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唐代举子这样打探“高牛蒡的功效与作用 考成绩”


更新日期:2019-06-12 09:46:59来源:网络点击:618527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秋天,越州(今浙江绍兴)学子朱庆馀赴京城长安赶考。千里之外,举目无亲,找谁向主考官递交行卷好呢?他很是发愁。

唐代的科举制度由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嬗变而来。当时的科举选士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要考察平时的才能表现和社会声誉,即“行卷”。于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将自己平时感觉比较满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投于主考官,以便他们在阅卷时参考,综合评定分数,决定取舍。因为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糊名,考生的信息是公开的,士子们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乐此不疲,形成了一种风尚。但是参加科举的学子不能私下直接向主考官递交行卷,要找社会上有地位的人代为转交,或高官显贵,或文坛翘楚。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他们与主考官关系特别密切,有机会将行卷推荐给主考官,并可与之通榜,即共同决定录取名单;二是他们的朋友圈都是社会上层人物,传播后能在社会上形成美誉,提高知名度。

朱庆馀正犹豫彷徨,一个官员模样的人路过,看到朱庆馀的状态,料定他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便主动上前与之搭讪。此人是水部员外郎张籍,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且喜欢提携有才气的年轻人。交谈中,张籍见朱庆馀谈吐不凡,才思敏捷,很是欣赏,于是让他把以前写的诗文拿来一阅。朱庆馀喜出望外,连忙从行囊中找出书写好的26篇诗文呈上。张籍看后,感觉诗意清新,描写细致,爱不释手,承诺一定转交给主考官,请朱庆馀放心。说完便急匆匆走了。

张籍将朱庆馀的诗文在“朋友圈”中传播,并极力称赞。由于张籍当时已是著名诗人,在社会上有着很高的声望,许多人把朱庆馀的诗文缮写吟诵。一时间,朱庆馀在京城名声大振。

但在科举考试前夕,朱庆馀仍和众多举子一样,心中焦虑。他认为自己与张籍只是一面之交,对方能否在主考官面前替自己美言,心中没有把握,又不好明言,便写了一首题为《闺意》的七言绝句,呈给张籍。诗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中的“停”不是停止,而是安置之意。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姑舅”并非姑姑和舅舅,而是指公公和婆婆。《尔雅·释亲》解释说:“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按照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诗的意思是新妇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但是由于心里没底,便低声问丈夫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表面上,此诗是写新妇拜见公婆前惴惴不安的心情,实则表达一名应试举子面临关系自己前途的科举考试时的不安和期待。

张籍一看,便知其意图,于是,也写了一首诗回答。诗云:“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越州出美女,镜湖是越州的名胜,齐纨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诗的意思是一位越州美丽的姑娘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歌。知道自己光彩照人,但是却因为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却又沉吟起来。虽然有许多姑娘身上穿着绫罗锦缎,但是采菱姑娘的一曲采菱歌抵得上一万金哩。这首诗表面上也是写美人化妆之事,其实是告诉朱庆馀,你就不必担忧了,像你这样出类拔萃的考生,主考官一定会垂青的。朱庆馀的诗写得巧,张籍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巧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果然不出所料,朱庆馀在宝历二年(826年)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后来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全唐诗》收其诗177首,辑为2卷。


相关:

北林大学子实景模拟再现大栅栏记忆“这组展览,让我们拾起了年轻时的记忆”,6月5日,一组被称为“100+记忆”的院落环境艺术实验展览在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茶儿胡同12号院拉开帷幕,居住在大栅栏附近的居民纷纷来此,在展览中寻找曾经的记忆。 据了..

首都机场迎端午客流高峰记者从首都机场获悉,端午期间首都机场预计运送旅客82.9万人次,日均27.6万人次;进出港航班量5045架次,日均1682架次。机场预测,节前旅客进出港高峰出现在6月6日,节后旅客进出港高峰出现在6月10日。 来自华北空..

上一篇: 朱婷13分中国女排3-0横扫波兰 世联赛豪取八连胜
下一篇: 杜兰特为球队牺牲健康的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