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精选5篇红楼梦读书笔记200张柏芝养小鬼 0字


更新日期:2018-10-16 05:04:03来源:网络点击:288975

在大观楼的假山后。在沁芳闸的小桥下。你可曾在那些地方留下了泪水?一把辛酸泪。或许哭的是这凄悱的爱情故事。又或许是在为黑暗的社会哭泣。

让我们再一次品读红楼。再一次从中感受那些花香鸟语。感受那些社会的无奈与悲愤。那是几百年前的时空。也是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

1、《红楼梦》读书笔记2000字

前些日子。读两本关于季羡林和鲁迅的书。两位大师在书中谈到读书问题时。都首推中国古典名着《红楼梦》。我除了看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外。居然没有完整地读过小说。实在脸红。于是赶紧找来《红楼梦》看看。

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谁知道。第一次翻看小说原着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己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现在小说已读完三分之一。但其中有个情节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享受。不把这种感触记下来。只怕哪天遗忘了。就实在枉费了这番功夫。

在小说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贾宝玉因在王夫人房里调戏小丫环金钏儿惹祸后。一溜烟跑进了大观园里。当时正值酷暑正午时分。园内“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却在一处蔷薇架下发现一个女孩子正蹲在花下。一边悄悄流泪。一边用手中的发簪在地上画着什么。

宝玉因这个看起来面熟的女孩“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大有黛玉之态”而不忍离去。只管站一旁痴痴地偷看。看了半天。发现这女孩用簪子在地上一遍遍地画着蔷薇花的“蔷”字。足足画了几十个。却不知何意。读到这里。不光宝玉不知这女孩子写“蔷”是为何。我也只以为她正在蔷薇花下练习写字呢……

疑惑收起。继续往下看。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曹雪芹才把之前宝玉的疑惑解开。一天。宝玉无聊想听曲子解闷。于是便来梨香院找到唱曲最好的龄官(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从姑苏城买了十二个小戏子养在大观园里。龄官是其中唱得最好的)。谁知面对全贾府上下最受宠、最帅的公子哥。这龄官根本不买宝玉的帐。一句“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呢”。就让宝玉吃了闭门羹。

原本躺在床上养病的龄官因见宝玉也在她的床沿坐下。便起身躲避。宝玉这才看清。原来这龄官正是之前在蔷薇架下画“蔷”字。有黛玉之态的那个女孩。生平头一次受到这样的冷遇。宝玉只得红着脸。讪讪地出来。院中药官等其他几个人问明原因。便告诉宝玉。等“蔷二爷”回来让她唱。她必定会唱的。宝玉问贾蔷去哪里了。众人说。一定是龄官想要什么。“蔷二爷”想法子给她找去了……

正说着。贾蔷拎着个鸟笼从外面回来。原来。他花了一两八钱银子(古时算是一大笔了)。买了一只会“衔旗串珠”的金丝雀儿来。想给在大观园里天天发闷的龄官开开心。“蔷二爷”带金丝雀去屋里给龄官表演杂耍。逗得其他一帮女孩子都非常高兴。独独龄官并不开心。仍赌气躺下假装睡着。

贾蔷只得上来陪笑问她“好不好”。龄官便骂他:“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贾蔷一听这话连忙站起来。又是赌神起誓。又是道歉。最后把那花了近二两银子才买来的金丝雀儿放生。连鸟笼子都一并拆了。

可龄官还是不依不饶。抱怨自己生病咳血。贾蔷不找医生来看却来取笑她。贾蔷一听。又连忙一边解释“昨儿晚上我问了大夫……”。一边就急着要出去请大夫。龄官却又叫他:“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底下。你赌气请了来。我也不瞧。”贾蔷只得又站住……

宝玉看到此处。猛然才领会那日龄官画“蔷”字的深意。不光宝玉。每一位读者读到这里。内心肯定都与宝玉一样被深深打动。更会为贾蔷、龄官二人心中那份单纯、朦胧的爱情而感动。

曹雪芹以贾宝玉的视角下笔。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看似平淡的两个场景。情节简单却细致真切。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平常事一般。通篇没有一个表示爱慕或喜欢的字眼。更无任何暧昧意味。

但蔷、龄二人之间相互爱慕、一心牵挂对方的那份纯真、无暇的感情。尤其是龄官在地上反复写贾蔷的名“蔷”字时的那种少女情窦初开、心灵暗许对方的美丽情感和贾蔷被自己心爱的女孩嗔怒时略显笨拙的猴急态。却跃跃然于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蔷、龄二人之间这种含而不露、于点滴间现真情的爱情表达方式。正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族性格与美学价值观的典型体现:以含蓄、温文而雅为美学欣赏的最高境界。这种民族性格特点与美学价值观伴随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一代代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核心之一。

当然。人们对于情感的表露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但不论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还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比如前两年在网络上有一首爱情歌曲。其中一句歌词是: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样的示爱方式与蔷、龄二人的爱情故事相比。何其浅薄、粗陋。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前段时间。电视台上播放的一个广告。内容是鼓励我们。应该鼓足勇气。对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类似的内容也常在各种媒介、刊物上出现。诚然。做儿女的以何种方式表露自已对父母的感情。完全是个私人问题。但在各种大众媒体上反复向人们传递应该张开嘴巴大声说出“爱”的讯息。也许会在潜意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见面拥抱、亲吻。张口闭口必“Love”。这是西方社会人际交往的习惯。但东方人却没有这样的习惯。每个民族的人际交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是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的。是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自然镜像。正因为东西方历史文化不同、民族性格迥异。自然使得东西方民族的人际交往及情感表达方式差异很大。而这种差异也正显示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习惯与情感表达方式。说到底毕竟只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而已。它并不代表内在的本质。西方世界不论家人、朋友还是邻居、同事之间。拥抱、亲吻、张口闭口“Love”个不停。但西方世界并没有因这看似友善亲密的感情而成为王道乐土。历史上西方国家之间相互征战讨伐不断。还有黑暗残酷的中世纪、血腥的黑奴贸易、灭绝人性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等等。哪一件西方世界能脱掉干系?

中国人感情内敛。不善言辞。父母、子女、家庭成员之间绝少说“爱”。但这并没影响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更没有阻挡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文明之邦的脚步。因此。对于不同民族各自不同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方式。大可不必厚此薄彼。甚至想用单一某种方式统领全世界。

中国人常说。判断一个人怎么样。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要听他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做子女的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尽孝心。说些暖心的话诚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向父母表达爱与孝。

2、《红楼梦》读书笔记2000字

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创建了贾府这个大家庭。但是整部作品的主线却始终集中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如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宝、黛间的恩爱缠绵上。的确很容易让人生厌。但是从作品的写作手法这条线索出发。却使我感感悟有许多:

第一。仔细阅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作品对任何一个人物的描写都显得格外的细腻。格外的重视。是其他三部名着所不能及的。特别是在第三回之中。人物描写不但多。而且恰当。恰如其分地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对迎春、探春、惜春的描述中。作者写道“第一个肌肤微露、和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年纪尚小。身量未足。”挥挥几笔。把三姐妹的外貌描写得出神入化。

而对贾宝玉的描写又多了几分大气。“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粗到细。都把人物的外貌、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再看薛宝钗的。“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鬓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如此描写。真把人给写活了。我读了以后仿佛真的见到了这一大家子。这就是令我感受最深刻的地方。

现在很多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往往达不到这种效果。因此写出的人物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一丝灵性。别以为这一点没有多大的价值。其实它就是衡量你作品优劣的一个刻度表。其实。要想写出人影来。并不难。就需要多观察。

《红楼梦》能如此耐看。原因也在于此。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就是发生在曹雪芹生活的那个年代。也就是曹雪芹天天见的事儿。所以说若没有平日观察的功底。现在的四大名着恐怕就无法登上荣誉宝座了。

第二。就是曹雪芹刻画出的人物都具有一种神韵。经过曹雪芹的手后。《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性格。王熙凤被赋予了见风使舵、善于察言观色、理家才能高超、心狠手辣的性格;林黛玉被赋予了爱哭、喜争风吃醋的性格;贾宝玉被赋予了一种独有的呆呆傻傻的性格……

对每一个主人公的刻画显得那么自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比起其它三部名着来。更有难度。如不细读。必不能品味透彻……

读完《红楼梦》这本书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含义。

4、《红楼梦》读书笔记1000字

红楼往事梦一场。黛玉后知满忧伤。——题记

青纱素帐。黛玉你的房间如她一般素雅。

手中怀拥着一本《红楼梦》。闭上眼睛轻嗅着季节的芬芳。仿佛一睁开眼便会望见你那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啊黛玉。你究竟是怎样的女子?

宝玉第一次见到她时。他说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颇有美人之资。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为何黛玉她会如此“凄美”。是否已看破了红尘。还是对这世界有所不满……我已明了。“凄”是因为她身世凄凉。体弱多病。她的外延内涵和艺术却是如此“美”。是一种柔弱美。是一种病态美。

有人说:“女人都是水做的骨。”林黛玉又何尝不是呢?在三生石前。她得甘露脱草胎而成人性。为报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的泪全还给他。”上天注定她要为那贾宝玉流尽一世的泪。她那一颗一颗晶莹的泪编织了一场梦。交织回荡着她那深切悲痛的爱情心曲和疾愤抑郁的叛逆心理。

思绪仍未停止。梧桐碧以潇潇。我可以看见她从婆娑摇曳的树影下缓慢地走了出来。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挽着莹白轻纱。便在水边葬起花来。好一首《葬花吟》。好一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满是忧伤的情怀。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只有她这般的女子会为落花寻归宿吧。

有人知她的弱不禁风。有人知她向往自由。又有几人知晓她的那份坚强。林黛玉便是《红楼梦》中最坚强的女子。谁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的社会的无声的抨击。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她在抗议!

从古到今。又有多少巾帼英雄呢?孝女花木兰替父从了十年军。忠孝两全。十年归来放弃功名利禄。和家人共享田园之乐;文成公主下嫁西藏。放下一切安逸的生活。给天下百姓带去希望。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些不正是向我们证明巾帼也是不让须眉的!

将目光放向窗外。已是正午。蝉鸣有些忧伤。我微微一笑。正所谓知我者莫若蝉儿也。风抚过绿叶。触到我的面颊。渐渐地便泛起了睡意。将《红楼梦》枕在胸口。口中喃喃着:“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5、《红楼梦》读书笔记2000字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

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

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

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相关:

飘雪的天,心寒自己风儿呼呼吹着 心儿阵阵凉着 雪儿漫漫飘着 人儿默默哭着 是否人生实在浮华 是否存在足够跌宕 我并不追求绚丽的人生 只向往童话故事里的公主 虽历经坎坷 结局却永远那么美好和谐 不知不觉中就这么让时光白白浪费 似..

归里我是一个少女躺在了湖中央 轻摆衣裳拨动着涟漪 我不是归客。只愿做一个使者 宣告此时的心意 迷茫归影。夕阳雁阵。引了渔歌 轻浆移步渐行使者的步伐 轻风鼓起。草乱了心情。不在诗歌 淡淡地离去犹如一片片拉长的影..

上一篇: 精选10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500字
下一篇: 201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