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英国留学签证材料


更新日期:2018-09-16 07:12:47来源:网络点击:154748

五月。雨。一阵一阵地下。

这雨来得恰好。在雨中。可以更好地寄托对奶奶的哀思。

奶奶是上个月底去世的。她死在乡下老家。了了落叶归根的心愿。儿孙们从各地赶回来。送奶奶最后一程。四月三十日。正值五一假期。我们为她老人家出殡。大家都说。老人家早安排好了。知道你们放假。不耽误工作学业。

其实。我曾不止一次设想过奶奶去世的情景。确切地说。设想奶奶去世时我会怎样地悲痛。我想我一定会痛哭。但实在想不出我会悲痛到什么程度。不过我不敢多想。因为这实在是对奶奶的大不敬。

记得那天晚上。父亲打电话来。说:“奶奶没了。”我乍一听。浑身有如过了电流一般。我用微颤的声音问:“什么时候?”“刚刚。三叔打电话来。”我又机械地问了几句。便挂了电话。我在沙发上呆坐了很久。我发现。我竟然没有哭。

夜深了。我上床迷迷糊糊睡了。睡梦中。奶奶的身影时时浮现。我一夜翻身到天亮。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往老家赶。在车上。大家神色平静。没有人提及奶奶的去世。

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很快地。车拐进了乡下小路。老家咫尺可见了。车里一时沉默下来。望过去。家里已有不少亲朋好友在忙碌。车一停下。打开车门。不知何时。我和姐姐已泪流满面。哽咽不能语。我们没有和大家打一声招呼。呜咽着来到了奶奶的灵前。灵堂的一角。奶奶静卧着。身体被裹得很密实。在空旷的灵堂里。显得那样渺小。孤单。寂寥。我们双膝跪倒。大哭起来。一声声唤着:“阿嬷。阿嬷……”

阿嬷听到了吗?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们每次回去看望她。她总是早早地站在庭院高处张望。一看到我们。便笑容绽放。快速迎上来。一个个叫着我们的小名。有时唤错了。引来大家一阵阵笑声。我们故意嗔怪奶奶。奶奶便忙不迭地改正。常常又引得一阵大笑。

后来奶奶腿脚不灵便了。但只要听说我们要回来了。便一样会早早拄着拐仗坐在大院门口的小凳上。全神贯注地向来处张望。她每隔三五分钟就会问:“怎么还没到?快打电话问问。”到后来。和她一起住的婶婶和堂兄弟们不耐烦了。都当做没听到。好不容易看到我们的车来了。她没有像以前那样走过来。还是坐着。只是依旧绽开她那灿烂的笑容。嘴里乱唤着我们的小名。我们笑笑。没再跟她计较。那时她两排假牙都弄丢了。满嘴没牙。笑容有些滑稽。却又单纯得像个小孩。

去年夏天。我们又回去看望奶奶了。那一晚。大家围坐一起吃饭。聊天。奶奶笑咪咪地念叨着:“你们回来了。我比什么都高兴。”我们听了。轻声地笑。过一会儿。奶奶又道:“你们回来了。我比什么都高兴。”我们又笑了。不到五分钟。奶奶又说了:“你们回来了。我比什么都高兴。”我们相视大笑起来:“阿嬷。您已经说了好几遍了。”“你们回来了。我比什么都高兴。”奶奶依旧笑咪咪地说。我们忍不住又笑了。一晚上。这句话奶奶不知说了多少遍。我们笑着笑着。后来。笑声渐渐地低下去了。当奶奶又开口“你们回来了。……”“好了。别再说了。”不知怎的。我突然冲奶奶脱口而出。奶奶楞了楞神。张开的嘴硬是合上了。一丝落寞的神情迅即写在了脸上。姐姐马上小声地责备我。我低着头。又愧疚。又心酸。那一晚。奶奶再没有说那句话。

隔天。我们要回去了。一大早我们就跟奶奶一起坐在院子一头的走廊上。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哥哥一直在逗引奶奶。奶奶不怎么答腔。脸带微笑。表情平静。有时我们说什么。她似乎没有反应。眼神飘忽着。脸上仍然带着笑意。我想起小时候。哥哥喜欢逗奶奶发笑。奶奶有时听得一楞一楞的。待反应过来了。便抬手拍哥哥一两下。说:“臭小子。专门说这些鬼话。”哥哥笑着假装闪避。嘴里叫着:“啊哟。啊哟。阿嬷。下手轻点。仔细手疼。”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忍不住又抬起手来要打他。我们在一旁也常常忍俊不禁。可现在。奶奶老了。老得已经不太在意我们跟她说些什么了。而只要儿孙们围在她身边。她便感满足自在。

终于。接我们的车来了。哥哥姐姐在和奶奶告别。我忙着去提行李出来。准备放上车后备箱。奶奶没有起身。突然在身后喊我:“梅。你们要回去了?”我站下。回头很快地应一声:“是。阿嬷。我们走了。”我本想走到奶奶身边。跟她好好地道别。但手里提着行李。我不愿折回去。便不再说什么。急急地把行李放上了车。我想奶奶会跟过来。因为以前她每次都站在车旁和我们告别。每次都要掉眼泪。然后千叮万嘱路上小心。再回来等等。但这次没有。奶奶依然坐着。静静地看着我们。好像想说些什么又不知道要说什么。总之。她没再说一句话。我很清楚。奶奶的腿脚已经很不灵便了。从院子那一头走过来。要花很长一段时间。也许她怕我们等而她耽误了坐车。或者她担心她还没走过来我们就开车走了。又或者。她只要远远地望着我们走就可以了。我心想。下次吧。反正还要再回来。于是。我没有再返回去跟奶奶好好地道一声别。就上车走了。

奶奶坐在那儿看着我们离开。远远望去。枯干瘦小。好像遗世独立一般。

我没有想到。那是我最后一次和奶奶说话。不久。奶奶摔了一跤。从此昏迷不醒。一直到半年后去世。

我再也没有机会跟奶奶好好道个别了。

殡仪馆的车来了。奶奶被抬进了棺材里。全家人对着奶奶的棺材跪下。霎时。哭声一片。所有人都落泪了。然后。三辆灵车坐满了奶奶的儿孙们。摇摇晃晃地向火葬场开去。一路上。一辈子和奶奶吵架最多的二婶和堂嫂这对婆媳。开始大声宣言奶奶如何聪明能干。如何照顾子孙。我沉默地听着。脑子里浮现的是奶奶昏迷后婶婶不耐的眼神和堂嫂鲜有的在奶奶床前的偶尔露脸。我不愿意多说什么。

但奶奶的一生还是如过电影般地在我眼前闪现。她出生几天就被父母送给人当童养媳。三十八岁守寡。丈夫给她留下四壁空空的一个家。种田。砍柴。挑担子。什么苦活累活没受过?独自拉扯四个儿女成人。然后拉扯孙子。重孙一直到他们上学。当了几十年的家。最终她发现管不了任何一个人了。大家都说:“您坐着享福就成。”奶奶感到大权旁落。在极端的失落中。渐渐老了。最后。她每天剩下的事就是不时地询问跟她一起住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媳重孙们都回家了没。大门关好了没。虽然往往换来的是不耐烦的回答。甚至是一两声喝斥。但她依然故我。日过一日。周而复始。

其实。在奶奶九十八岁时。她还能到村里的戏台前看戏。并用她特有的大嗓门和大家说话。前年我们把她接来过年。她一口气上了七楼。妈妈是歇了两三回才上来的。上来后。她喘着粗气。对奶奶由衷地叹服。后来。奶奶渐渐走不动了。活动范围小到了在自家的院子里。她的精神开始不济。思维开始衰退。她可以坐着好久不动。也不说话。即使说话。也是重复唠叨。以至于有时她自说自话。也没人答理。我不知道。在她摔倒昏迷前的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她每天都在想些什么。每一天对她来说。是不是都显得特别漫长。是不是漫长得可以让她的思绪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弯来绕去。飘浮不息?

而我们。只在闲暇之余。有时想起了。回去看看奶奶。常常就一天半天。又匆匆走了。我们留给奶奶的是又喜又忧吧。因为每次回去。奶奶总要问。你们什么时候走?多呆几天吧?爸爸妈妈总在一旁说她:“孩子们要上班呢。”于是。她就不再说什么了。奶奶望穿秋水般地盼到我们来。短短的相聚后。又泪眼婆婆地看着我们走。我不知道。这对她而言是一种快乐还是一种折磨?

我只知道。在一个宁静午后。所有人都在睡午觉时。奶奶悄悄起床。走到院子里。谁也不知道她想干什么。然后。她摔倒在地上。就再也没清醒过来。

我们把奶奶的骨灰送上山上的墓地安葬。墓地是几年前奶奶亲自请人看的风水并监督人修建的。奶奶生前很怕火葬。但她后来也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了。便不再提。她生前就把自己的后事都安排好了。交待说。到了那一天。就麻烦你们把我的骨灰葬到墓地里就是了。其它的事都不用你们操心。都是现成的。的确如此。包括葬礼的所有费用奶奶都准备好了。没有花大家一分钱。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奶奶的墓地。墓地在半山腰。呈半弧形。建有精美的石雕。整个墓占地四五十平米。墓四周是密密的树木。以枇杷和油桐树为主。四五月。正是枇杷成熟的时节。金黄色的果实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油桐也正开着繁盛的花。白色的小花边开边落。地上像辅了一层雪。奶奶住在这里。真好。

村里的年轻人都忙着到工厂上班。山上的枇杷已没人摘取了。我们坐在枇杷树下。等工人打开墓门。安放奶奶的骨灰。然后给奶奶上香。我们吃着家乡的枇杷。平常分散各地难得一见的堂兄弟姐妹们说说笑笑的。天气既不出太阳也不下雨。是个难得的好天。我们都说奶奶疼爱我们。不让我们太辛苦。

奶奶去世了。每个人都会难过。不舍。但心里又都有一种解脱感。好像从此以后每个人身上的责任都减轻了。照顾奶奶半年多的三叔。每天给奶奶喂饭。擦身。清理大小便。用嘴对着吸管吸奶奶喉咙里的痰。他做一切时毫无怨言。特别坦然。让奶奶比较有尊严地离开。我们本来以来他会哭得很伤心。但他反而安慰我们。说。别哭。你们的奶奶走得很安心。封墓门的时候。他大声唱着“临行喝妈一碗酒……”。我听着。想笑又想哭。

办完了奶奶的丧事。叔伯婶婶兄弟姐妹们又匆匆地道别了。不过。这次的道别略显感伤。大家知道。奶奶去世了。以后大家见面的机会更少了。而奶奶的故事结束了。其他人的故事还要继续。大家只能互道一声珍重。然后回去继续过自己的生活。继续去尽一份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责任。

年近八旬的父母。还在忙忙碌碌地料理相关事宜。这几年。他们离开自己的子女。回老家来照顾奶奶。也费尽了心力。现在奶奶去世了。他们可以更好地安享晚年了。正在生病的父亲。也可以安心治疗了。我突然为他们感到庆幸。不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奶奶的子女们算是比较完满地送走了他们的老母亲。而做为奶奶的孙子孙女们的我们呢。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已渐渐老去的父母呢?在父母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候。我们能像他们对待老母亲一样地抛开自己的孩子去服侍他们吗?我们能做到像三叔那样在自己父母的病床前恪尽孝道吗?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在父母寂寞的时候承欢于他们膝下吗?

那种渐渐老去的悲凉。那种无人倾听的孤寂。也许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宿命吧。

父母对孩子的爱毫不保留。子女对父母的孝则往往是浅尝辄止。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吧。也正因为此。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多少的老人最终凋零于孤寂之中?当然。我们也许不能单纯地责怪子女的不孝。观念的差异。繁累的生活让很多人无暇和无力去做到真正的孝。

可是。面对白发苍苍的父母。我们又不能要求他们不依赖我们。因为他们老了。他们已无力改变什么。至少在精神上他们需要子女的慰藉。

不过。我们可以要求我们自己。用一份坦然去面对迟早都要降临的宿命。让我们的子女充满感激甚至充满敬意地目送我们渐行渐远。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我们可以。

奶奶出生于1912年。生日不详。卒于2012年4月28日。享年一百周岁。身份证上。奶奶的名字叫“许漏头妹”。许是她的娘家姓。漏头是她娘家的村名。送到爷爷家来当童养媳后。人称漏头妹。这名字。跟随了奶奶一辈子。


相关:

心情暂借我今天刚刚开通了微信。一个同事帮忙弄的。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此类新生事物完全绝缘的人来说。别人的好心施援。让我乐了整整一下午。本来今天出奇的忙碌。还被一个比李敖还拽的台湾人给骂了一通。心情很差的。可..

雨巷情思蒙蒙天空。细雨霏霏。撑开雨伞。走进雨巷。冷风袭我。雨滴伞顶。漫漫滑落。像泪珠。惆怅满心怀。眼眸处。雨雾不散。模糊了景致。湿润了心。一片凄柔。雨巷。好像从前。恰似黄昏。心儿。随风而起。伴雨而沉。隐隐作..

上一篇: 琴心染月,不诉离伤
下一篇: 千年一叹,夜深风竹敲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