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半清半烟半秋扇,半爱半死小狼狗是什么意思 半菩提


更新日期:2018-10-22 11:33:53来源:网络点击:304185

一、清烟

浅清的良辰浮尘飘舞。幽远的笛赋翩跹哀婉。随烟逐月。铅华隐灭。韶光纷转流曳熏染离愁别绪。寂寂沉湮。不复见。

时节轻盈。荷风吹拂疏窗暗雨。流湲繁星静渡别恋异情。伊人独自醉。

繁尘千丈。伤情之哀终会渐老。复恋上暗香清荷的人们在追逐另半空门。跌落千年思念。复回望。曾言终不忘却之事仅留余影残痕。欲敛还亮的星冷清投下一地遥思。待人偶遇风尘。路野拾遗。

江南烟影绘雨绘月。夜夜的残月零落碎语。湮灭执念。风转飘渺。胧月化蝶。孤雁单影。雨巷佳人。

走在琉璃斑驳的红烛胧焰。我总算还是明白:

如花美眷。终抵不过似水流年;如情羽蝶。终化为片片云烟。

人生一场。最后我终留下的。只有清浅和云烟;最后我所失了的。只是千丈红尘。千年回眸。

二、秋扇

清月垂钓凡尘眷恋。收回遥远的最初;幽雨滴落檐前。催响旧老铜铃。

江南深闺中。如水佳人斜卧亭台竹椅。风花雨叶中。不见了楼台。唯见了秋扇。微湿的油纸伞纷落红尘愁语。坠挂满帘丁香结。伊人悲画秋扇。等不到离人遥相回眸。兑不回来世翩华擦肩。她是爱着秋扇。还是怨着离去之人;那离人是已亡失。还是躲隐着不让她找到;那誓言是依伴红颜。还是地角天涯。

容若曾言。人生若只如初见。

佛说。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生一次的擦肩。

而我想问。是否世上事都是不堪说。似是而非。似怨而爱;是否世间人都是不胜等。似亡而隐。似在而离。

流年翩转。带走全世浮华。全城小说。全部人生。月离雨静。风凉天远。

月影浅画秋殇别言。故人的背影化入残月清雨。落单的孤雁投下只影。零落寂寂长巷。踏碎片片灰瓦青苔。掠月惊风。依旧的小巷里。青石板收留漂泊的月。收集凌乱的雨。收藏哀婉的故事。

时流人老。红颜留不住经年良辰;茶凉人走。伊人等不到君之凝眸。

风月无情。无人续茶。月却在遥天给地续以檐前清雨。续以千丈红尘。续更多痴情的女子。

人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奈何人不如天。人却有情。终便老至消释;又奈何天本无情。月本冷情。雨亦薄情。

月以清尘之姿静落满地遥想。雨以浅纤之态沐于浮华万世。恰如地给人浪漫深沉的错觉。诱人许下有关永恒的誓言。然后静淡地无言。困住男人在现实之外。困住女人在迷离之隙。

至于谁先了悟那关于理智。而无关风月。

但人总会了悟。因而哲人的话是对的。人与人的关系。无论起始是怎样。最终都会变成疼痛。即使是自甘美开始。几经辗转。亦会抵达疼痛哪个位置。然后停在那里。

于是佳人终是秋扇见绢。美眷终是逝水而流。

于是无论怎样的红玫瑰都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于是无论怎样的白玫瑰都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

而哲人话的重要依据是。女人无法做到既是红玫瑰又是白玫瑰。无法在成了蚊子血时变为床前明月光。无法在成了饭黏子时变为男人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三、爱与死

于是往日的欣悦都成了凄悲。女子忆着曾往男人对自己说的。疑怪是否不该贪恋某些温暖。不该贪爱某段年华。不该耗费了青春与时间去换得最后注定的苦痛。不过这都是变了蚊子血后才恍然的。不过这都是变了饭黏子后才明了的。不过青春都逝了。不过时间已灭了。

这似乎和死扯得上关系。又似乎与青春有关。

爱是从青春开始。爱常以死结束。这里的死是指爱的死。

因而曾看过的爱的搭配非恨。而是死的短句是令人心惊的。但这并不是说爱后的结局总是死。而仅仅是爱与死有关。只是有关。并非因果。亦非顺承。这里的死是指人的死。

至于有何关系。是很难把握和猜透的。但其中之丝绪似可隐约了然。这之间也包括了青春。

中年人的青春是死的。中年人眼中的少年人是不可理喻的。中年人认为少年人疯狂也疯癫。简直没有道理好讲。但中年人忘了自己少年时也是那样的。没有劳斯莱斯但有“永久”。没有香奈儿但有耐克。中年人的爱情是死的。或是濒死。七年之痒并不无道理。甚至是一个常态的定律。当然它仅仅代表一种状态。若以具体的数字去衡量虚体的状态是行不通的。既不可如此。所得出的是非结论也大可不理。

少年人的青春是爱的承载。少年人没有死。少年人离死还很远。少年人眼中的中年人更是不可理喻的。少年人认为中年人呆板。认为中年人怎么都那样。怎么能那样呢。但少年人不知道自己到了中年也会是那样的。也会认为少年人是不可理喻的。也会忘了自己少年时也是那样的。也会忘了自己少年时曾不屑地想中年人怎么都那样的。

少年和中年执念那段成了关键。为什么经过了那段什么都变了。为什么经过了那段什么都忘了。

少年人的青春从爱开始。以永恒为诺言。誓言旦旦地对对方说我会永远爱你。殊不知永远二字是世上最不可触的忌讳。它代表了整个宇宙最大的谎言。一旦说了永远就是说了谎言。一旦说了永远那么这情谊必断。

其实不说永远这情也是必断的。只是这永远在断时那瞬会令人更觉荒凉。只是这永远在很久后想起是会成为永远的伤。这时是真的永远了。这又与生和世有关。暂且不提。

接着少年人的爱情这样开始。以一种无法抵挡的热烈席卷而来。席卷一切的困苦与磨难。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让少年人停下。似乎没法让他停下。似乎永远停不下。这震撼的热烈带走了所有的荒凉。只余身上的悸动。只留暖暖的甜蜜。这悸动与甜蜜让少年人认为我的爱情是不会灭的。我的爱情是不会有痛苦的。少年人便抱着这一认知继续向前去。

但是所有的少年人在最开始都是那么想的。但是所有的少年人的爱情在最后都是以痛苦收场的。不管中间包含了多长的时间。不管是否那时少年人已为中年人。或已是霜鬓白发。

只是刚开始的少年人并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不去承认。或是倔强地认为我不会是那样的。我怎么可能会成那样呢。

于是少年人带着“我不是那样”的信念继续往前。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忌讳。每战胜一个什么都对自己说。看。我又赢了。我怎么可能会输呢。我怎么可能会那样呢。

但是人是会累的。无论多大的热烈。最终都会慢慢消减的。一个困阻击向那般热烈。热烈把它打败。但热烈自己也受伤了。打败多大的困难就要消耗多大的热烈。但是少年人不这么认为。少年人认为打败多大的困难就会获得多大的热烈。少年人认为他一路打败困阻就一路强大。少年人认为他的热烈只增不减。

忽得某一天。或是少年人好奇想看看自己的热烈已壮大到怎样了。或是有个爱管闲事的人叫了他一声。或是别的什么原因。少年人停下来了。停下来看看他身上的热烈究竟已多到怎样了。

这时就有了令人惊异的一幕:少年人不敢置信地看着自己的身体。怎么会呢。怎么会这样呢。怎么热烈竟少到这个程度了。不会呀。不该是这样的。是哪里掉了吗?对。是掉了。一定是哪里不小心掉了。

少年人急急地回往来路寻找。仔细地、慌忙地查看每个角落。每个转弯。可是找不到——所有的热烈都随困阻而消散。自然是找不到。少年人挣扎着。少年人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

少年人花了很多时间去找。甚至比一路向前的时间都多。

终于。少年人找到了。可不是少年人想要的东西。少年人想要热烈。但少年人只找到一种奇怪的叫“累”的东西。

可这是什么呢。怎么会累呢。怎么会这样呢。热烈怎得忽然消释了呢。

没有答案。少年人找不到答案;也明白了。少年人忽然明白自己是累了。虽然不知道原因。但结局是明了的。

于是少年人相信了。那个叫做叔本华的人曾说的话。于是少年人也相信了。自己是老了。关于这一点。暂且认为这是对的。其实重点不在对错。重要的是少年人这样认为。

可这时青春都逝了。时间已灭了。可这时只能随意找一个同样的失意人构成似乎必定要有的家庭。

这似乎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讨论相似。

这些似乎就是少年和中年之间那段过程。

过程。这个词值得商榷。过程暗示了缓慢与长久。“人是慢慢变老的”。这是多数人的认知。不错。正确。时间是慢慢走的。所以人是慢慢老的。这关于身体。“人是一瞬间变老的”。有人这样说。不错。也正确。想看看自己的热烈已壮大到怎样了的想法是一瞬间有的。某个爱管闲事的人的声音是一瞬间听到的。所以人是一瞬间变老的。这有关精神。

可。为何少年人在见了自己的热烈已所剩无几时会忽然变老。为何一个人一旦有了家庭就算老?这两个问题其实类似。因为当少年人察觉到热烈已失时。他会选择另找一人结婚。此中的“老”。是关于精神还是身体。或是兼而有之?这是在令人费解。其中的缘由。我想。与时间有关。当少年人差不多见到自己的热烈所剩无几时。他就站在中年人的门前;当少年人差不多有了家庭时。他就离中年不远了。于是问题得到了解答。因为不论如何。他都步入中年了。因为不论如何。他都会有精神或身体中至少一项达到要求了。可这又有了一个问题。为何进入中年即变老?中年与老不该有些差距吗?什么是中年人。何为变老?几岁算中年人。几岁算老?这似乎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而其中的秘密。至少我是无法探知了。这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若是细究。怕是只会累了自己吧。

有人20岁却内在老成。他可以说我很老了。有人70岁却依旧童真。他也可以说我很年轻。这里的“年轻”与“老”关于精神。但对于身体来说。20岁当然算年轻。70岁自然算老。这很好区分。

但中年老的含义比这个复杂。中年的时间与热烈的消释刚好重叠。而这个刚好。让我在这个冬日的午后。不知所想。不知所云。

不过。总而言之。我想老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一个特殊的时段。或多少历练的积累。或还剩下多少热烈。我想它只是一个虚体的概念或状态。只是一种身体的程度或精神的厚度——当然。很多情况下。它们同时存在——同七年之痒一样。不可以具体的数字和规范去定义。否则。即是对生命这一事物的不尊重。

少年人的青春于是消逝。或是死了。爱也与之同亡。

爱与死的另一相似在于。在失去爱后。旧情人的记忆会沉淀成永日的伤痛。从前的甜蜜成了苦涩的煎熬。苦到教人后悔为何当初这般甜蜜。是否若不这么甜蜜就不会这么苦涩。若最后一定会分开。是否当初就该平淡地对待爱情。或干脆不爱。因而我常常想。为何恋人总爱说永远。为何没有恋人说我会爱你2年。或3年。为什么不是这样一个具体的数字呢?这个问题曾在我心中留了多年以至无法忘记。在身边的人死后。旧时的温暖也会沉淀成永日的伤痛。只是内容不同。时间不一而已。从前的欢笑成了以后的伤口。连轻碰都疼得撕心裂肺。疼到教人后悔为何从前这样嬉闹。是否若不这样嬉闹就不会如此苦痛。若最终注定要别离。是否开始就应冷漠地应付他人。或干脆不见。

曾有人说。年轻人啊。你们的悲伤比起老年人的。又算得了什么呢?我总好奇。老年人的悲伤是关于谁。是从前的恋人。从流的年华。还是从逝的亲人?这不可猜。我也不便去问。我怎能因自己的好奇而触了别人的伤心事呢?不过。我想。大约是都有吧。所有的往事凝结而来。就铸就了怀念的名分和哀伤的理由。

老年人如何看呢?到底该不该爱。该不该亲近人。以相应得到日后的伤痛或无感?

我想他们会说。这没有选择。选择了也没有用。因为人终究是会爱人的。也终究是会亲近人的。没有人能保持着单身和单独过一生。于是这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可以弃之不理了。这实在是一件好事!对于这个奖赏上帝做出的相应惩罚是给人永久的伤痛。

于是不知哪天。我突然明白为何恋人从不说具体爱的年付却一直说着永远。为何言情小说从不写恋爱之后的事而光写恋爱。前者是源于爱的陷阱。后者则是狠毒的智慧。

而爱情的魅力。情歌的动听。言情小说中只讲恋爱不讲婚姻的智慧。以及亲情的温暖。友情的欢乐。惹人沉沦的同时也铸就了世界上最美的童话和最毒的陷阱。

四、菩提

前面我曾说。伤痛会成为永远。与生和世有关。生和世。即轮回。

曾有人说。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以红尘为道场。以世味为菩提。这言明了轮回与佛海。红尘与化外都是可以同时言说的。

这似乎有些迷信。但宇宙自无开始。到现在的世界。本身就是让人有理由相信冥冥之意为真实的存在。

古旧的奈何桥上。伊人轮转等待卿君前世的誓言。吃吃不肯喝下孟婆汤。不肯忘记前尘往事。看着三生石上的纹理。她相信。那人与她定有来世。那人定还爱她。于是迟迟守着他的最后一句等我。多年后。她见了他。他却与另一女子携手而来。他忘了她。她心死。转而跳入忘川。

女子没错。三生石上确记了三世情缘;三生石没错。它只是记下了今世那个男子负她。来世必要还她。只是女子误以为情缘即是完满。于是痴等多年。奈何缘起缘灭。终要相忘于碧落黄泉。终是回不到初逢时节。

来尘未日。该还的终要还。该清的终要清。只是还了。清了。身上也还会留下痕迹。经年。终会汇成苦痛的疤痕。永世不灭。

即永远。

既此。我所终得的。只是清浅和云烟。我所终失的。只是千年回眸。千丈红尘;既此。说不清世上事。世间人;既此。逃不了爱与死;既此。三生石上记了我的三生。印了我的伤痕。那何不。以红尘为道场。以世味为菩提。以同一姿势。端坐千年。静看佛祖拈花一笑。静聆桑田千年一换。

苏曼殊本该身处空门。却了不断红尘情爱。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菩提明镜。一半浮尘繁世。于是半在红尘半空门;而我亦该身处红尘。却艳羡化外一方。我亦愿意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追逐世味。一半赌书泼茶。于是半如红人半如烟。

如若轮回真的存在。如若三生石真可记录我的前世来生。那么。我想请它帮我记下:

半清半烟半秋扇。半爱半死半菩提。


相关:

看了一本书《苦才是人生》但是我说痴情的人永远都抱着这样的想法:连我自己都被自己感动。她有什么理由不被我打动呢?最好的恋要求你要能够忍受寂寞。而且这种恋情需要一个大团圆的希望。就算是很缈茫也好。... ..

有了太多的负荷,于是丢失了太多的快乐有了太多的负荷。于是丢失了太多的快乐。就像一个人为了早日到达目的地。终日赶路。把清风明月姹紫嫣红抛在身后。最后他终于到达了。无论你是闲庭信步还是匆匆忙忙都会到达。不同的是闲庭信步充分的享受了这段旅程..

上一篇: 好希望这份美好永远属于我
下一篇: 【突然发现淡了】From晷景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