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名人大师的童年故事,日光岩 惊喜连连


更新日期:2018-10-26 09:34:38来源:网络点击:330887

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都是一份最特别的回忆。在童年时光中。你也许机智聪慧、也许有些笨拙。也行小小年纪便有值得骄傲的事情。

那么普通如我。都有如此的境遇。更何况是名人大师的童年故事呢?一起来分享吧!

1、《伏尔泰3岁背——寓言》

伏尔泰(1694~1778)。法国作家、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和哲学着作充满了反封建、反宗教的精神。对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积极影响。他的原名为弗兰苏阿·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他出生於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法律公证人。

伏尔泰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对文学很感兴趣。小小的伏尔泰受到父亲嗜好的潜移默化影响。自孩提时就深深地爱上了文学。

伏尔泰的记忆力极强。3岁时就能背诵拉·封登的《寓言》。一天。父亲从外面回来。小伏尔泰站在床上自言自语地讲故事。还手舞足蹈。时而洋洋得意。时而板着面孔。表情丰富多变。父亲见了。又觉得好奇。又感到可爱。

於是就忍住笑躲在他背后偷偷地看他表演。孩子讲的故事好像是拉·封登的《寓言》上的。父亲悄悄地拿来这本书。经过核对。他惊异地发现。原来儿子讲的故事与《寓言》中的故事居然一字不差。这简直太令人不可思议了。等儿子讲完故事后。父亲情不自禁地把他抱了起来。高兴地把他举过头顶。连连称赞道:“我的乖孩子。你太聪明了!”

伏尔泰才思敏捷。多才多艺。他12岁时便开始写诗。16岁时。他的讽刺诗和即景诗已写得很出色。20岁时。他随父亲出使荷兰。任文官。其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讥刺的笔调而闻名。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当时人们说他思想之快捷和语言之炽热。有如闪电和天火。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

2、《炸药发明家诺贝尔》

诺贝尔(1833~1896)。是瑞典大化学家。被誉为“炸药大王”。他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父亲热爱科学。一心想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有一年。诺贝尔家失了火。弄得家中一贫如洗。只得漂洋过海到俄国谋生。父亲开了一家日用五金商店。还设了一个装满机械和各种化学药品的小实验室。在经商之余从事科学实验。

小诺贝尔经常看到工人为了开凿铁路在荒山野岭手拿铁镐砸石头。既费劲又费时。父亲发明了一种炸药。不费劲地把大山劈开了。他对这种神奇的炸药着了迷。喜欢陪父亲汔在实验室里。他记熟了各种化学物品的名称。常向父亲提出各种不懂的问题。父亲总是耐心地给他讲解。还指导他做小实验。

诺贝尔17岁的时候。父亲决定让他去周游世界。开开眼界。他兴奋地问父亲:“我这次旅行的任务是什么?”父亲严肃地说:“你只身离家。远渡重洋。是为了学习各国新的科学和技术。明白吗?”诺贝尔点点头。

诺贝尔遵照父亲的旨意。先后到了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又去英国参加了世界博览会。最后横渡大西洋。到美国的机械工厂当了一名学徒工。

诺贝尔这次旅行整整用了两年。他除了尽情观赏了世界各地的奇异风光外。还学习了许多新的科学技术和一些科学实验。拜访了着名科学家、教授和学者。大大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诺贝尔回到祖国。继承父亲研制炸药的事业。有一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突然炸药爆炸。他差点儿被炸死。实验室也炸毁了。但他不灰心。又进行了上百次的实验。终於成功了。炸药的专利使他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他临终前留下遗嘱:将全部财产捐献出来。设立学术奖金。鼓励全世界一切献身於科学事业的人。

3、《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

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

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4、《读书迷——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一生为真理而奔走呼号的战斗者。他除了写有着名长篇小说《怎么办?》以外。还着有许多有关社会、自然和文艺理论的论文。

1828年7月24日。车尔尼雪夫斯基出生在伏尔加河边美丽的萨拉托夫城。他的父亲是一个平民出身的牧师。很有学问。家里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室。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有空就到这里来。

7岁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读书就简直入了迷。他经常一面吃饭。一面看书。有一天早晨。妈妈看到孩子好长时间没从厨房里出来。心想这孩子到底吃了些什么?於是。他母亲悄悄地走到厨房门前。只看到小车尔尼雪夫斯基正在那里为一篇小说中的人物而哭泣流泪。妈妈喊来了他的父亲。又拿了很多他平时喜欢读的书哄他。他才擦擦眼泪继续吃饭。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喜欢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喜欢英国作家狄更斯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小说。还读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由於他坚持不懈的努力。10岁时。就已赶上了15岁中学生的水平。

他14岁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萨拉托夫的教会中学。那里的教师多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除了讲些老掉牙的教材外。不能给学生提供任何新鲜有用的知识。车尔尼雪夫斯基十分不满。

有一次。老师布置写作文。他不受老师的限制。很快写出了一篇关於读书学习方法的文章。他说:“知识就像一座有无数宝藏的大山。越往深处发掘。越能得到更多的东西。尤其是青少年。更应该在知识的园地里不屈不挠地耕耘。”文章写成之后。学生们就争相传阅。这像在他的心灵里。点燃了更旺盛的求知之火。

16岁时。车尔尼雪夫斯基已经通晓7种外国语。大量阅读了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赫尔岑的文章。第二年。他中学毕业后。又考入彼得堡大学文史系。

在大学读书的几年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更加勤奋。读书常常是通宵达旦。被老师和同学戏谑地称为“伏尔加河边的读书迷”。

“读书迷”。名不虚传。这也就是他最终能成为着名文学家的根本原因。

5、《霍金是个笨孩子》

霍金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全身瘫痪却依然热爱科学研究。为人类的科学几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很多人都为之感动。却很少人知道。他小时候并不是很出众。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个傻子。

在霍金12岁时。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6、《七岁咏鹅——骆宾王》

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他曾经担任临海县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骆宾王年少才高。很小就喜爱文学。他善於从一个天真活泼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抓住特征去描绘。他童年时的诗歌。天真率直。很富灵性。素来脍炙人口。

一天。骆宾王来到家门前的小河边玩耍。他又看到了那一群司空见惯的鹅。它们像几位绅士在河面上悠游自在地游着。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青枝緑叶般的水。红红的鹅掌。慢慢地拨动着清亮的水波。突然。一只鹅伸长脖子。脆亮的叫一声“鹅”。紧接着其他的鹅也都对天歌唱起来。骆宾王看到这情景。内心怦然一动。他凝神地注视着鹅群。信口吟出了一首四句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緑水。红掌拨清波。

反复吟诵这首诗。不仅会在眼前浮现出一幅多彩的画面。而且仿佛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孩子的唤鹅声。鹅儿引颈高歌声、戏水声。我们读了会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宁静和甜美。

骆宾王自小就胸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天生一副侠肝义胆。但他一生坎坷。他曾经担任过长主簿。不久因罪入狱。贬临海丞。郁郁不得志。弃官而去。后来他协助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起草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名扬天下。连武则天本人读了也感叹说:“这样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让他流落。宰相的过错不小!”

7、《5岁作曲的莫扎特》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於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雷奥博是个优秀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和出色指挥。担任大主教宫廷乐师。

莫扎特智能超群。自孩提时代就对乐曲产生了兴趣。他一听到音乐就用小手拍着。奇妙的是。他拍得很合拍。很有节奏感。

莫扎特的姐姐玛丽娅每次练习钢琴时。爸爸总是精心指导。因而玛丽娅的进步很快。每当琴声响起。小莫扎特就不吵不闹。静静地聆听着。

有一次。当玛丽娅正聚精会神地练琴时。4岁的莫扎特走到姐姐跟前。乞求姐姐让自己弹弹好刚刚演奏过的那首曲子。玛丽娅亲昵地指着弟弟的鼻子说:“看看你的小手。还不能跨过琴键呢。怎么弹琴呢。等你长大了再学琴吧。”说过她又继续练起琴来。

一天。全家用过晚餐。玛丽娅帮助妈妈在厨房里洗碗时。莫扎特就坐在钢琴上弹起来。雷奥博正在边喝茶边抽烟休息。听到琴声后。猛然站起来。惊喜地说:“听。玛丽娅把这首曲子弹得简直妙极了!”话音刚落。玛丽娅就从厨房里走了出来。雷奥博呆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立即爬上楼轻轻地推开门。哇。只见小莫扎特正在聚精会神地弹奏呢!父亲看出儿子有着优秀的音乐天赋。便开始对他进早期教育了。

从4岁起。莫扎特就弹起了钢琴。拉起了提琴。莫扎特的接受能力极强。许多曲子只听一遍。就毫不费力地记住了。父亲怕莫扎特负担过重。不想过早教他作曲。可是到5岁时。莫扎特看着父亲写乐谱。便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他正趴在桌上。在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他随手拿起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格。

一天。父亲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他要儿子把这个乐谱送到剧院院长处去。并说明这是专为他女儿创作的。不料。路上一阵大风。把莫扎特手里的乐谱刮跑了。他一面哭着。一面追赶着到处飘荡的乐谱。乐谱没有全找回来。怎么办呀?

莫扎特跑到小伙伴家里。借来笔纸。自己写了首乐谱送去。第二天。院长带着女儿来拜谢。说莫扎特父亲的舞曲写得太妙了。他还让女儿把舞曲弹了一遍。莫扎特的父亲听后惊呆了。他说:“这不是我作的舞曲。”他转身问儿子:“这首乐曲是谁写的?”莫扎特只得说出原委。父亲听后激动得流出了泪。一下子把儿子抱在怀里。

此后。父亲就开始教他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聪明加勤奋的莫扎特。在家里不是弹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像大人一样整日埋头音乐之中。为了让莫扎特开阔眼界。少年成名。自1761年秋天起。父亲就带着6岁的儿子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演出。接着。又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地。都获得好评。

7岁那年。他在法国巴黎一个音乐会上。为一位着名的女歌唱家弹琴伴奏。只听她唱了一遍。就能不看乐谱。自由地伴奏。从头到尾一点不错。女歌唱家再唱一回。他又在琴上另选新的伴奏。每唱一曲。他的伴奏都变化无穷。和谐动听。听众惊叹不已。这件事被欧洲人称为“18世纪的奇迹”。

莫扎特11岁便能指挥大型歌剧演出。并写成了第一部歌剧《阿波罗和吉阿琴特》。12岁时指挥德国着名的乐队。名闻世界乐坛。13岁时。便在萨尔斯堡任大主教宫廷教师。

莫扎特只活了35岁。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歌剧19部。交响曲47部。钢琴协奏曲27部。小提琴协奏曲5部。弦乐四重奏22部。钢琴奏鸣曲29部。小提琴奏鸣曲37部。其它各类乐曲100多部。给人类的音乐宝库中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财富。

8、《童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安徒生是全世界着名的童话家。他的家乡在丹麦一个小镇上。小时候。安徒生家里非常贫穷。父亲是个补鞋匠。母亲帮人家洗衣服。家里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安徒生的玩伴也都是些穷人家的孩子。那些有钱人都不允许自己家的孩子跟穷孩子一块儿玩。有很多穷孩子从小就要帮家里干活。因此很多时候安徒生是一个人。

有一次。父亲看孤独的在家玩。就说:“孩子。爸爸来陪你玩吧!”

安徒生的家够简陋了。只有一间小屋子。破凳烂床把这个小小的空间塞得满满的。没有给孩子留下多大的活动空间。然而。就是这么一间破烂的小屋。父亲却把它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似的。墙上挂上了许多图画和做装饰用的瓷器。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

父亲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者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本。这些书本中的故事使小安徒生浮想联翩。常常情不自禁地取出橱窗里父亲雕刻的木偶。根据故事情节表演起来。

这还不能让他感到满足。他还用破碎的布片给木偶缝制小衣服。把它们打扮成讨饭的穷人、没人理睬的穷小孩、欺压百姓的贵族和地主等。并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编起木偶戏来。

为了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亲同意和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油嘴滑舌的生意人、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和伪善的市长、牧师等人的生活。获得各种感性经验。

安徒生在他以后的写作生涯中能够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童话故事。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谴责和鞭挞统治阶级的贪婪、残暴。都是与他小时候的这段生活经历有密切联系的。

9、《爱动脑筋的牛顿》

牛顿(1642~1727)。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出生於林肯郡。他建立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方面。曾致力於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在热学方面。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方面。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一起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初步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

牛顿童年时善於开动脑筋。喜欢制作各种玩具。而且做得十分精巧。12岁那年。他上了中学。寄宿在一个开药店的人家里。他是个好动的小房客。不断地搞一些小把戏。用斧头、锯子和锤子制作各种奇怪的小玩具。

有一次。他制作了一架小风车。他又活捉了一只老鼠。把老鼠捆在风车轮子前面的踏板上。并且在老鼠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这粒玉米让老鼠看得到却又吃不到。饥饿的老鼠为了吃上这粒玉米。就拼命往前跑。踏呀踏。就这样带动了风车的轮子。还有一次。他用木箱和玻璃瓶做了一只水钟。他将适量的水注入木箱。箱内滴出的水流控制着钟上时针的转动。每天黎明时水钟能按时滴水到他脸上。叫他醒来。催他早读。

牛顿除了喜欢制作各种复杂的机械玩具和模型外。还钻研反射镜和透镜。钻研化学。他也很喜欢绘画。常在卧室的墙壁上用木炭画素描。在他闲静的时候。他也喜欢写诗。

14岁时。他充满理想。不停地思考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然而。他的亲戚却不让他读书。把他带到田里去干活。要他种田谋生。此外。还要学习做生意。牛顿却不喜欢这一套。常常偷偷地一个人躲在小树林后面读书。他的舅父发现了。只好摇头。无可奈何地对他说:“还是回去念你的书吧。要么你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大废物。要么你是一个大天才。”

18岁时。牛顿到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26岁时。他的恩师推荐他上剑桥大学。他在剑桥大学从事了长达30年之久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有一次。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忽然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这一平常而又平常的自然现象引起了牛顿的深思。他从苹果落地想到地心引力的存在。想到这种引力可能同时存在於整个宇宙之中。想到地球与整个天体的运动。他得出结论:“宇宙定律就是质量与质量之间的相互吸引。”

由苹果落地而受到启发。牛顿终於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其实苹果落地的故事。只是说明牛顿勤於思考罢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决不是凭一时的灵感想出来的。而是他在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勇於不断探索的结果。

10、《达·芬奇画蛋》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他出生於意大利佛罗伦萨城附近的芬奇镇。父亲是当地的公证人。母亲是农村妇女。但很早就死了。

达·芬奇从小就很聪明。长得也很漂亮。非常惹人喜爱。上小学时。他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很优异。算术课上他提出的一些问题。经常使老师感到棘手。课余时间。他的爱好是绘画。他在木板上、地面上、墙壁上居然无师自通地画出了栩栩如生的蛇、蝙蝠、蝴蝶、蚱蜢……父亲见了。非常欢喜。邻居们见他画什么像什么。都亲切地称他为“小画家”。

芬奇的父亲本来不想让孩子学画。希望他子承父业。当一名律师。但儿子非凡的画艺。把固执的父亲征服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终於高高兴兴地把他送到了当时的欧洲艺术中心佛罗伦萨。拜着名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费罗基俄为师。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他的教法也很有些特别。达·芬奇来到画室的第一天是学画鸡蛋。第二天是学画鸡蛋。第三天仍是这样。无休止地画呀画呀。枯燥乏味极了。就这样画了一年。芬奇画腻了。心里想:“这有什么必要呢?一笔下去画一个圈儿就行了。”

费罗基俄老师仿佛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对他说:“别以为画蛋很容易。很简单。要是这样想就错了。在一千只鸡蛋当中从来没有两只蛋的形状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所以。如果要在画布上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听了老师这番教诲。达·芬奇懂得了老师的苦心。就决心不停地练习基本功。他每天一大早就对着鸡蛋画起来。直到夜深人静了。仍然对着鸡蛋画。经过3年的努力。达·芬奇的技艺大长。他画的鸡蛋各具形态、维妙维肖。对色彩的感觉敏锐了。线条的把握准确了。手中的画笔也能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了。老师看了非常满意。

有一天。费罗基俄画了一幅《基督受洗图》。他自己很满意。得意之余。对达·芬奇说:“芬奇。在这幅画上再画两个天使吧!”芬奇高兴地答应了一声。很快就把两个天使画好了。这两个天使体态活泼自然。面部表情生动柔和。老师一看大吃一惊。相比之下。自己画的是多么生硬板滞呀。他在心里承认学生超过了自己。感到既高兴又惭愧。从此竟然搁笔不画。专门从事雕刻了。

达·芬奇结束了学徒生活。开始了独立创作。《最后的晚餐》《蒙那丽莎》等都是他的不朽名作。他的绘画成就越高。作画越是严肃。据说达·芬奇在画《最后的晚餐》时。为了把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画好。曾到各种场合去潜心观察赌徒、流氓、罪犯的各种形象和举止。最后。他终於找到了让犹大惊惶失措和手里紧握钱袋的表现手段。这两处细节描绘的巨大成功。是与少年时长达数年的刻苦画蛋分不开的。

11、《妙算惊人——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江苏省金坛人。我国着名数学家。他从小就有天才的数学头脑。在学习中特别善於动脑筋。以后全凭自学。一步一步登上科学的高峰。他先后担任过大学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曾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数学权威。

华罗庚小时候。他的父亲开小杂货铺。家里穷得很。华罗庚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里。顶上又盖一只箩筐。老人说这样可避邪消灾。所以给孩子起名为“罗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华罗庚上学期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独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业乱改一通。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的天资聪慧。华罗庚的数学天才大大超过了他的同学们。他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是法国留学生王维克。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王老师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怕被老师喊起来回答。

只有一个学生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果然举手要求回答了。他大声说:“是二十三。”王老师问:“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站起来的那个学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华罗庚。王老师说:“他答对了。”接着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在楚汉之争中。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兵呢!西方数家尊称它为“孙子定理”。王老师一再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其实。这年才刚满14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孙子算经》。他完全是靠动脑筋。凭聪明才智计算出来的。王维克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领入“数学王国”。经过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进了清华大学。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华罗庚终於成了一名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相关:

人在屋檐下人在屋檐下。风侵骤雨打。 恐踏墙脚草。尤怜背阴花。 君笑书生气。自嘲智不达。 惟盼云开日。寻得阳光撒。

人,就是生活在亲情、爱情、友情构织的情感世界里人。就是生活在亲情、爱情、友情构织的情感世界里。根深蒂固的是亲情。刻骨铭心的是爱情。平淡如水的是友情。亲情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无法选择。友情平淡。才更折射出它的真诚和宽容。我们能选择的爱情与友情中。爱..

上一篇: 迎接美丽的画卷,美丽的你
下一篇: 时候——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