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正文

航空康复治疗学 工业成都所:阅兵 七型飞机从这里起飞


更新日期:2019-10-03 02:47:55来源:网络点击:635077

70年前的阅兵,飞机数量有限,周总理说,飞两遍。70年后的国庆,航空工业成都所研制的飞机中,就有七型参加阅兵。这盛世,如您如愿。这一路,奔跑而来。





▲中国航空报 岳书华







七十载传奇史册,七十载云海路长。

航空事业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筚路蓝缕,一路以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到今日铁翼神剑淬炼以火,试刃长空。

共和国大阅兵中,歼击机坚定飒爽的身姿映入眼帘,那是航空人的高光时刻。

每一次搏击长空,都让人心潮澎湃;

每一个华丽旋转,都让人豪情万丈,航空强国的梦从天安门前的蓝天启航。

从2009年至今,成都所研制的多个型号已数次受阅,这是成都所人的无上荣光,他们用青春、智慧和汗水支撑起“中国脊梁”的挺立,无愧光辉使命。




▲ 歼-7C,全天候、中高空、高速、轻型歼击机,中国第二代歼击机,于1999年受阅。



▲ 歼-10,单引擎、全天候、多功能、采用鸭式气动布局的多用途战机,中国首款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分别于2009年、2015年、2017年受阅。




▲ 歼-20,重型双发鸭式布局的第四代空优战斗机,中国第一款隐身战斗机,于2017年

受阅。




▲ 翼龙无人机,中空、长航时、多用途、“察打一体”无人机系统,于2015年受阅。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发展概述:不忘初心报国志 航空强国新征程

不忘初心,回忆峥嵘岁月来时路,在新中国70年沧桑巨变的图景中,伴随着中国奇迹般的发展,成就了航空工业的壮阔崛起。在新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风雨征程中,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所”)始终胸怀航空报国之志,从歼-9飞机打样到歼-7C/D飞机装备部队,从歼-10系列、歼-20飞机研制成功到“枭龙”系列飞机、“翼龙”系列无人机走出国门……这些令世界注目、国人振奋的“中国智造”,展现了素有“中国龙系列飞机摇篮”之称的成都所在砥砺奋进中的厚积薄发,更蕴涵了大国崛起的中国力量在复兴之路上的澎湃浩荡。正是一代代成都所人用激情和斗志挥洒汗水,用智慧和勇气创造奇迹,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勇于超越的自主创新之路。

聚焦战力生成 打造护国利剑

成都所建于1970年,建所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歼-9飞机研制。由于历史原因研制工作最终夭折,但研制经历极大地推动了研究所的技术成长,锻炼、造就了一支技术上有一定造诣、敢于攻关的技术队伍。

20世纪80年代,成都所独立承担国家“六五”期间第一个航空武器装备重点项目歼-7C飞机的设计任务。全所科研人员在总设计师宋文骢的带领下,按照“全过程必须按照自行设计进行”的要求,完完整整地走过了方案论证、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试验、试制、试飞验证到定型装备部队的全过程。1984年4月26日,歼-7C飞机首飞成功。这一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天候中高空高速轻型歼击机的诞生,使我国从此告别了使用别人飞机的漫长岁月,跨入能完全独立自主研制第二代歼击机的国家行列,完成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现役装备差距的重要使命。



通过研制歼-7C飞机,成都所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试验数据、技术资料和工程经验,磨砺出了较为系统的专业技术研发能力,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且适合大型系统工程管理的新路子。宋文骢总结了歼-7C飞机研制的经验:建立总设计师体系;建立技术经济责任制;推广应用计划评审技术;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坚持全过程质量管理。

1978年,改革开放春雷炸响。当我们打开国门,发现航空工业经历了“文革”的磨难,已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做出了英明决策:我们要搞歼击机,搞一个新的、性能好的歼击机!

以宋文骢为代表的航空设计师队伍,凭借多年在鸭式气动布局方案积累的研究成果,将设计思想不断创新,使新歼方案趋向成熟。198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歼-10飞机立项,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

歼-10飞机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技术新、要求高、难度大、研制周期长、合作头绪多。在国防科工委的领导下,按系统工程的方法建立了歼-10飞机工程行政指挥系统和设计师系统。在“两师系统”领导下,成都所和成飞公司通力合作,仅用了20个月,首先突破了全尺寸金属样机的制造。

成都所协同国内数十个厂、所、院校,在远少于国外同类机型研制资源的情况下,发扬“矢志报国、自主创新、坚韧不拔、协同奉献”的歼-10精神,有序推进各项高度平行交叉的研制工作,确立并攻克了近距耦合的鸭式气动布局、全权限四裕度电传操纵系统、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和数字化设计/制造等四大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大批包括品模台、铁鸟台系统模拟试验台和实时试飞综合测试系统在内的,适应新一代战斗机研制的试验、试制和试飞测试设施,使得大量的仿真试验得以在地面进行,大量的故障得以在地面模拟和排除,从而减少了空中试飞的科目,降低了空中试飞的风险,同时先后攻克多项重大制造技术难关,控制了研制成本,提高了研制效率,使歼-10飞机原型机制造守住了一个又一个节点。1998年3月23日,歼-10飞机原型机01架展翅翱翔,一飞冲天,首飞成功!随后,在研制全线的拼搏下,歼-10飞机研制开创了当年定型、当年批量装备部队的先河。



歼-10飞机设计定型列装部队后,根据装备需求和军事变革不断发展,先后完成了歼-10飞机双座战斗/教练机、歼-10A飞机研制,较快地装备了我国空海军部队;改进研制的歼-10B飞机,显著提高了对空和对面攻击能力;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掌握推力矢量技术的国家;改进研制的歼-10C飞机,重点提高了空空作战能力;表演型也成为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表演机。



歼-10飞机研制实现了三大目标:研制一代先进战斗机,建设一流研制基地,培养一支掌握先进设计技术人才队伍。歼-10飞机是中国人的“创新机”,它把全新的空战理念、四大关键技术、创新性设计、制造和试飞技术融于一身,引领航空工业创新成果爆发式、井喷式呈现,推动了产品和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行业的跨越式进步。

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两架歼-20战机首秀让观众振奋不已。

歼-20飞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中远程、重型第四代(国外称“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突出制空、兼顾对面,具有优异的中远程制空作战能力、和良好的对地对海精确打击能力。

歼-20实现了研发理念的突破。以未来战略需求来布局战机能力、规划技术路线、牵引技术发展,立足中国需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跨代战机。

歼-20实现了研制能力的跨越。独创了歼-20“升力体边条鸭式布局”,使飞机既有很好的隐身性能,又有很强的超音速和机动飞行能力,在态势感知、信息对抗、机载武器和协同作战等信息化作战能力方面实现突破。

歼-20实现了研制手段的创新。首次建立了全域覆盖的数字化协同设计制造系统、虚拟仿真和试验验证环境;首次实现全三维模型贯穿研制全过程,推进全生命周期无纸化设计、数字量传递、数字化管理。手段和体系的创新,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创造了用超短周期实现首飞的奇迹。

歼-20研制成功和装备部队,实现了“打造跨代新机、引领技术发展、创新研发体系、建设卓越团队”的工程目标,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研制能力和航空武器装备建设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歼-20飞机,正在为我军新质作战力量的生成发挥重要作用。



拓展军贸市场 抢占产业“高地”

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枭龙”飞机首飞15周年。

“枭龙/FC-1”飞机是针对21世纪作战环境,面向国际市场,由中国与巴基斯坦按照“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四共”原则合作研制的全天候、轻型多用途第三代战斗机。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负责外贸、成都所负责设计、成飞公司负责生产,国内成品供货单位及巴基斯坦空军参与共同研制。

15年来,“枭龙”飞机实现了系列化发展,是国际军贸市场上性价比最高的第三代轻型多用途战斗机,成为了各大国际航展上引人注目的明星,被巴基斯坦人民誉为“巴基斯坦的骄傲”。

作为一型外贸军机,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订单,必须以国际规则开展研制工作,并改变传统的研制方式。

巴基斯坦军方具有“使用用户”和“研发伙伴”双重身份,中巴双方紧密合作,使得研发推进工作更为顺畅,改变了传统的有了飞机再找用户的产品式营销推介模式,实现了军机军贸出口的道路性创新。

“枭龙”飞机研制首次在军机研制中按照商业化、市场化的模式开展研制,“市场化”的概念融入到项目运行的各个方面。将成本控制贯穿研制全过程,使“枭龙”飞机不仅是性能好的飞机,而且是用户用得起的飞机。在设计、制造与成品之间全面采用并行工程模式,用矩阵式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向管理要效率。

总师系统根据用户的现实需要,经过综合权衡、统筹考虑,将创新的重点放在了“机动性要好”这个第三代战斗机的典型性能上,以及最能体现战斗机作战能力而且按照国际惯例需要不断改进发展的航电武器系统上。部分系统和成品采用已有成熟技术,大大降低了研制成本。

2002年“枭龙”飞机进入详细设计阶段,采用了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三维模型直接提交工厂进行数控编程制造,促进了设计、制造的紧密结合,提高了研制质量,缩短了研制周期,创造了从冻结技术状态到实现首飞仅用23个月的“枭龙速度”。

“枭龙”飞机04架全状态飞机首飞后,研制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自主创新特点广受好评。2006年,“枭龙”飞机被国防科工委列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实践自主创新的成功典范。

2017年4月27日,应市场需求而生的“枭龙”双座战斗教练机成功首飞,丰富了“枭龙”飞机谱系,增强了“枭龙”系列飞机在国际军机市场的竞争力,打开了“枭龙”系列飞机市场拓展的新局面。



20世纪90年代后,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领导下,成都所瞄准无人机未来的广阔发展空间,开启了察打一体无人机自主研制之路。

在前期预先研究的积累下,2005年4月18日,翼龙无人机项目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2007年10月30日,翼龙无人机原型机实现首飞;2008年10月28日,首次靶试成功。翼龙无人机原型机的研制,突破了无人机自主起降和飞行、目标快速捕获与自动跟踪、自动攻击等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关键技术。

经过不断设计优化,察打一体无人机的第一个成熟产品——翼龙Ⅰ无人机完成了性能飞行和武器靶试试验,达到了预期的研制目标。在仔细分析其技术、市场前景后,航空工业集团决策,由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携手成都所,共闯产业化、系列化、国际化之路。

根据市场拓展的经验,翼龙团队为产品制定了“模块化、系列化、智能化”发展的路径,形成了产品定位清晰、能力持续优化改进的产品系列,创新成果最终孵化成一个日渐成熟、系列发展、走向市场的创新产品。基于需求牵引孵化目标产品,通过产品开发锤炼研制队伍,根据市场反应推动产品系列化发展,翼龙无人机的新模式为后续创新成果的孵化探索出一种可借鉴的模式和可遵循的道路。

随后,翼龙团队变革进取,集中优势资源及时开展了新一代察打一体无人机——翼龙Ⅱ的研制工作,满足用户提升无人机能力、更好地适应复杂作战的需求。翼龙Ⅱ无人机的发展续写了翼龙无人机新的传奇:2015年11月24日,研制工作正式启动;2017年2月27日,翼龙Ⅱ无人机 01架成功首飞;2017年6月8日,翼龙Ⅱ无人机圆满完成首次靶试;2017年12月22日,翼龙Ⅱ无人机完成一架次多型武器多目标靶试……创造了国内察打一体无人机飞行和试验的多个“第一”。

2018年12月23日,中国首款全复材多用途无人机——翼龙ID无人机成功首飞,这是中国航空工业“翼龙家族”无人机系列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翼龙ID无人机系统是航空工业根据客户需求,以成熟的翼龙系列无人机系统为基础研制出的一款全复合材料结构、高性能、中空长航时、多用途无人机系统。翼龙ID无人机进一步丰富了翼龙无人机谱系,增强了翼龙系列无人机在国际多用途高端无人机市场的竞争力,打开了翼龙系列无人机市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聚焦管理创新 推进战略发展

随着成都所承担国家任务的成倍增加和产业化拓展,面对多型号、多任务高度交叉并行开展的严峻形势,靠研发人员长期鏖战拼搏,始终难以为继,必须创新研发手段和管理模式。为此,成都所积极建设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的协同研制平台、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精益设计平台、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敏捷管理平台,并形成数据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网络与安全管理中心、虚拟样机仿真中心等四大基础中心。成都所在设计师系统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建立柔性组织、实施流程再造,同时大量运用数字化设计等先进理念,构建了提高飞机自主研发能力的“精益设计、敏捷管理”模式。同时持续改进全新的基于完全产品数字化定义的全数字化飞机研发体系,国内率先实现了飞机无纸化设计、无纸化制造、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多属性产品数据管理、跨地域的数字化协同设计环境等,变革了飞机的研发模式、流程与体系,使跨代新机较三代机和美国同类飞机大幅度缩短了研制周期。

成都所通过战略管理、科研管理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市场管理体系、内控体系、安全生产等管理提升与创新工程,全面贯彻精细化设计,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并不断优化全所和各部门战略地图,持续开展面向中层干部和研究室主任的管理培训……多管齐下,持续跟进,提升成都所综合管理能力,找准适合主机所的有效且有益的管理方法、手段和技术途径,以管理促效率、控质量,用管理出效益,从根本上提高全所科研工作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

随着航空工业新战略的发布,成都所也一直在具化新战略引领下的行动纲要。成都所明确,作为航空工业的主机厂所,要在集团公司新战略的引领下,构建科研、预研、服务保障协调并进的型号体系;勇担强军首责,不断提升装备研制能力;整合现有资源,实现面向任务、基于能力的服务保障新格局;着眼自主可控,实现关键技术领域创新突破,最终构建具有卓越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智慧研究所。不仅如此,成都所还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地围绕所内十大业务内容进行战略梳理,明确了十大战略单元,型号任务、预先研究、专业建设、条件建设、人才队伍、航空产品及产业、知识产权、合规与内控、党建和企业文化等10个方面的专项战略研究正在不断推进,通过战略回顾、形势分析、目标定位、战略选择、战略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完成专项战略分析,编制总体战略研究报告,形成战略推进的详细计划和具体步骤,同时明确相关业务部门的责任,最终落实到战略引领下的各部门能力提升与管理创新等工作任务。通过战略的逐级明确、贯通和承接,成都所在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征程中方向更加明确,步伐更加坚定!

坚持党建“工程” 强化举旗铸魂

持续推进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研发、助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添砖加瓦是成都所的责任与使命。近年来,成都所党委始终以科研生产任务为中心,以“干型号、搞设计、抓项目”的工程管理思维及实践为重点,对标星级党组织建设管理要求,承接集团“1122”党建工作体系,坚持以“目标牵引、责任压实、运行支撑、过程管控、考核评价、持续推进”闭环式螺旋提升的方式、以建立“承接体系、推进工程”项目清单式部署、检查与归总的形式,积极推进“所党委-各职能部门-各党(总)支部”三级联动落实,全面推进“611党建工程”建设,坚持航空报国初心不懈怠,坚持航空强国使命不动摇,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与科研生产的融入融合,为成都所履行强军首责、实现创新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铸魂工程——有力落实党的政治责任。打造“铸魂工程”,成都所党委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引导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在具体做法上,强化思想武装,增强政治鉴别力;坚持价值导向,增强文化认同感。

旗帜工程——有力释放党建政治优势。做实“旗帜工程”,着力推动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强化、党委、党(总)支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干部表率带动作用不断彰显。在具体做法上,带头举旗铸魂,增强政治领导力;聚焦战略党政同向,推动中心工作完成;注重拓展活动载体,确保党员作用发挥;积极做好宣传动员,营造攻坚克难氛围。

强基工程——有力夯实基层基础。成都所党委将“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在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上坚持精耕细作,抓规范促提升,抓制度强执行,抓常态成习惯。在具体做法上,强基固本,持续推动基本组织建设;从严从实,着力推进基本队伍建设;抓细抓常,加力推进基本制度建设。

兴才工程——有力优化干部人才队伍。在具体做法上,完善制度,选好用好干部人才队伍;提升能力,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严格标准,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工作;落实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清风工程——着力抓实党风廉政建设。成都所党委始终把党委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牵头推动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压实,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激励工程——有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具体做法上,振心提气,凸显党建工作的亮度;暖心温馨,彰显党建工作的温度。

此外,成都所力求用好两个“工程助推器”:一个是持续推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建设”的融合互促,确保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同时积极指导、鼓励各部门在融合互促上结合实际开展探索与实践,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另一个是持续强化“顶层发力、横向合力、纵向给力”的组织保证,通过在工作规划和年度要点上清单式的细化具化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和明晰党委工作的顶层统筹部署,通过项目式推进方式,促进执行过程中的优势互补和资源集中,充分激发党群部门、党务工作者队伍活力和内生动力。



党旗领航征程路,一系列荣耀和成果见证着成都所的报国征程:歼-10双座机开创我国第三代飞机研制周期最短记录;枭龙战机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歼-10飞机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翼龙无人机成功打入国际高端军贸市场,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提高飞机自主研发能力的敏捷管理”获第十四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一等奖。成都所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防科技工业集体金奖”“航空报国重大贡献单位”“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军工创新文化示范单位”等光荣称号;成为了国家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空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此外还获得各类专利近千项;“‘611’质量管理模式——面向新一代战斗机的复杂系统工程研发质量管理”于2018年获得我国政府在质量领域颁发的最高奖——“中国质量奖”……

不断发展壮大的成都所始终以严谨的态度、求实的作风、亮剑的勇气、奉献的精神,追寻着世界航空技术的发展脉搏,探寻着航空报国、质量强军、科技创新的奋进之路。面向未来,成都所将以“航空报国”的初心定位目标,以“航空强国”的使命笃行路径,以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需求作为导向,以超越自我思维谋远、谋高、谋强,努力为国家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航空武器装备,用一流装备和服务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继续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相关:

直升机旋翼桨毂的结构形式旋翼桨毂是直升机最重要、最复杂的关键部件之一。他和旋翼桨叶一起构成了直升机的旋翼系统。直升机发展至今,有许多不同结构形式的桨毂被应用到具体型号的直升机上。主要有:铰接式旋翼桨毂,无铰式旋翼桨毂,无轴..

一起看看:海军"东平湖"号903A型综合补给舰的"海上厨房"中国海军东平湖号的厨房里,炊事班战士换着花样烹制美食,他们需要克服海上航行期间因风浪大产生的摇摆和湿滑,每天为舰队准时提供健康、美味的食物。"东平湖"号903A型综合补给舰,舷号:960,排水量达到23000吨冷..

上一篇: 最牛的洲际导弹,全球威力最大
下一篇: 新中国成立70年船舶工业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