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人工智能复原古曲 既是传承也是创李欣儿 新


更新日期:2019-07-19 09:54:37来源:网络点击:630969

自从“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运用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给人们留下了“无所不能”的印象。近日,有学者联合研究人员,开发出识别古曲谱的人工智能,据称可以恢复1300年前的乐曲。

音乐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吕氏春秋》载,上古时期,黄帝就让名叫伶伦的人去听凤凰的鸣叫声,确定黄钟音高;《尚书》则记录了音乐响起,上百人翩翩起舞的壮观场面。不仅如此,音乐早早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周王朝就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要求贵族学生必须掌握。

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古代只用减字谱记录操琴时的指法、弦序,以至于古曲谱看起来如同天书一般,那黄钟大吕的美妙音律,也随时间消逝了。

AI能够把这些声音从历史中挽回吗?现在恐怕不行。从语言学角度看,目前还原的《春江花夜月》与唐代乐曲天差地别——因为唐代官话属于中古音,而还原的乐曲是用普通话唱出来的。

既然歌词完全不符,那么曲调呢?恐怕也未必能完全还原。由于我国记录乐谱的特殊形式,根本没有人知道曲子在唐代被弹奏成什么样子。但从另一角度说,对古曲的演绎也没有必要追求与古代完全一样。

多年来,一大批老一辈音乐人投身于古曲研究当中。1956年,我国对古琴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普查。管平湖、杨葆元、顾梅羹等一批前辈乐人投身于打谱事业中,他们凭借在乐史学、文献学、音律学等领域深厚的学养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让《广陵散》《高山流水》《潇湘水云》等一批古曲重现舞台。

在打谱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没有记录下演奏曲调的减字谱,反而给了古曲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古琴家在打谱时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融入了自己对琴曲的理解和鲜明的个人风格,一张琴谱往往会演绎出多个不同的版本,为中国古琴发展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这种活力,显然是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无法带来的。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人工智能还只是一项工具。没有必要神化、依赖一件工具,让它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就好。

笔墨当随时代。如果把传统文化禁锢在仿古、泥古中,难免落入故纸堆的窠臼;把握住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在新时代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与绚丽的色彩,才是我们应该传承的奥义。


相关:

牛弹琴:特朗普和普京都被骂了 一样的遭遇回应确完全不同 图为英国驻美大使金姆·达罗克(Kim Darroch)(左)和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7月6日报道的头版标题:我们在美国的人,说特朗普“无能”。右图为特朗普对此回应的两条推特截图。(拖拽或保存可查看大图) ..

芭蕾,从来不仅仅是舞蹈作者以60多万字的篇幅完整呈现了芭蕾艺术的文化历程。芭蕾艺术深受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现代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影响,从最初的宫廷礼仪发展成为一门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的高雅艺术。作者将芭蕾置于社会历..

上一篇: 他把文学的读者带入了20世纪
下一篇: 异域同悲:花崎采琰的“李清照改嫁”辨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