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大运河文欧式吊顶 化带“火”起来


更新日期:2019-05-17 10:28:16来源:网络点击:617605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扬州培土奠基,北京通州(运河)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来自沿线6省19市的文物展现了运河文化的底蕴;以“开凿、繁荣、遗忘、又见运河”为脉络的舞剧《遇见大运河》登上外国舞台,再现运河发展的壮阔历史……近来,运河主题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旨在通过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因其地域广大,大运河文化包罗万象。如果说标识着三级阶梯高低起伏的长江、黄河是华夏大地的横坐标,那么记录下冷暖干湿区域差异的大运河则是最重要的纵坐标。南方水乡的婉约柔和与北方大地的雄壮豪爽,被运河连接起来、彼此交融;从京津阡陌到燕赵故地,从中原厚土到淮扬古镇,多样的水土孕育了不同文化圈的风物与性格;从城市看,通州的码头文化,沧州的商贸文化,扬州的娱乐文化,各具特色,却都离不开运河的浇灌……当我们逐渐拉近镜头,我们会看到运河文化的参差多态,这也是不少学者呼吁开展“运河学”研究的主要原因。

因其历史悠久,更显大运河文化生机勃勃。有人说:没有了运河,那些白玉长堤路、临河古戏台、乌篷小画船就寻不到根源。无论是水运工程、手工技艺,抑或漕运规制、粮食输运,还是文学艺术、民俗风情,在2500多年的岁月里,大运河孕育了丰富的技术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文化。但在历史的新陈代谢中,昔日交通大动脉的荣光不再,不少火爆一时的景观逐渐黯淡,有人为此惋惜;殊不知,在运河边新兴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正马不停蹄地为运河文化注入新活力,抒写下新的历史篇章。

大运河贯穿多个行政区,区域协调是保护传承利用的基本前提。《规划纲要》要求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构建一条主轴带动整体发展、五大片区重塑大运河实体、六大高地凸显文化引领、多点联动形成发展合力的空间格局框架。从顶层设计着手,告别各自为战;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一个建筑、一项非遗,而是转向文化场景、文化工程的综合保护、系统传承。把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有机的整体,从而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连线织网,融汇出一个更有魅力的中国。

大运河是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和缤纷旅游带,所以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应力求文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有的地方把保护运河文化等同为保护博物馆中的实物遗存和活态传承的非遗技艺,失于片面。文化传承不能脱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而单独存在,例如,河岸生态修复是保护历史遗存的先手棋;农业、旅游业、影视业也可以成为运河文化的载体。这正是《规划纲要》纳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城乡区域统筹协调等内容的初衷。贯通南北的文化长廊成为川流不息的经济动脉和山青水绿的生态通道,大运河的发展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

在中国地图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如果说长城是遒劲的一撇,那么运河就是刚健的一捺。它们作为先民智慧和血汗的两大结晶,印证着“文化就是人化”的结论。如今,没有了漕运的古老运河再度繁忙。我们期待,沿线区域协调规划,文化、生态、经济协调推进,让大运河的文化遗产“活”下去、“火”起来。


相关:

《一条大河波浪宽》献给国庆七十周年的文学厚礼由潘小平、余同友、李云、许含章四位皖籍作家合著的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宽》是一部大作品。 它是一部反映中国70年治淮历程的文学史记。1950年,新中国刚刚建立,淮河流域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水便惊动了毛泽东,毛..

硬核、锦鲤、敲黑板……引导网络语言健康发展核心阅读 如今,网络生活已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运而生的网络语言也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常用语。网络语言有很强的口语和方言特点,善于利用汉字形音义上的各种可能性,形成有想象力的超常规词句组..

上一篇: 莫让碎片化阅读剥夺了你的思考
下一篇: 90后非遗视频制作人:抖音助力非遗作品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