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申鹭达


更新日期:2018-09-24 06:41:55来源:网络点击:185974

题记:总有一些记忆是那么清晰。总有一缕乡韵是那么亲切。时间。把游子心底的情愫反复打磨。闪耀出童年快乐无忧的光芒。“老屋。池塘、水井。古寺。树木”。匍匐成温情的姿势。就象一个个灵性的词。一次次幻化成手中的文字。沉甸却不乏朴实。细数来。离家也有十数余载。遥望故乡。沉淀的乡情。正如端午心中飘起的那一缕缕粽香。密密麻麻盘踞在一种叫做思乡的炊烟上。袅袅升起。

一、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是一年端午的临近。超市里的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包装的米粽。想起一直在外奔波的自已。竟然多年未曾回到老家。和父母一起过上一个真正意义的端午节。心中不免有些愧疚和惆怅。

工作的地方。自已也会买些粽子回来尝尝。慰藉一下自已的乡情。但远远没有小时候母亲在家包的粽子那么可口。那么让人觉得吃了还想再吃。异乡大鱼大肉的聚餐。远不如小时候一家几口人围坐在老屋的圆木饭桌前。吃着香喷喷的粗菜淡饭。说着笑着的温馨。

没有回家。但并没有忘记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打个问候的电话。母亲常在电话的另一端。第一句话就是问我要不要回来吃粽子呀。家里包了好多好多粽子。我会问包了多少个粽子。够不够我回去吃。母亲回我说。包了好多好多。不够吃的话。她会接着再包多一些。这种情景的对话。就和每年中秋来临时。母亲问我要不要回家吃月饼是一样的版本。

我长年在外。自已也成了父亲。身边也有一个可爱的小女。我想。我更应该理解自已父母逢年过节的心态。他们不是说非得要让我回去多吃几个粽子或多啃几块月饼。他们知道城市到处都有卖粽子和月饼的商场。只是他们更希望自已的儿女节假日里能多回家看看。多聊聊而已。

想起这些。晶莹的泪眼里。仿佛又浮现出小时候老屋里的那些情景。

童年印象中。长年在外的父亲。远离故乡几百公里外的国企上班。每年仅靠次数较少的探请假方式回来看望家人。母亲在家带着大姐。大哥。二姐还有我。蜗居于童年的老屋。老屋呈四合院式。可以住上十来户人家。有着明清时期遗留下的建筑古风。老屋冬暖夏凉。或许是经年居住的原故。邻里之间的墙壁。在我懂事时。知道是靠泥砖垒起的泥墙、竹篾编织的竹墙、木板隔成的木墙隔砌成每家每户的格局。那时每天。不管是白天大人的吆喝声。小孩子的嬉闹声;还是晚上老人的咳嗽声。小孩子尿床的挨骂声;总会透过一道道泥墙、木墙、竹墙。一屋一屋的传递开来。荡漾成最朴素的农家生活。

二、粽香缕缕老屋情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童年的端午节。和过年一样隆重。从山上采摘下来的艾叶。嫩绿嫩绿的。早早就倒插在木门的两端。端午期间正值南方雨季。虫子多。蚊子多。霉气重。挂上艾叶有驱邪解毒之效。粽叶和艾草的清香。像是相熟已久的老朋友。透着馨香和亲切。荡漾在老屋的庭院里。

节前的习俗。是全方位的一次清扫卫生。庭院里的男人们负责清扫房前房后屋里屋外。不落下任何一个角落的蜘蛛网、灰尘、垃圾。小孩们帮忙墙角边或木梁柱下。撒下一层白石灰粉来防虫蚁。女人们张罗着包粽子和蒸粽子的家什。准备着一个简单却又温情的节日。

包粽子。除了糯米和竹叶。自然少不了一种从山上挖出来的小树根。剖开并切成小片形状的小树根。洗干净放在滚烫的铁锅里。倒上半锅水。用柴火熬上几个小时后。水被熬成金黄色了。捡出树根细片。过滤后再倒进铁桶里凉着。就成了碱水。用这种黄碱水浸泡出来的糯米。成淡黄色。

老屋的女人们最会包粽子了。粽叶在她们的手上。飞快地旋成斗状。舀入黄碱水浸泡成的糯米。裹紧包实。用缝被子的细麻线或用撕成一小条小条的笋叶。一圈一圈地缠紧扎紧。熟练地包扎着。一个个长方形、方形、尖角形的粽子就等着下锅蒸煮了。包好的米粽。放在锅里蒸熟。表面金黄。清香不油腻。可以沾上白糖吃。可以用菜油炸着吃。每一种吃法都让你吃上一个还想再吃一个。

当年老屋里的孩子很多。每家每户都有两三个以上。多则五六七八个小孩。整个村庄百户人家。小孩子就更多了。端午前后。几乎小孩子是不吃饭的。冷的热的。将裹着竹叶的粽子撕开就直接往嘴上咬着。上学前。大人也会往自家孩子的书包里会放上几个冷粽子或咸鸭蛋。衣服的扣子上也会挂上几个。一晃一晃。现在想来印象深刻。

端午节。饭菜自然要比平常日子丰盛些。也只有节日。大人们才会打开抽屉或陶罐。掏出一层层红布严严实实包着的微薄积蓄。从里面抽出几张钞票。再小心翼翼放回去。然后步行至两公里之远的老街集市买些肉。抓条鱼。挑几块豆腐回来。或从家里拿出一些鸭蛋。煮成咸鸭蛋。酒是每家每户基本都有的。男人们平日喜欢喝上一点自家稻谷酿的白酒。浓烈醇香。透明清洌。女人和小孩却特别喜欢自家制做的糯米酒。甘甜可口。老少皆宜。节日里。是不限制小孩子酒的。啜一口酒。挟一筷菜。说说笑笑。从容温馨。酒在老家即便是清苦的年代。也存放在每家每户的瓦缸里。活跃在农人的血液里。活络着农人的关节。

老屋的厨房很小。吃饭和做饭都在同一个地方。每次从锅里出炉的米粽。除了拿一些够吃的以外。常常会用一个竹蓝盛起。盖上薄薄的纱布。挂在横梁上或藏起来。因为粽子虽然好吃。但是吃多了也会引起胃不舒服。特别是小孩子吃多了容易消化不良。但经常的结果是。即便挂得再高。藏得再隐秘的粽子。也难不倒当年老屋里的这些“小谗猫”。

三、丰溪河畔观龙舟

老家端午节的中餐。本是三餐里最丰盛的。但是为了孩子们的快乐。一般最丰盛饭菜有些都改成了晚餐。因为有一种更加快乐的节目。就是去十多公里远的丰溪河边看赛龙舟。

丰溪河。发源于福建省武夷山脉北麓仙霞岭。河道走向为由东向西北。流向江西。途红老家广丰县城。作为老家的“母亲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广丰人。平日里。清清的河水静静地流过。两岸翠绿的凤尾竹和飘逸的杨柳树。倒影在河中。景致极美。每年春天来临。正是水分充足的月份。河水上涨。端午前后。水面上升。更适合划龙舟。多年前流传下来的龙舟比赛。正是农忙后一次最为悠闲但又是最多人参与的运动盛事。自发形成。有序不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老家人。如我这辈。心里似乎有一种不能忘怀的“龙舟情结”。

当年的家乡盛产煤碳。所以从村庄到县城。修建有一条不算宽敞的马路。还没有铺上水泥。看龙舟比赛。不在家门口。需要从村口走路到老街。再从老街搭乘三轮车到镇上。从镇上再转一次三轮车到县城附近。一次差不多要两个多小时。年纪太小不能被带到老远地方去看龙舟赛的小孩。只能由大人带到离村两公里外的老街。老街是当时最近的乡村集市。那时刚新鲜上市的农家蜜桃。水灵灵的。双手轻轻一掰。就裂成两瓣。相当好吃。最能吸引七八岁小孩子的味蕾。

龙舟赛。丰溪河畔两岸村庄的脸面。一般在端午节当天下午一点左右开始。有时也会因为天气原故延后。赛事开始。居住在河边两边村庄的人。早早就占据了有利地形。那时胆大的青年。也会爬到岸边的杨柳树上去看。比赛开始了。多艘龙舟就从上游慢慢下水。依次排列水面。龙舟两侧都绘有精美的图案。龙头、龙尾高高扬起。十分威武。随着一阵发令枪响起。每艘船上的勇士们就开始紧握木桨。裸露上身。甩开臂膀。奋力向前。擂鼓声。呐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龙船似箭。破浪挺进。勇士们脸上身上分不清是水花。还是汗水。桨起桨落。龙舟在水面上游刃有余。十余艘龙舟在水面上飞驰起来。比赛的画面。在每个现场观看者的心里不停地跳跃。无限地放大。丰溪边畔的孩子们。眼里的光都是羡慕的。看着水花四溅。听着锣鼓振天。嘴里也不停在喊着加油加油的号子。龙舟赛后。一路上仍然不能平静。兴奋不已。

多少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还在记忆里描绘着龙舟前行的姿势。也想起在困难和落后的时候迎头赶上的那个拼劲。多少年后的今天。我在记忆里伴随着老屋包粽子的模样。想起那些岁月。想起那些炊烟。彼此深爱彼此熟悉。

多少年后的今天。我惭惭明白过来。龙舟打动我的。似乎是那种奋力向前。不甘落后的精神。就象我离家二十余年在外打拼的日子。有过落寞。有过困惑。但扎扎实实地在生活中写出了数不清的回忆画面。难过着。开心着。点点滴滴的记忆、深深浅浅的印迹。每副画面都是一帧饱满的心情沉淀。

总有一些记忆是那么清晰。总有一缕乡韵是那么亲切。时间。把游子心底的情愫反复打磨。闪耀出童年快乐无忧的光芒。“老屋。池塘、水井。古寺。树木”。匍匐成温情的姿势。就象一个个灵性的词。一次次幻化成手中的文字。沉甸却不乏朴实。细数来。离家也有十数余载。遥望故乡。沉淀的乡情。正如端午心中飘起的那一缕缕粽香。密密麻麻盘踞在一种叫做思乡的炊烟上。袅袅升起。

心中。一缕粽香!


相关:

别忘爱惜自己再烦。也别忘微笑。再苦。也别忘坚持。再累。也别忘爱惜自己。 我伪装说谎。人们就传说我说谎。我伪装有钱。人们就传说我有钱。我..

期待属于自己的幸福那些记忆。在流逝的岁月里渐渐褪色。当它变得苍白而又模糊的时候。命运却安排了这短暂的遇见。以为已经忘掉的人。恢复在记忆里;以为不再记得的事。也一件件浮现;那些原本以为消褪的记忆。竟然变得如此清晰…… ..

上一篇: 生活是为了一种心情
下一篇: 花如梦,刹那芳菲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