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 > 正文

属于C罗的蠢蛋进化论 时代结束了:他拼命想赢,我们拼命回忆


更新日期:2022-12-11 10:55:16来源:网络点击:949945

2006年,世界杯半决赛,21岁的C罗在输给法国队后眼角泛红,球队老大哥菲戈拥抱安慰他:“你还年轻,未来葡萄牙靠你了。”

那届世界杯,C罗打进了处子球,并在面对英格兰的点球大战中顶住压力,罚进了制胜点球。

所有人都相信,在葡萄牙黄金一代老去后,C罗一定能扛起葡萄牙足球重塑辉煌的大旗。

C罗,再也没有捧起大力神杯的机会了。

C罗,再也没有捧起大力神杯的机会了。

2022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37岁的C罗在输给摩洛哥队后伤心落泪……作为球队老大哥,他只能独自承受憾别世界杯的悲伤。

而当C罗已经无法进入淘汰赛首发名单时,所有人终于意识到——属于C罗的时代,已接近终点。

37岁的C罗,即将远离足坛的中心。

37岁的C罗,即将远离足坛的中心。

最想赢的人

去年C罗重返曼联,欢欣鼓舞的除了曼联球迷,还有葡萄牙球迷——他们相信C罗能在梦开始的地方重新焕发活力,在今年的世界杯上率领葡萄牙队更进一步。

然而,事与愿违,C罗最后竟落得以自由球员的身份参加世界杯……

上届世界杯,C罗就在小组赛展现了出色的状态,4个进球帮助球队顺利出线。本届杯赛,C罗前两场的状态也不错:首场比赛面对加纳队,他用一个进球为葡萄牙队首开纪录。

次轮对阵乌拉圭队,C罗也间接帮助队友破门,让葡萄牙提前锁定了出线资格。

第三场比赛,C罗原本可以选择休息,但他依旧倔强地选择了出战。他想证明自己,证明外界对他的诽谤,都是错误的……

或许你可以指责C罗在俱乐部“有所保留”,但在国家队,C罗不会在场上吝啬每一分投入。

属于C罗的时代结束了:他拼命想赢,我们拼命回忆

然而,也正是从第三场比赛开始,C罗本届世界杯的走势急转直下。

由于缺乏进球和浪费机会,C罗遭到了舆论铺天盖地的批评,末轮的乌龙助攻,更是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淘汰赛首轮面对瑞士队,葡萄牙队教练组选择将C罗从首发阵容拿掉,球队也用一场大胜淘汰了瑞士队,更让“C罗无用论”一时间成为了舆论主流。

诚然,岁月的流逝让C罗不复往日之勇,他在场上也不是过去那个所向披靡的大场面先生了,但C罗依然对得起每次身穿国家队战袍的机会。

哪怕对自己踢替补有些不高兴,但在场下,C罗甚至比场上还要“卖力”:为替补登场的年轻人加油,向裁判组施加压力,给场上队友合理的建议。

谁是世界上最想带领葡萄牙队取胜的人?这个人肯定是C罗。

记者将葡萄牙替补席围得水泄不通。

记者将葡萄牙替补席围得水泄不通。

这些,他都做到过

然而,通过媒体展现出来的却是另外一幅画面。

镜头更倾向于捕捉C罗为自己的进球算给队友而“表达不满”,而不是给C罗为队友鼓劲抓拍特写。

文字更愿意描述C罗与教练不合,是更衣室炸弹这种花边新闻,而不是反映C罗在球队更衣室里精神领袖的真实作用。

哪怕国家队主教练桑托斯和队友一次次站出来澄清事实力挺C罗,也架不住媒体的捕风捉影:在他们看来,C罗和桑托斯多年来的师徒情谊,比不过一场比赛的首发资格。

就连C罗曾经最坚实的后盾葡萄牙媒体,也把批评C罗当作了炒作热点……

C罗比谁都清楚,这19年他堵上质疑者嘴巴的最好方式就是进球——因此,在今天替补出场后,C罗拼了命地接近对方球门,争取用进球拯救球队,打脸批评者。

在英超,C罗做到了,他用进球和冠军回击了对他场外生活的质疑。

在西甲,C罗做到了,他用一次次打破进球纪录打服了死敌喉舌媒体。

在欧冠,C罗做到了,他用帽子戏法和经典逆转牢牢守住了淘汰赛之王的美称。

在国家队,C罗也做到了,欧洲杯冠军和“坚毅的眼神”永载史册。

2016年,C罗和葡萄牙队欧洲杯夺冠。

2016年,C罗和葡萄牙队欧洲杯夺冠。

今天,C罗只需要一个进球,一个进球就能让葡萄牙队起死回生,一个进球就能消除外界杂音,一个进球就能……

可进球没有来,来的是宣告失利的终场哨音。

C罗哭了,他多想让这泪水在庆祝胜利时夺眶而出,但今天,这眼泪的味道只有伤痛。而此前那些形影不离的批评者和质疑声,也在赛后沉默了。

因为今天的C罗,真的很想赢。

C罗的家人在看台。

C罗的家人在看台。

结语

C罗37岁了,这是他的最后一届世界杯。也许,相较于英雄迟暮泪洒赛场,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C罗本届世界杯创造的纪录:第一个连续5届世界杯破门得分的球员。

这或许是C罗留给我们最后的世界杯记忆了。

有些东西,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相关:

重读蒲松龄《促织》:1700字,8条微博的体量,史诗的气派图丨《蛐蛐》动画(1982)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读蒲松龄《促织》(节选)作者:毕飞宇一我们今天要谈的是短篇小说《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

我所写下的,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2017年,记者林松果在江苏遇到“杀鱼弟”,这个17岁的少年因为和父母争吵喝下百草枯。恍然间,童年时期对死亡的记忆席卷了林松果。她想起自己早慧的姨妈,和丈夫吵架后,在家里的阁楼上吊自杀。当时,林松果还没有..

上一篇: 面对凯恩的自责,这一次英格兰人选择了宽容
下一篇: C罗,时间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