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浠水天气


更新日期:2018-09-18 22:08:10来源:网络点击:166674
故乡的七月 故乡的七月。再现了我儿时在家乡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思念母亲和亲人。我怀念那段艰辛而真纯的岁月------ ——题记 时间:20世纪五十年代初叶 地点:印家垻村。近郊 故乡的七月(农历)是收获的季节。你看。印家垻村后那一片稻田里。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豆角地里豆荚撑破了肚。田坎上的高粱像朵朵燃烧的火团。玉米林里露出一张张美髯公的脸。果树林中柚。梨。桃。也都尽展那成熟透亮的姿容-----在土地改革中刚刚获得了田地的农民们。用辛勤的汗水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 天刚黎明。太阳还没有爬上竹门头那五指山顶。印家垻村后已经喧闹起来。男人。女人在那田埂上或地坎边拉起嗓子呼喊。老人。小孩子在村口的路上胀着喉咙应答:“知道了”。“听不见”。“还要带什么”------。近处。远处的草地里水牛。黄牛在贪婪地吃着肥美的露水草。鸭群在那水沟。空田坪里“甲。甲。甲”地觅食。有时候它们吃得惬意了便拉长脖子。鼓动翅膀嘎——嘎——嘎地“朝天歌”。黄狗。黑狗。白狗跟在主人身后。在田间悠闲------故乡七月一天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还未到正式开镰割谷的时候。现在的农活是把稻田里的水放干。田里干爽了。下田收割就方便省事多了。开越放水是孩子们最乐于干的事。因为这些稻田里大多放养着田鲤鱼。经过半年的时间。它们都长大了。大的有手板大小。小的也有两三指大。放水时。在田越口下装上一个筲箕或漏斗。田鲤鱼便顺着水游到越口边。随着便掉进筲箕里或漏斗里。这玩水捉鱼的事哪个小孩不喜好?田里的水放干了。大部分的鱼顺水而出被擒。但还有一些鱼阻隔在稻田里。这时就要人下田去捉。男孩子脱得赤条条的钻下田。在稻禾缝隙中窜来窜去。捉得一条大鱼。就紧紧地抱在怀里。大声叫喊:“快来帮忙。我捉得一条大鱼”。一丘田的鱼捉完了。孩子们已像个泥水牯。满身满脸。甚至连头发里。眉毛上都是泥。 铁牛用水桶装着一担田鲤鱼回到家里。母亲上前看看:“责。责。这么大了!春上插完秧把鱼苗放下田的时候。只有针头那么大呢”。这事铁牛知道。春天里。有外地人挑着鱼苗挨村叫卖。母亲用一碗米。买了两碗鱼苗。分别放在黄婆田和秧田里。这一担鱼是刚才从黄婆田捉回来的。母亲说:“秧田里的鱼肯定比这还大还多。明天再去放秧田里的鱼“。 按照母亲的吩咐。二姐拿着一只箩筐与铁牛一同到兰溪去清鱼。石牛也要跟着去。三姊妹挑着水桶。拿着箩筐来到兰溪边。扁担塘下面的水只有两尺多深。在溪水边清理了一块地盘。把箩筐放在水里。再把水桶里的鱼倒在箩筐里。浑身田泥的鱼。在清凉的溪水里一洗。个个变得墨黑清亮。游动得更欢了。一些翻了白的鱼。在清水里抖动一阵腮。恢复了生机。铁牛去溪里洗澡。石牛爱不释手地趴在箩筐边玩鱼。 田鲤鱼在溪水里养了几个小时。它的外表和内脏都得到了彻底的清洗。把鱼担回家。中午就用生椒焖田鲤鱼。味道鲜美无比。剩下的鱼。母亲用米粉腌制。装进坛子里封存。这田鲤鱼就变成“黄子鱼“。另有一番风味。故乡的七月。田里地里的庄家都同时熟了。一时吃不赢。母亲都是这样处理。如辣椒。茄子。苦瓜。刀豆茄------都可以用米粉腌制封存。待到青黄不接时再吃。 水田里的田鲤鱼放掉之后。开镰割禾的时间就到了。 收割是一年中大忙的时节。村里的人过的都是两头黑的日子。天还没亮。屋后就传起了扳桶的响声:劈啪。劈啪------。很有节奏。很有韵律。这季节天气炎热。人们只有争取早晚多干些时间。中午在家休息。 铁牛睁开眼。跳下床。不见母亲与二姐。他知道她们已下田干活去了。他拿着一把镰刀。爬上屋后的田坎。直向五丘子走去。 五丘子那片山坡上。铁牛家一共有七丘田。山丘最下面的那丘田的田角边长着一颗高大的乌桕树。这丘田里种的是早稻。青黄不接时。田里那些先黄熟的稻穗已被提前采摘了。又过了十几天。原来泛青的稻穗。现在也黄熟了。母亲决定先收割这丘田里的稻谷。 稻田里只有母亲和二姐。母亲在打谷。二姐在割谷。那比四方桌还大许多的打谷扳桶是母亲昨天从家里扛来的。母亲扛着扳桶走到屋后那段坡路时。一恍脚。摔倒了。被罩在扳桶里。路过这里的苍浩叔看见了。说:“刘嫂子。你太霸蛮了。凉水井一带。我还没看见有妇女犁田打耙扛扳桶的”。母亲说:“你苍柳哥不在家。一家老的老。小的小。我不扛哪个扛呢?”出于一种同情吧。苍浩叔帮母亲把扳桶送到了五丘子。一亩大的稻田里只有母子三人在干活。母亲打谷。铁牛与二姐割。二姐有时也帮着母亲打谷。父亲不在家。祖母年老。弟妹年小。大姐在城里读书。家中能劳动的只有这母子三人。 弯着腰在泥田里割谷。不一会儿腰腿就酸痛得难以支撑了。时时伸腰歇息。看见周围的田野里。割谷打禾的大多都是些父子兵。老四他三兄弟在他父亲的带领下。在三斤坨下面的一丘田里干活。只听见老子在怒声训斥。儿子在倔强的争辩。那老五。老六身上不挂一丝。在田里忙乎。像似打泥仗------五丘子的上方。左方的田里。也有几家父子兵。母子兵。割禾的。打禾的。有的人家的老人小孩也来到了田埂上。帮着提水送饭。或在田里捡禾线------“农村少闲月。七月人更忙“。乡间七月忙收割。倾巢出动。倾家上阵。印家垻屋后这片田地里热气腾腾。人声鼎沸。这开镰割谷要十几天。这里也就要热闹十几天了。 晚上。母亲说:“收割如抢宝。要赶天气。明天请几个人。两天内把谷子全部收回来。”第二天。母亲在屋后的大路边找到了七个打禾的短工。他们都是蒙阜那深山老林里的农家人。因为深山里的季节迟。平地里的稻谷黄了。深山里的稻谷还在扬花胀浆阶段。请了短工。铁牛就不必下田了。只是为请来的短工送水。送饭。母亲在家里操持生活。二姐成了管工头。安排这伙人做什么。怎么做。都由二姐说了算。仅两天时间。家中五十多担稻谷就全部收回家了。堂屋里堆满了金灿灿的稻谷。西头火场屋也腾出来用来堆谷子。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 屋后的田坪上。其他人家还在起早摸黑地忙着。孩子们拼了几天。个个筋疲力尽。在田里磨洋工。大人不在的时候。干脆倒在田埂上睡觉了。连续七八天高强度的劳动。大人都受不了。何况小孩?母亲真英明。宁可花点钱。也要趁好天气时把谷子收回家。果然。三天之后就下雨了。一连几天秋雨不断。老四家。水宝家。石针家的收割全部停工了。成熟了的稻谷被风雨压倒。在田里浸泡发芽了。雨后收回来的全是发了芽的谷子。持家也如治国。是需要谋略和智慧的。母亲请两天短工虽然花了点工钱。但是赢得了时间。争得了天气。获得了一个完满的收成。而那些舍不得花钱请短工的人家。不仅消耗了人的精力。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就是母亲所说的:“吃不穷。用不穷。打算不好一世穷”的道理。 田里的稻谷收回家了。农活依然繁忙。每天清早。要把竖放在壁脚边的四床晒垫摊放在院场里。把堆放在屋里的谷子一担一担地运到院场。倒在晒垫里。再用谷耙子把谷摊开。趁太阳好把谷子晒干。晒谷这活很清闲。只要看守着不让自家的鸡啄食就行了。但也要手脚勤快。每隔几个小时。就得把晒垫里的谷子堆拢来。再用谷扒子摊开。让谷子翻几个面。这样谷子会干得快些。很多时候都是祖母守谷子。她搬一个小板凳坐在壁脚边。做针线活。身边放一把“响刷”。看见鸡来吃谷子时。她就挥动“响刷”。发出啪--啪的声音。来偷吃谷的鸡就吓得连飞带跑地走了。傍晚。把风车抬到院场里。把晒干的谷子一筲箕一筲箕地撮到风车顶上的大口里。然后打开风车阀门。摇动车轮的手柄。把谷子中的草叶瘪壳吹干净。这叫做“车谷”。经过这样”车“过之后的谷子就可以入仓了。谷仓在西头內房一侧。晒谷。车谷。入仓这些事也要十几天才能了结。 这时候屋后的那片田野。又时另一番景象了。满坪的稻谷已经收割完毕。稻田里是一排排竖立着的稻草把子。这稻草把子的上头被用稻草捆了起来。活像一个人的脑袋。整个草把子。又活像一个人。远远望去那远近高低的稻田里。稻草把子像似列队听令的士兵。布阵在各自不同的方位。一声令下。这里将有一场排山倒海的厮杀。这场景只能在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才能看到。多么雄伟。多么壮观。 这些天。铁牛跟着二姐在屋后的稻田里担稻草。二姐用背架子背稻草。她一次能背上几十把稻草。背走的是一座小山。铁牛用一根长长的角千。一次也能挑它几十把稻草。有时候石牛也被母亲叫来挑稻草。他一次也能挑十几把。把这些稻草运到屋后火坑田旁边的那块地里。母亲在地角打一个洞。竖起一根长长的树杆。傍晚了。田里的稻草都运到了这里。就在这里“上草树“——就是把稻草沿着这根树杆一圈一圈地堆码起来。开始是母亲站在上面堆草。堆得高了。草树有些晃动。母亲说:”铁牛你个子轻。你上来码草“。铁牛高兴得不得了。立刻架上梯让母亲下来。他爬了上去。站在草树上堆草真好玩。真开心。母亲和二姐在草树下一把一把地把稻草抛上来。铁牛接住稻草。沿着树杆摆放。稻草越码越高。都快七八尺高了。站在草树上能看到屋后田坪上的一切。能看见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真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铁牛把运来的稻草都堆码上了草树。又按照母亲的吩咐。用草绳子在草树顶上打上一个结子。以防水的浸湿。 完成了一件很快慰的事。跳下草树。仔细端详。这堆码成的草树像一个竖立的玉米棒。下面圆盘大。上面圆盘渐渐缩小。有模有样的。母亲夸说:“码得好。比开武。苍浩。运发家的草树还好看些”。这“草树’也是农家的象征。当每家每户的”草树”都码起来的时候。远远望去。它像似碉堡。也像似一个个的小高炉。 “上草树”是为耕牛准备过冬的食物。冬天里。天寒地冻。牛不能到外面去吃草。农家人就会到这草树边扯下一些草扛回家丢在牛栏里。所以草树一般都竖在离家不远的的地方。 当农家人做完了这些事情之后。农村的休闲时间就到了。这时候孩子们盼望的就是过中秋节。那时候不仅好玩。还有好吃的。那才是令人向往的快乐日子。

相关:

无声快乐连快乐都是那么小心翼翼。在我的心里。只要心存感激。永远都有春天。无生快乐。是一种不张扬的个性。在乎与不在乎。都没有关系。世界没有谁。地球照样都转。不开心就哭。开心就笑。真实的自己。不想虚伪。不懂心思..

天之路天之路 小的时候。最捉摸不透的是天。总想知道天在哪里;奶奶说有了路。才有天。我更加糊涂了。这天和路究竟在哪里?!奶奶说等种地、收地时就明白了。 谷雨种大田。一到谷雨。天也就温和了。太阳也开始热烈起来。..

上一篇: 心地叙说
下一篇: 有些爱,不得不,各安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