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中国智慧与文化女性心理学 自信》序言 道德的物质世界和探索手段


更新日期:2019-05-26 23:19:41来源:网络点击:617833

中华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明代王阳明曰:“在物为理”,“‘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

“隐微不可见”的“物”用文字表现出来就是文化,换言之,中华文化的本质是道德的物质世界的文字化现。

老子《道德经》里记载:“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在道家文化里,道德的物质世界就是“道”,或者,道德的物质在道家就叫“道之为物”。人的起心动念和言语行为产生出来就同时伴随有“道之为物”产生,它们存储于宇宙虚空里,永远不会消逝。老子曰:“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后四句的意思是,看见了远古的“道”(即道之为物),告诉今天的人它们还存在,能知道“道之为物”演化的来龙去脉,这就是(制订)道德法则的依据。在释家文化里,这类物质又称之为“业”。与道家的描述相似,释迦牟尼曰:“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由于“道德”建立在道德的物质世界的发现上,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讲出道德的客观依据,这一主张在儒家文化里记载于《大学》,曰:“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致知在格物。”

在儒家,道德的物质亦叫“格物”。阳明对“格物”揭示:“意之所用,必有其物。”就是说,意识的发出就有物质产生,意识即物质,即“道之为物”。阳明指出:“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意思是,认识这类物质的运行规律——“致知在格物”,这是一切精神建设的下手处,即“意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建立在“格物致知”之上才能有效进行。

今天我们已清楚,道德教育若“缺钙”,就是空洞的说教,就不会让人“意诚”地信服。无信而无畏,社会的精神文明就丧失了根本,《大学》曰:“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无论儒释道哪一家,都主张道德教育要建立在对道德的物质世界有所认识的基础上,这样才会令人心畏服而产生教育效果。用今天的话讲,精神建设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因此,儒释道文化的教育理念与马克思“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原理完全吻合。

那么,如何认识或者说探索道德的物质世界呢?

古人指出,探索宇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为学”,另一种是“为道”。《道德经》记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探索道德的物质世界的手段就是“为道”方式。

“为道”是西方文化传统中所没有的,因此“为道”和“为道”所发现的物质世界,这是我们的文化的独特优势,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

“为学”是东西方所共有的探索方式,发展到最高阶段就是科学手段,但科学始终发现不了“道德”。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讲到:“科学对于一切真正接近我们心灵、对我们真正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则是可怕的缄默。”为什么“缄默”?因为科学仪器不是生命,如果自然界里存在着只在生命中产生反应而在非生命中不产生反应的物质,那非生命的科学仪器永远发现不了它们,不管仪器有多么先进。

由于发现不了“道德”的客观实在,迷信科学的人们因此认为人的价值是虚无,由此产生虚无主义。人类社会很多危机的产生都源于虚无主义,现代文明对此束手无策。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如汤因比等,将希望寄托于中国,认为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示:“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刻的价值内涵就是文化的文字下面所蕴藏的道德的物质世界,而文化的“独特创造”就是“为道”。《中国智慧与文化自信》系列将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阐发。(作者:莫着急[武汉]书院 于灿杰 尤庆南)


相关:

190件北京市属公园精品文物齐聚首博来自颐和园、天坛、北海等北京市属公园的190件精品文物将首次“走出”公园,5月18日起集中亮相首都博物馆,众多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 据悉,这是北京市属公园馆藏文物首次大规模面向公众集中展示。展览以《园说—..

中哈首部合拍片《音乐家》正在上映 “冼星海”演技炸裂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生命中最后5年经历为内容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合拍片《音乐家》,目前正在公映。这部电影是中哈电影界的首次合作,也是中哈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人文合作的重点项目。 提到胡军,我们..

上一篇: 徐谓礼文书:填补宋史研究空白
下一篇: 施大畏:艺术创作的情感是不能被稀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