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谢湜:将中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官网 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内化在我们的教育之中


更新日期:2020-12-14 11:16:27来源:网络点击:678420

11月28日,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数百位学术大家、文化名流以及政经、传媒、公益等领域精英人士共聚一堂,与全球网友一同见证这一顶级文化盛典。百岁翻译泰斗许渊冲、著名作家冯骥才等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承的杰出人士,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文化书院等机构,电视剧《清平乐》、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戴老师魔性诗词课》、凯叔讲故事·国学系列音频等项目获得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24部学术著作获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本届国学大典增设的国学新秀奖则由10位优秀青年学者共享殊荣。而最受瞩目的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则被授予两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许倬云与陈来。

国学新秀奖获得者谢湜接受凤凰网文化独家专访

国学新秀奖获得者谢湜接受凤凰网文化独家专访

获得国学新秀奖的中山大学教授、历史学系主任兼博雅学院院长谢湜在颁奖典礼现场接受了凤凰网文化的独家采访,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网文化:谢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获奖,我们想请您谈谈对国学大典的认识,特别是这个活动举办的意义。

谢湜: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现场参加国学大典,之前都听说过也关注过历届的国学大典。这个奖项评出了很多具有学术深度的优秀作品,奖励了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资深学者。我自己更是非常荣幸,在第四届国学大典首次设置“国学新秀奖”就获得奖励,并有机会在颁奖典礼上见到各位前辈,向他们请教学习。还记得我踏入历史学这个门槛的时候,曾在2004年获得了第四届全国史学新秀奖,时隔十六年,又有幸获得“国学新秀奖”,这对我的求学之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一路走来,能得到学界诸多前辈与同行的厚爱和提携,我非常感恩。

历史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从对它懵懵懂懂到产生热情,到今天能够写出一点作品,得到学界的肯定与鼓励,我觉得非常荣幸。现在我任职于母校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大历史系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学系,许多对中国的史学做出奠基性贡献的学者,如我们熟悉的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岑仲勉、刘节、梁方仲等先生,都曾在这里任教。我能够在这里学习,后来在此任教,如今还担任了系主任的行政职务,觉得很幸运,责任也很重大。学问深深无底,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始终保持非常敬畏的态度去对待国学、对待历史学。这次的奖励,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鞭策。虽然行政事务对一个学系来讲非常重要,对于一个老单位来说,传承和开拓都不容易,我一方面觉得责无旁贷,要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同时也常常提醒自己,希望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余,能继续努力从事扎实的学术研究,供学界批评斧正。

凤凰网文化:请您谈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全球形势依然严峻,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复杂变化之际,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思想和理念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请您从古代经典中提炼几个关健词或者一两句话分享给我们。

谢湜: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大,新冠疫情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社会都是一场考验,不仅考验科学、技术以及制度,同时也考验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我们是一个饱经风雨、历经沧桑的国家。历史上我们的民族也应对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险境,在危机中或者在顺境中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各种关系。我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理解还不够透彻,只是想起几句古话,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在危机与灾难面前,我们确实要用这样的思考,去对待身边的他人、我们的邻邦,以及这个世界其他民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去关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句话,其实也不是一句话,而是两个成语:一个是“居安思危”,一个是“未雨绸缪”。也就是说,面对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一定要检审我们自身在国家治理体系上的不足。我们相信,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急情况,所以我们要更主动地去提升我们制度体系中防范风险和化解危机的能力,提升现代化社会精细治理和平衡协调的能力,才能应对更多的风险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保持不断学习、实事求是、攻坚克难的毅力,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思考与共勉。

凤凰网文化:谢老师,本届国学大典的主题是“致敬国学、继承创新、文明互鉴、重建斯文”。请您谈谈对这十六个字的理解,特别是“继承创新”“文明互鉴”这八个字。

谢湜:我觉得这十六个字提得非常全面,意义也非常深远。我自己是从事教育的,而且也出生在一个教育家庭,我父母都是中学教师,我现在是一名大学教师。对于国学研究、文化传承,我自己首先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去体会它的含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全球范围来讲,其实每一种文化,它的继承和发扬都需要稳定的传承链,需要社会大众在对学术的敬畏、对文化的尊敬和教育的共识基础上加以创新,这个创新是通过人的具体行动来实现的。另外,传承和开拓需要保持反思的自觉,不能固步自封或者孤芳自赏,或简单停留在外在宣传的形式上,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是和批判、创新融为一体的。致敬国学,最重要的可能是通过扎扎实实地推进基础教育、基础研究,使经典著作和基本价值得以承续,同时结合时代的特点,然后进行有组织的创新,采取高雅而流行的传播方式,激发人们去塑造更美好的生活,探索有深度的思想,从而达到传承有序、生生不息的情态。这是我对前两个词的理解。

“文明互鉴”对于历史和面向当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的许多文化成就和文化要素越来越多地为世人所称道,一些国家也对我们今天的制度体系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和好感,并加以效仿,这说明了我们文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我们要保持清醒和谦逊,因为我们还远未解决人类现实处境和未来社会的许多难题,所以一定要抱着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体,更重要的是,要激发我们青年一代的朋友,用更加开阔的眼界去了解世界各国的文明成就,把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加以考察,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走向。

凤凰网文化:谢谢老师,那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最应该注意什么?

谢湜: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首先要做好教育,我们要把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内化在我们的教育内容里面。当然,社会传播的形式非常重要,然而只要把教育做好,才是一个国家的立国根基,青年一代才是文化创造、国学传承的未来。我也很欣喜地看到,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许多方式和理念上也在更好地对接。我相信在国学的传播、文化的传承方面,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做很多具体的实事,当然,这也是责无旁贷的。

凤凰网文化:谢老师,请回顾一下您的学术经历,特别是让您印象很深,对您影响特别大的一个人、一本著作或者一句话。

谢湜:在求学过程中,我们其实一直在古今中西的经典中汲取营养,我所在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就是以会通古今中西,推进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作为办学的旨趣。我自己是一位历史学的研究者,在求学过程中,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经济史和历史地理学,对我影响最大的著作系列,还是法国年鉴学派的系列的作品。特别是最早读的那本马克·布洛赫(MarcBloch,1886-1944,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的《历史学家的技艺》。大家都知道,年鉴学派的创始人倡导以长时段的眼光去整体考察世界历史和区域历史,同时,他们也强调历史学家在问题意识上要关怀当下,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中国的历史学同样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悠久传统,对我自己来说,追求融通、富有感情地去考察人的历史、地域的历史是我研究中努力的方向。

凤凰网文化:请您分享一下您的治学方法或经验。

谢湜:这个问题也挺大,我觉得自己还在摸索的过程中,感觉也没有太多能够上升到经验层面的。只能说一点点我自己的粗浅体会吧。毕竟我们是在一个现代教育体系下所谓科班出身的研究者。我们的很多前辈学者其实不在我们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成长,所以我时刻都在思考,我们和他们的研究方式、治学方式到底有什么不同。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努力做到超越自己研究的领域,不断地扩大视野。

在求学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领域学者的熏陶。他们有些是做古文字学的,有些是做文学的,有些是做地理学的,有些研究思想史和历史哲学。历史学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我的博士阶段导师葛剑雄老师,以及我在中大的指导老师陈春声、刘志伟老师,他们都一直强调“学有所本,史无藩篱”的理念,引导我从多种学科的领域去思考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另外,还要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上不断开拓、追求卓越。有时候我们在某一个领域里研究了很长时间,可能也产生一定的成果,但要提醒自己不能够停滞不前甚至自我满足。换言之,一方面要扎进一个领域里生根,不能浅尝辄止,同时也要想着下一个研究议题是什么,这对青年学者的职业生涯其实也有现实意义。太长时间停留在同一个课题里,有时就很难再有大的提升和突破,所以要时时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充分准备,而且要很认真地考量,下一个专题跟目前所从事的专题在学理上有什么关联?拓展的前景又可能会是怎样?只有保持这样的思考和紧张,或许才能够慢慢地做深、做透、做大自己的研究领域,这是我目前的粗浅体会吧,可能不对,还请大家批评。

凤凰网文化:谢谢老师。

*本文系凤凰网文化独家专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采访/向松阳,整理/普庆龄


相关:

4-2!斯诺克NO.1拒绝大爆冷,丁俊晖轰4-2,NO.15退赛北京时间12月9日,2020年斯诺克苏格兰公开赛继续进行,在一场焦点大战中,特鲁姆普拒绝大爆冷,4-2击败马克金晋级,丁俊晖4-2晋级,威尔逊4-1,唯一出局的是利索夫斯基,不过他是因为身体原因退赛。苏格兰公开赛是..

一箭双星 中国成功发射“极目”空间科学卫星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北京时间12月10日凌晨4时14分,中国“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英文简称GECAM)”昵称“极目”的两颗空间科学卫星,以一箭双星方式在西昌卫..

上一篇: 踢不过就踹人?曝重庆业余联赛“球霸”恶劣两连踢对手
下一篇: 胡静:有了继承和创新,国学才能长久地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