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云南警官学院


更新日期:2018-10-16 10:04:47来源:网络点击:290551

第四章 一首悲壮激昂地治水赞歌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鱼台的水患。从解放后历任政府和有识之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孜孜以求。在绝处中寻找逢生的希望。不知疲倦地跋山涉水。积极探索一劳永逸解决鱼台洪涝灾害的路子。

踏着贤达们为鱼台治水留下的一串串沉重地印痕。沿着治水劳动者用血和汗书写的行行阡陌小道。让我们去亲耳聆听鱼台人民是怎样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战。把那横亘在身边的荒湖涝洼水患之域。改造成为肥沃良田和水域风景之地。用血和泪谱写的那首凄惨、悲壮的治水赞歌吧!

一九六四年。是改变鱼台洪涝肆虐分水岭的一年。之前的一九五零年深秋到一九六四年春天的十四年间。鱼台政府就先后共组织累计近百万劳动大军对鱼台东边河、东鱼河、惠河、复新河、新鱼河、白马河、鱼清河、老万福河、新万福河等九条大河进行新开掘或加深、拓宽、清於。其中有几条河流在这几年里会战过三次。一再加宽加深筑高。尽管这漫长的十四年鱼台人民用虔诚之心、血肉之躯奋战治理水患。以期感动上苍。消除灾难。但上苍好似故意与鱼台的父老乡亲作对一样。依然还是年年水满为患。人们一次次地把希望的眼睛抬起。又一次次空荡荡、干涩涩地低下。这让全县人民不禁感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九六四年。深秋的红叶几尽被提前到来的风雪抹去。冬天的脚步声咚咚作响。在这个冬天更大暴风雪即将来临的寒冷日子里。父老乡亲因贫穷而瘦弱地身体。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时。一条会飞的消息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迅速地温暖了鱼台人民那冰凉地心窝。

这条会飞的消息。就是政府通过总结过去治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三顾茅庐请教着名水利专家、治洪治涝专家、水泽之地农作物种植专家。重新规划出的治洪治涝和重新试验、推广种植水稻的新方案。这里根据了解的情况。粗略介绍一下新规划方案的大体意思。请不要嫌弃繁琐。

“改变过去只拦截客水入湖。忽视鱼台地势低洼。地表水居高不下。农业一直没有收成不切实际的做法。实行客水、地表水同时治理。”

“在鱼台边界周围及区域心脏。继续清理。加深、加宽已有的大河。并继续新开大河。每一条引客水的大河必须纵横到边到界。不让一滴客水进入鱼台境内。全部由大河拦引入湖”;

“每个乡镇区域必须保正有两条以上拦引客水的大河穿过其临界边界;在大河上按照土地面积。几个村设立一座排、灌水站。一站负责一片的排、灌。统一调配。统一排灌。同时达到一河两用目的。使各辖区的边界大河既引客水入。又使水站抽出的地表水入河进湖。”

“在鱼台境内边远洼地挖筑纵横交错的中、小配套河流、按土地面积专门建设小型排、灌水站。确保洼地水及时抽干入大河。再进湖。同时保证涝时可排。旱时可抽湖水浇灌庄稼”

“按照土地顷数挖大地下沟(实为中型河流)筑大灌溉渠。可排可灌。涝时地表水从田里进入中、小地下沟。经大地下沟再由排灌水站抽入配套的大、中型河流入湖”

“大方地块开挖中型地下水沟。筑中型地上水渠。可排可灌。大方的涝水流人中型地下沟。经中型地下沟流入大地下沟。再进入排、灌水站排入大、中河流。最后入湖”;

“在田间地头开挖小地下水沟和地上灌水沟。把每一块地里的涝水排入中型地下沟。再由中型地下沟进入大型地下沟。最后入排、灌水站抽入大、中河流。然后进入湖里”

“重新试验推广适合沼泽地生长的水稻种植。如可行。在全县全面推广种植”。

战略规划一经发出。全县人民顿时沸腾了。

对于鱼台政府当时新的治水种植方案。为什么会在及短的情况下。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带着这个问题。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和几个当年的亲历者。进行了一次长时间地交谈:

“为什么六四年的治水和稻改方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后来都说是鱼台的分水岭。你乍看?”

“那时候老百姓有文化的不多。反正大家伙都感觉这个法行!”

“为什么都感觉行?”

“符合地里的情况。就感觉行。”

“有不赞成的吗?”

“有。不是很多。及个别的有顾虑。”

“为什么有顾虑?”

“穷呀!本来就穷。怕鸡飞蛋打。说治了那么多年了。还不是那样呀。”

“后来呢?”

“后来。后来……哦。想起来了。后来他们就说。反正没有好法子了。就试试吧!”

一九六四年的朔九严寒。随着一声“会战惠河、白马河”的号令。一个仅有三十万人口的小县。却汇集了十多万男女老少大军。抗着咧咧的红旗。奔赴决定鱼台治水和“稻改”生死分水岭的战场。当知道这支大军里。男最大65岁。最小的只有16岁。中青年妇女全部上阵时。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对他们肃然起敬呢?

那是怎样的两场战役哦!贫穷饥寒。缺衣少粮。无钱购买工程建设物资、没有机械化运输工具。全靠乡亲们用鐝刨。用锨挖。用肩抬。一天下来。脚、手、肩上血泡摞血泡。惨不忍睹。

在白马河一个村的工地上。这个村仅有的两辆木质胶轮人力平板车(地排车。鱼台语)成了那个时候最“现代化”的运土工具。四个农民一辆车子。后面一个扶把的。前面的三个把粗壮地麻绳栓在车子后托梁上。麻绳漫过肩膀再套在右手肘中间。拉着冒尖地一车泥土。佝偻着身子从河底仰望着六十多度的斜坡。向四五百米远的坝顶攀蹬。尽管他们在寒冷地冬天里裸露着上半身。但汗水还是如雨般地。顺着那一个个瘦弱地肌肤成溜地往下流。身后的陡坡上躺着一个个杂乱、潮湿地印痕。

这一幕幕的悲壮和坚韧不屈。俨然是“新版愚公移山”。

大河越挖越深。堤坝越筑越高。一个个希望在人们的心里也越来越高。

寒风凄烈。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在惠河工地上。一段河道里一边挖一边渗水。又瞬间结出薄薄的冰茬。买不起靴子的农民。看着这水、这冰。似乎瞪着凶恶的眼睛。挑战自己的信心。为了改变贫穷。他们一个个豁出去了。赤脚蹚着彻寒骨髓的水冰继续挖掘。尽量多掘进每一寸象征生存希望地河道。后来听他们说。每个工地上都这样。也是。那个时候谁家能买得起靴子呢。

鱼台。这个因水而贫瘠。又因水而孕着希望的地方。一九六四年这场全民参与的历史上最大规模分水岭治水战役。和从一九五零开始至一九八三年结束。长达三十三年的千万场水利工程战役一样。其艰苦程度。对每一个参战的劳动者来说。都是一场体力和意志的考验。这一场场战役。如其说是治理水患之战。倒不如说是一场决定鱼台死生存亡地决战!

治水战役的凄苦悲壮程度。对于今天享受安逸生活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就是我们那些坚强朴实的前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鱼台今天平安生活的钢铁长城!

一九六四年的“惠河、白马河”水利工程之战效果明显。六五年即在这一方水泽之地推广的数万亩水稻喜获丰收。因为这次水稻丰收。是当时的政府领导。在以往治水经验教训地基础上。找到了客水、地表水同时治理的新思路。才达到了治水初步成功和农业生产丰收。对于这两项决定鱼台福址的大事件。后来更多地把它视改变鱼台贫穷面貌的分水岭。

丰收的喜悦增添了父老乡亲治水的战斗热情。也更增加了领导者们的信心。由此。一场在鱼台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达十九年更加艰苦卓绝的水利工程战役。随即在六五年冬季拉开帷幕。与以前不同的是。从这一年开始。鱼台的水利工程建设是春夏秋冬全天候铺开。

所谓春夏秋冬全天候水利工程。一是冬、春两季全县统一开掘大河工程。称之为“全县水利工程”;二是夏季由行政村统一组织开挖本区域的排水、灌水所需要的地下大沟、地上大渠。称之为“村级水利工程”。好处是夏收夏种即将来临。农民在家门口搞水利工程两不务:农忙时收种。忙完农活搞水利工程;三是秋季由乡镇统一组织本区域农民挖掘本区域中、大型河道和大型排、灌水渠。称之为“镇级水利工程”。秋季乡镇水利工程的好处。是秋收秋种临近。农民在稍微近一点的地方搞水利。来回方便。两不务。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从一九五零年到一九八三零年。在这漫长地三十三年里。鱼台人共开掘、加深加宽了十四条人工河流。数千条中型支流。数以亿记的沟沟渠渠。至于一两米宽。一米深的微小沟渠。到底有多少。没有人能统计清楚。如果真正认真统计。大、小河流。沟沟坎坎。可绕地球十圈不止;三十三年水利大小工程所备土石方一亿多立方。如果按立方米计算。可绕地球五圈;建造统排统灌的大、中型水站二百多座;动用劳动力。其工日累计高达一亿五千多万。

“美丽总在风雨后”。当你从飞机上俯瞰、当你驾车惊鸿一瞥。当你“按辔徐行”。观看鱼台纵横交错地、大、小沟渠、涵洞、河流、湖泊。那性感地轮廓。深遂地内涵。深沉中蕴含着难以名状的激情。潺潺流水中流动着的历任贤达高瞻远瞩治水方略和决胜千里之外的惊奇智慧。你能不为先辈用血肉之躯。治理泛滥的横亘恶水成为眼前的美景。而感到震撼自豪吗?

的确。看看每一个村子里。即便是一个几十户人家小村庄。也有上千条交错如网地、大大小小地河道、水渠、函洞。那一片闪闪发光地水。与那一方方如人工湖般池塘里闪闪发光的水交相辉映;还与举案齐眉地大运河、微山湖波涛汹涌之水交相辉映;看看城外四十万亩肥沃土地上。纵横交错数以亿计的沟沟河河。星罗棋布地灌排设施。把整个绿洲“缠绕”着。欢快、清澈地潺潺流水。滋润着十面稻花飘香。丰收在望。不等再往下说。你就会惊叹这人类史上何等的宏伟工程。看到这些。你也许会感到世界上着名地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埃及金字塔、崇山峻岭顶端的宏伟建筑等等。都不足为奇了!

鱼台人民三十三年的治水风霜雪雨兼程。有多少治水人黑发变白发;有多少人没有看到最后的成功。带着牵挂轰然倒下;又有多少人落下终生的关节残疾。所有这些。没有人进行统计过。话又说回来。也不需要统计。因为他们是无私地!

“江河、湖泊是劳动人民用眼泪和血汗汇成的”。这句朴素而又富含哲理地话。已经深深的印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想起它。都会在我的心里陡然高耸出从远古到今天。那些为鱼台治理洪灾水患。抛洒热血和泪水英雄们的高大形象。他们为改造鱼台水利环境。与大自然作艰苦卓绝地斗争和不屈不挠、坚如磐石地斗志。救黎民百姓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来敬仰歌颂。他们崇高地思想灵魂。就像《巴黎圣母院》恢宏地钟声一样穿云撼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鱼台人倍加珍惜前人用血汗换来水利环境和水文环境。始终以一种责无旁贷地责任感和忧患意思。接力棒式地保护好这一方水。治理好这一方水。既要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造福人民。又要让水安全。防止水灾水患。任重而道远。

我想。有了责无旁贷地责任感和强烈地忧患意思。鱼台水患的历史就不会重演。鱼台明天的水将会更加安全美丽迷人。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为鱼台水利事业做过贡献的人们!

杨慎河2014年11月22


相关:

爱跳舞的麻花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雾霾 上个星期王慈阿姨从重庆给我带回来各种口味的麻花。妈妈见我特别爱吃麻花。就答应我这个周末给我做麻花。 今天上午我正在床上读书。妈妈突然叫我:“童童。过来和妈妈一起做麻花吧?..

冥想(四)还有几分钟。 墙壁上的日历。 7这个数字。 即将变成了8。 下过雨的天空。 倒影着星辰。 一种所谓的不知名的期待。 正慢慢涌上心头。 夜半钟声。 低调了风声。 和着时间的琉璃。 慢慢淌如内心。 有座岛屿。 荒岛。 ..

上一篇: 年纪轻轻,请不要说什么“平平淡淡就是真”
下一篇: 暗角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