴。

书中有很多故事。有的曾经是社会热点。有的已经稍久远去。或过于细小的不值一提。但在书中都呈出他的原貌。突然想起了读者或故事会。里面也有许多离奇或悲恸的故事。大多也源自于生活。为什么看「柴静看见」却如此打动我心。很奇怪的是一些事自然的就往自己身上扯。因为她文字的朴质、踏实、没有攻击式的抗争。更不会暴跳如雷。为什么她能做到如此淡定!

我们生活成长在这个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当中。有父母、亲人、老师的陪伴。柴静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陈忙-柴静以此人开篇又以此人结束。书中又反复提到此人。可见此人非同一般的重要。俗话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呀!除此人外。老郝、老范由一开始工作上的战友变成朋友、闺蜜、亲人。她们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一致的价值理念。那种幸福是无法溢于言表的!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最小单位。同样柴女子也不例外。在父母姐妹的陪伴下长大。尤以奶奶的挚爱最为深刻。这也勾起了我更多的回忆。从她的身上隐约可以看到我的影子。多么亲切的描述。多么真实的生活!(短文学网www.duanwenxue.com)

不多不少。四百多页的故事。我只能以印象最为深刻的事件写起。记得全国出现非典的时后。我所在地河北廊坊。离北京重灾区仅五十公里。大街小巷空无一人。少有车辆人员的踩踏。道路都显得恐慌!家中每天都要用84消毒液稀释消毒。现在看书中的场景依稀可以回到那个时候紧张的氛围。无能为力做不了志愿者也当不成医生。于是就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文章。当时感悟人性的温暖和伟大。随着阅历的增长。不是更爱流泪了。而是我的感悟越来越多了!

我从来不认为眼泪是懦弱的表现。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流泪的权利。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正在午休。起来上课的同事后来回忆说到还以为自己高血压了。怎么在床上感到头晕目眩的。孩子午休过后兴奋的从教室跑向操场。此时地震正在无情的侵蚀着另一方子民平淡的生活。谁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这就是真的。柴静的书中还原的不仅仅是当时地震的场景。更多的是与普通老百姓的聊天中感悟内心世界。灰暗惨淡的世界有那么多强烈求生的欲望。但有时对活着的人来说。活着也是一种折磨。一种痛苦。哭泣、流泪也只是对上天不公的一种怒吼。心中情感的发泄。我似乎能透过柴静的文字看到那些悲恸的双眼。和无助的双手!

你看到的不止这些。药佳鑫、双城记、卢安克等等等等。每一个标题背后都有一串数不清的酸甜苦辣。好像这些与自己都很遥远。却又真实存在而频繁出现。

我看见了。不知你看见了吗?为盲目着点亮一盏亮灯。让无知者展开一个未曾知晓的世界。让当下者反思过去。品味现在。展望未来!

这就是柴静看见。

看见读后感·作文四

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柴静。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她。记得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参加的一个演讲比赛。她说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这五分钟的演讲给了我巨大震撼。原来演讲还可以这么性感。我当时反复看了无数遍。

然后开始关注她的节目。看见。几个月前。去了清华听了她的讲座。于是一直关注她。当听到一本叫做看见的书时。我早早的提前市场发行时就已经看完大半。

《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极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里面没有说教。却让我一个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记者不是评论。而是客观的呈现新闻事件。这十年中。从娱乐节目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现在的宽厚。柴静正在一步一个台阶的爬上事业的最顶峰。她这十年中遇到过的挫折。苦难。感动。也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我通常会看看看着就会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经在不同的人听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走的太远。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这是陈莽说的。每看一次。就会愣愣神。想想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里面打动过我的还有很多很多。有些话能够让我悔改。而有些能够让我有意识。就像一粒分子一样。在我脑中开始量变。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本书能够让我安静下来。向内开始学会观察自己。一层一层的刨。就像结伤疤一样。把自己最丑陋。平时不敢给别人呈现。自己也不愿意想的部分展现出来。这是一个不断自省的过程。虽然很疼痛。但是确是在帮助我不断进步。

看完《看见》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对语言开始变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认。在青春期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就不上学了。并且以为这是一种幸福。并以不学习为荣。而后来走入社会发现知识结构明显跟同龄人有差距。于是开始看各种类型的书。但是对文字相当迟钝。柴静说过自己是对语言敏感的人。对采访对象的每一个字都能够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采访者的真实内容。然后呈现给观众。看完柴静的书。我开始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再看每一个字的时候也更加的在意。

看见读后感·作文五

我看见了一个铁骨铮铮的侠骨女子。我看见了一个欣欣向荣又奄奄一息的社会。我看见了自己

对柴静。之前的印象有:老罗喜欢拿她开玩笑。长的很清秀。央视主持人。断断续续有些印象。是因为柴静是个好读书之人。她身边也有些人文社科领域的文艺青年。比较深刻的印象是她有次说到某朋友好读书。常常一天读数本书。然后向她推荐。于是她汗颜。

从大学开始。便没怎么看过电视了。所以柴静辛辛苦苦剪的片子。辛苦做的采访与报道。我竟然都闻所未闻。反而都是从书中第一次知道那些幕后故事。想来真是汗颜。人生中最精彩的几年。即没能接触到有思想与深度的东西。也没通过网络获得最新的自由的知识——好多时间都在快餐小说、支离破碎的新闻和游戏中悄然而逝了。不过网络本身也只是种平台和媒介。归根结底。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关注领域和深度呢?也许很多东西。在孩提时。在少年时。便被埋在了骨头里。之后便懵懵懂懂随波逐流。也许在偶然中打开一扇窗口。破窗而入。但大多数情况下。仅是在窗口外短短一瞥。发现里面的东西自己不理解。不关心。便又庸庸碌碌的又随着这社会奔流而去了。这就是滚滚红尘。大千世界。

当我们身不由己。或在不知不觉中从窗外溜过时。柴静停下。驻足。凝视。看见。她并没有多聪明。也没有多博闻强识。只是她安静的看见。记录。思考。渐渐的。便见的越多。所得便越多。破茧成蝶。

在时而平淡时而冰冷刺骨的笔触下。我看到了这社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可怜。或可恨。或可叹。究其原因。种种皆源于无知无奈无为。

第一种无知。我看到了学校的风气是如此愚昧保守。几个小姐妹相约同年同月死。竟真的就一个接一个的自杀。而这源头。则来自于几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对感情的无知。我很难想象父母对子女不闻不问。但在这个世界的某些角落。它发生了。我倒是可以想象学生之间的感情纠葛偏激。毕竟小学和初中。我都在镇上。看多了课桌三八线导致的“战争”和大家对早恋这一话题的小心翼翼和男女之间的夸张恶作剧。

除此之外。我还看到了世人对婚姻的无知。同性恋的无知。对环境保护的无知。对健康的无知。然而。更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无奈。记得柴静采访一个官员。官员振振有词:难道我做的是错的吗?虽然环境出了一些问题。但如果不是经济发展了。那些窝在村里的年轻人的未来会是什么样你能够想象吗?在很多问题上。没有绝对的答案。如果经济不发展。年轻人可能一辈子都待在村里。思想禁锢而保守。如果我是这个官员。我想我也应该“经济发展优先”吧。说到这里。又联想到邓小平时代的波澜壮阔:他很清楚潘多拉魔盒打开的后果。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标。于是他坚持。于是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最壮阔的一次改革。

无知。无奈。都不如“无为”来的令人叹息。每个人都知道。枪打出头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中国人信奉的哲学。也是我父母告诫我的道理——年轻人。你还不懂这社会的险恶。而确实。在这个世界上。想改变的力量总是会被抵制。被扼杀。于是。大多数人选择了服从潜规则。在采访一个警察时。柴静问了很多让人下不来台的问题。而最后。这个警察私下里告诉柴静。他很佩服她。也认同她。只不过自己不能站出来。是啊。站出来的后果是什么。历史上有太多的例子。于是便有了各种推诿各种借口。各种懒惰各种官僚。于是便有了柴静镜头下的一个被错误关押几十年的犯人——没人想到他。没人帮助他。

如果说看完书后自己有些敬佩柴静。那我仰慕的不是她的人品才学。也不是美丽优雅。而是那份沉甸甸的较真。那份追求改变的坚持。

做事情最怕较真。看似简单的问题深究下去往往会带来一团无法解答的问题。但只有较真。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不是柴静的坚持。也许会有更多女生因此自杀。

成功来源于细节和偏执。也许如果柴静自己中庸。不甘进取不去改变。那么也许中国的两会新闻到现在还是一团死水。奥运报道也不会那么精彩。非典也不会有真实的一线报告。

历史总是由英雄人物推动的。而成为英雄的。是一个个用于改变和坚持的小人物。当小人物们的努力逐渐被理解。被证明和接受。人民便狂呼着托起他。并加入到浪潮中。于是。历史产生了。


相关:

JM手势和“仁波切”最近厦门流行这样一个手势——集美手势。字母简写为JM。意思是“为生活中的极美小事喝彩”。 这个手势是这样的:将拇指与食指展开90度。形成字母“J”。其他手指并拢成握拳状。组成字母“M:”。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将..

初茶小品清清楚楚舒眉度。 真真假假看一生。 不筑灵台修高远。 由得性子野劲横。 不求春风卷衣袖。 沾点秋霜亦暖身。 若能云飞当邀月。 闲往夜空聊天明。

上一篇: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鼠疫读后感
下一篇: 反抗与争取,呼啸山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