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泡温泉 又是一年”七月半“


更新日期:2018-09-28 10:07:30来源:网络点击:197596

又是一年“七月半”,父亲远在贵阳打工。我则因工作原因。只剩下母亲一个人在家。今年的“包”是写不成了。家里也就没有过节的那种热闹。一种莫名其妙的凄凉便涌上心头。

小时候最喜欢的日子就是春节和鬼节。这两个日子。再穷的人家都会想方设法把晚餐弄得丰富。其他的节日可以减办些。原因很简单。春节是一年最后的日子。送岁时讨个吉利。再穷的人家都想把穷日子送出去。不不把宴席办得丰盛些说不过去。“七月半”送鬼。也是纪念先人的节日。对待自己的先人。没有哪一家不尽心的。这一天的伙食也就与众不同。

为什么要过“七月半”?我问过父亲。父亲说得很模糊。只说是中元节。是祖先被发配边疆的时候。有“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之分。“调北征南”的人早到南蛮之地的贵州。先人去世的要早一些。所以过七月十三。“调北填南”的是从明代后调到贵州来开发贵州的先民。属于“擘脚老祖公”,去世的时间要晚一些。所以过“七月十四”.至于为什么要过这个非常庄重的节日。父亲也说不清楚。直到长大了。上网去查。才知道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我的家乡是不是因为这个过月半。没有考察过。不得而知。

但是。过节的隆重和风俗却是不变的。我理解为。这是爱的一种传承。

奶奶在世的时候。对祖宗很虔诚。怎样贫穷。七月接祖回来。都要给祖宗鬼魂吃肉喝酒。准备丰盛的饭菜。每天吃饭前。必定要恭恭敬敬地站在供桌前。擎着点燃的香。虔诚祭拜。有时她会让我跟她一起上香。祭拜。我听见她很虔诚地呼唤着一个个我根本不认识的祖先的名字。叫他们回家来。来享用祭品。她还向有的祖先鬼魂道歉。表达感情。说是常去看他们的住房坟墓的。不过由于贫穷和忙碌。没有经常维修他们的住房坟墓。可能致使他们的坟墓阴宅漏雨漏风。并且给他们许愿说。一定会在什么时候帮他们培土、修缮一下。然后奶奶还会趁机委婉地埋怨他们。已经烧给他们足够的纸钱了。每个节气都祭拜他们。为什么还要来纠缠家里的活人。为什么不保佑家人无病无灾。我在一旁或者后面。听着奶奶跟我根本看不见的鬼魂说话。她含糊阴森的声音。叫我心惊胆战。我以为她看见了一个个作古已久的鬼魂飘飘而来。看着缭绕飘渺的青烟。乌黑低矮、阴暗阴森的农家瓦房。我经常全身毛骨悚然。甚至心惊胆战。

祖先鬼魂。当然不会真的来把祭品吃掉。我观察过无数次。不敢问奶奶。有一次。终于憋不住了。问奶奶。祖先为什么没有把祭品吃掉。奶奶说不清楚。不过。祭祀完之后。她就会很快把水果拿一个给我。奶奶疼我。知道我想什么。那时贫穷得很。乡村里很少能吃到水果。祭祀的水果。一般是很好的红梨。有时还会有苹果和香蕉。乡村里更难见。

接祖前。要焐麦芽。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麦芽长在一个个大碗里。或者小盆子里。长得很高。撑住了碗边。甚至可以提着高高的嫩绿麦芽。把碗也提起来。麦芽放在供桌上。不知道是不是象征子孙兴旺。酝酿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还是因为知道祖宗都是农民。忘记不了庄稼。因此摆几碗旺盛的麦芽在供桌上。让祖先鬼魂看了欢喜。

在我的老家兴仁。鬼节开始其实是从七月初就开始的。这已经是一种习惯。最忙碌的是母亲。进了七月。母亲为了让老祖人不觉得自家寒碜。计划着该背包谷去买的。逢赶场天就把包谷卖了。换了米、肉、豆腐、粉丝、水果、香烛、两沓草纸。

农活再忙的人家。到了初十这日。都会停下所有的活计。女主人早早的起床。热好洗脸水。逐一的把孩子们叫醒。给孩子们洗脸。然后当家的男人才泡眉肿眼的起来。洗了脸。开始做“迎老祖人”这件大事。有的又叫“接祖”,绝对不能说“迎鬼”,这是大忌讳。从谐音上有引鬼进屋的意思。怕有厉鬼进屋。就不好了。

我家也是这样有程序的过七月半的。父亲洗了脸。就把母亲早早洗干净的水果用盘子摆好。放在香炉旁。然后到香火堂上抽出六柱香。点燃。作揖。依次放在该放的位置。撕了一大把钱纸。点燃蜡烛。烧了钱纸。父亲就对着香火三叩九拜。样子非常虔诚。嘴里念念有词。无怪乎就是请老祖人们进屋。安心休息。等待晚辈供奉之类的话。

迎祖的事情做完后。就开始分帮做事了。妹妹们只能帮着母亲洗腊肉。淘米。蒸饭。烧火。折金银纸。太小的妹妹就只能在旁边看。父亲则吩咐我和他开始折钱纸、打钱纸。封包、写包、捆包。打钱纸的时候还特别讲究。用钱斬打钱纸时。只能打三排。每排只能打七个钱眼。说是“七金六银五锡”,给老祖人用的钱。当然是金最好。打钱纸时还不能用铁锤。而是要用木榔头。把钱纸打好了。就开始封包。不能用浆糊之类的东西。必须是用技术。拿封皮纸来折好。把钱纸放在中央。然后封得严严实实。

吃完早饭。准备好纸和笔。一天的忙碌就开始了。父亲一般是写总包。我写分包。因为我对老祖人的称呼不熟悉。又不能写错。否则是对老祖人不敬。写包时还要分花包和白包两种。花包是写给逝去三年以上的先人的。白包是写给三年以内的亡人的。写包时有个原则。从近到远写起。从亲到疏写起。特别不能怠慢了自己的亲人。要写包时。父亲要列出“包单”,然后按照包单的顺序写下去。这样就不会错乱了。原先不知道有很多讲究。和父亲写包单多次了。也就谙熟于心。写包时得从右面往左面写起。各列内容写法: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如果是白包。则“中元胜会之期”处是空白。需要填上“中元胜会之期”,之所以留空白。是因为对新亡人需要烧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烧包填写内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根据情况填写。写七七白包时。空白处一七写“首七化财之期”,二七写“二七化财之期”,以此类推。七七写“毕七化财之期”;烧一周年包。空白处写“小祥化财之期”,烧二周年包。空白处写“大祥化财之期”,烧三周年包。空白处写“除服化财之期”.第二列:一般不用填写。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则在“上奉”之前填写封数。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则应将“上奉”改为“付与”.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上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具体见附表);其次是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其三是写姓名和性别。并且姓和名是分开的。如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二“某某”为名)。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前“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收用”这里。有的是“正魂收用”,有的是“冥中收用”,这个不用管。第四列:在“孝”字之后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自称)及姓名。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具体写法见附表)。第五列:这列的写法比较简单。把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写清楚就行。补充一点。就是在包的反面。需要在封口处写上一较明显的“封”字表示密封。意思是此包经送包人打上封条。非收包人不得拆开。这个“封”字本来是用印章盖的。但一般人家都没有印章就用毛笔或软笔写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封”字的就不用麻烦了。

把写好的包分类用棕叶捆好。父亲就开始把包供在香火堂上。忙碌的一天也就完了。晚间吃晚饭后。围着火塘。父亲就会给我们摆一些关于写包的事情和烧包时的笑话。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本村一个叫罗银安的人不识字。写包时就找李宝前的人给自己写包。姓李的很不仗义。给罗家写包时。却在包上写的全是自家老祖人的名字。等到罗银安烧包给自己的老祖人时。有个识字的亲戚来串门子。见到包上全写的是李姓人家的祖宗的姓名。就问:老罗。你家什么时候改姓李了?罗银安说:我怎么改姓李了?客人就说:你家写的包上全是李宝前家的亲人的名字。你不是白过一回月半吗?罗银安一顿的乱骂之后。恨自己不识字。下一年改为烧钱纸了。一边烧一手提着一根锄把。大声的说:这堆是我老祖的。这堆是我老祖太的。这堆是我爹的。这堆是我妈的。你们要自家拿自家的。不给哪个狗日的乱抢哈!每当父亲说到这里时候。我们姊妹都会笑的前仰后翻。然后父亲就会忠告我们要好好读书。不然将来就会闹笑话。这也是我们认真读书的原始动力。现在想想今天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还得感谢父亲潜移默化的教育。

到了七月十三这天。全家人都很忙碌。特别是母亲。把一年最好吃的东西经过翻、炒、烩、炖、焖、煮、撕。丰盛的饭菜就上桌了。看得我们姊妹清口水长淌。父亲开始供饭了。依旧是繁琐的程序。摆完碗、上筷、斟酒。烧香、点烛。燃钱纸、叩头。然后就念咒语似得请老祖人来就餐:历代的高曾远祖。远近的亡魂。内外姻亲。一律普请。千神共箸。万灵共杯。吃了各位先人。对着家神。各自安顿!三五分钟后。就是我们姊妹大快朵颐的时候了。往往我们要动筷子之前。母亲就会找来一个碗。从每一样菜碗中夹出一点来。再盛上点米饭。加点水。放在我们和猫狗都动不了的地方。才叫我们吃饭。

累了一天。妹妹们有的睡觉了。父亲和母亲则要守到要交天气时才分别把他们叫醒。准备送老祖人了。要开始烧包了。就是在七月十四凌晨将封好的包烧化送给先人。关于烧包也是有规则的。不是随便就拿去烧。烧包的步骤首先是捆包。就是把写好的包按两封为一驮先用细绳捆好以便托运;其次喂马。就是对承担托运任务的纸马进行喂料。即找些粮食、青草和水等放在堆马匹的地方让其吃饱;第三是供马夫。就是请赶马的纸人们吃饭。同时还烧纸钱给他们作赶马费用;第四是上驮子。就是将已捆好的包抬上马背。实际是将纸马夹捆好的两包中间;第五是画烧包圈。就是用白灰在准备烧包的地方(一般是门口院内)画一个有出口的圆圈。直径约一米。出口对着大路方向;第六是插引路香。就是烧一把燃香沿烧包圈出口到大路之间顺路每隔2-3米插一柱香。作路灯指引马队出发;第七是砌包。就是将需要烧的包在烧包圈内堆放成有一定空间的形状(一般是中空的塔形)以便燃烧焚化。第八是烧包。就是对堆砌好的包用纸钱点燃焚化。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请他们各人来认领自己的钱。在焚化到中途的时候。顺便将家里供奉的那些金山银山、香花、纸花等供品烧掉。同时在烧包圈外另烧一些散纸钱。边烧边念请那些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们来领用。

送祖。就是送自己家祖宗的鬼魂。一般就叫送鬼。说自己家祖宗。当然不能这么说。得叫送祖。待包全部化成灰后。父亲才将妈妈先前准备的“水饭”反手倒出去。大声说道:孤魂野鬼。请吃良家水饭。然后就领着我们姊妹回屋。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没人说得清楚。也没有必要深究。反正。接祖。送祖或者说送鬼。大家都心知肚明。都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缅怀。一种思念而已。

现在在外工作。许多人家已经嫌麻烦。能简单则简单。就在七月半这一天。既接祖。又送祖。接鬼迎鬼送鬼都在这一天。有的干脆不接祖接鬼。直接在七月半黄昏。到大门外或者僻静的路边。把包封的金银定和纸钱烧给祖先。在那里喊叫他们的名字。让他们来拿金银定和纸钱。享受酒肉供果等祭品。意思是叫他们享受完祭品后。拿着烧给他们的金银定和纸钱冥币。就回阴间去。当然。大家都怕鬼。既然表达了对祖先的缅怀和关怀了。家门都不让他们进一下。也可以。何况没有多少人信任真有鬼神?何况三辈以上。亲情就淡了嘛?今天的人。还能记得祖先。简单。草草地缅怀一下祖先。已经不错了。

如今。疲于奔命。忙于工作。今年。连包都没有写了。我是不是真的数典忘祖了呢?


相关:

I Will Be HereI will be here 初夏的风中传来“砰砰”的声音。似我压抑在胸腔里沉闷的心跳。让我忍不住将躲藏报纸上的目光悄悄地移向窗外。羽毛球在空中看似自由的飞舞着。在学校的小天井里无休止的拥抱着这熹微的阳光。难道..

六一 六一六一 六一 --谨以此献给每个人灿烂又迷茫过的儿童时代 六一。六一。我可爱的小邻居。 姐姐八岁。我五岁的那年。久违的啼哭声再次响彻天际。长于这静谧的夏夜里。弥散开纷繁的带着湿润的花香。 那一年的六一因为你..

上一篇: 阿木和少年若藤
下一篇: 谢谢你,我的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