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杜廼松: 钟情“另一综合小说 种古史”


更新日期:2018-05-25 16:37:42来源:网络点击:793

“故宫的青铜器您最喜欢哪一件?这上万件青铜器都上过手吗?”我像许多人一样羡慕地问杜廼松。其实我知道,这些青铜器,杜廼松反反复复不知研究过多少遍。每调整一次展览,就要把它们重新审视一遍,“那些主要的、重要的青铜器,它们的形象、铭文内容早已经在我的脑子里扎下了根。”

丰富的藏品为杜廼松从事古文字考释、器物考证提供了许多便利,在老一辈学者的指引下,他的学术研究渐入佳境。令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他1980年发表在《文史哲》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司母戊大方鼎制作年代的文章。

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学界对它的制作年代一直有不同观点。“要判断一个器物的年代,主要是通过它的地层关系和它的器物组合,但司母戊鼎都不具备。殷墟有2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8代12位商王,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器物都有不同的特点,当时考古界主要倾向于定在后期。”

1976年春,安阳殷墟小屯妇好墓一次性出土了几百件青铜器,其中两件大方鼎上有“司母辛”的铭文。这3个字让杜廼松想起了“司母戊”。“每一时代都有每一时代的风格。拿方鼎来讲,年代越早的方鼎,腹部越深,腿也细高,晚期的腹部就变得浅一些,腿变得粗短一些。同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造型、花纹和铸造技术上应该是一致的,尤其是铭文的书法特点更应一致。”

通过多方面考察,杜廼松认为应该把司母戊鼎的年代,定在殷墟第二期即武丁时期,他认为“戊”应该是武丁的配偶,司母戊鼎应该是武丁之子祖甲为其母所制,与妇好墓的司母辛鼎属于同一时期。后来,国家博物馆还做过科学实验,结果证明两者确属同期。

杜廼松成为青铜器的研究大家,还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的文物摸底工作。当时全国文物鉴定专家组成立,杜廼松作为青铜器组牵头人,对全国博物馆的青铜器进行鉴定。“每年的春秋两季到各省去看,行程几万里,整整跑了7年才基本完成全国各地一级品的鉴定工作。许多放在博物馆地库里不为人知的青铜器,其实都是惊世之作,通过我们的鉴定成为国宝级文物,那种喜悦是不可复制的。我们的收获自然也是巨大的,全面了解到不同区域的青铜器的特点,对中国青铜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都有了非常深刻的再认识。”

不过知情人都知道,那7年,因为频繁接触青铜器,杜廼松得了很严重的皮肤病,两只胳膊对铜锈严重过敏。1998年,杜廼松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朱镕基总理亲自为他颁发了聘书。作为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大专家,杜廼松多次赴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进行文化和学术交流,多次参加或主持国际或国内的学术会议。不过他说,他现在最享受的还是研究一些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写一写小小的论文。他也很怀念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当老师的时光——因材施教,授人以渔,桃李满天下,人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此。

如今,偶尔到外地出差,杜廼松还是会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也许他曾经鉴定过的那些青铜重器就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里,向南来北往的观众传递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讲述着文物承载的另一种古史。那正是他对其钟情一生的原因。

杜廼松,北京人,1937年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青铜器和金文研究专家,研究内容涉及史论结合、古文字考释、器物考证、考古类型学、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多个层面,代表作有《中国青铜器》《青铜器鉴识》等。

 


相关:

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启动 着力解决票价过高等问题昨天(11月3日),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财政局宣布正式启动让剧场、院团、百姓三方受益的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项目。 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搭建的公益性演出平台,即由政府出资购买剧场..

“老炮儿”齐聚工体举办电影、音乐跨界演唱会北京晨报记者 史春阳/摄 11月21日,“PLAYUP+”品牌系列演出的首场演唱会“老炮儿”将在北京工体馆上演。这场演出也是与电影《老炮儿》相关的一次跨界行动。在昨天(11月3日)的发布会上,唐朝乐队的主唱丁武、黑..

上一篇: 崖壁上的微笑
下一篇: 孩童般重生:在《惊奇的山谷》中探询与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