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珍贵文物能靠技术永远脾虚 留存吗?


更新日期:2019-04-26 11:20:20来源:网络点击:616679

近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世人痛心不已。那么,有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将珍贵的文明精准记录下来,从而让它们永远留存呢?上海颢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胡琢民在“造就”演讲上讲述了他们的探索。

近年来,敦煌莫高窟的游客人数一直在不断突破,一度突破了每天18000人次,而最理想的参观人数是6000人左右。

游客激增给莫高窟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莫高窟不同于馆藏文物,它暴露在自然界中,还面临着上游水土流失、沙化、风暴等环境恶化带来的严重影响。

早在2003年,敦煌研究院时任院长樊锦诗就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数字敦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保护平面壁画,把平面壁画数字化;二,三维建模,保护莫高窟中的精美雕塑;三,测量洞窟,把握洞窟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将之记录下来。

莫高窟是暴露在自然界中的,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它必将有一天不复存在。所以,如果我们能留存莫高窟的数据,后人就能永远看到莫高窟的面貌。

非常有幸,我们参加了莫高窟三维数字化的项目。

三维重建技术的底层技术是逆向建模。什么是逆向建模呢?就是把现实中的物体建成三维模型,搭建出一个架构,这就是逆向建模。

从2006年到2010年,我们团队掌握了一个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建模,将电脑里的一张人脸的平面像转成三维立体图像。

三维建模技术有两个特点:一是三维分辨率高,二是色彩还原精度高。这个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管是色彩还是分辨率,都能在文物还原以及电影等领域大展所长。

与敦煌结缘是在2011年,有一位朋友从莫高窟给我打来电话,聊起我们的技术,问有没有可能对莫高窟的彩塑进行三维重建。当时我稍微想了一想就答应了。

经过莫高窟研究院的几轮技术测试,他们同意让我们进入洞窟进行实验性的拍摄建模。

第一次走进洞窟,我就感到害怕了。我们来到的332窟,里面非常狭小,只有10多平方米的拍摄空间,但佛像却有5米高的跨度,而且这么高的佛像一共有3组。洞窟中间还有一根方形立柱,立柱后面最内侧有一个佛龛,里面有一尊8米多长的卧佛像。因为有中心立柱的缘故,拍摄距离最远只有1.2米。这个拍摄难度太大了!

我们的团队就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先拍摄释迦牟尼佛像腰部以下的部分,然后进行三维建模。这一小部分的工作,就花费了我们10个工作日。

这些数据得到了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与专家的认可。虽然拍不到整体,但数据本身是合格的。

也是在那一次,我目睹了非常震撼的一幕。莫高窟前面有一条大泉河,当时从三危山上突然涌出一股大水,冲破了大泉河的河堤,1米多高的大水就在几十公里的沙漠上肆意横行。

正是目睹这一场景,让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件事特别有意义,而且非常紧迫。为了保护灿烂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我们必须把这件事情做好。

回来以后,我们就对设备进行了改进,要让设备在拍摄时可以涵盖每一个角度。

通过一轮轮进洞调试,第332窟的三维重建终于在2011年底完成了。332窟的数据也成为我们国内第一份固定大型雕塑的三维重建数据。

结束后,我们总结经验,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第一,改进拍摄的支承装置。我们采取了一个模块化的设计,使得不同场合、不同规模的现场对象都能被采集到。第二,改进图像处理软件。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比如我们在做332窟时需要15个人工作,但改进后,只需要4个人就可以完成。第三,完善模型拍摄流程。这使得我们的数据完整性、色彩还原度都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我们用全新的设备对莫高窟第45窟全龛进行了三维重建。第45窟建于盛唐时期,其中所有的佛像造型都非常自信。在三维建模的图像中,佛像的站姿或婀娜或端庄,神态栩栩如生。

技术与艺术、古代与现代,它们之间可能会有冲突和矛盾。但假以时日,我相信它们一定会在某一个时空融合于一体,就像我们的三维重建技术一样。

正如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一首诗:

一粒沙里可以看到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可以看到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我们的手掌,

让永恒得到收藏。

 


相关:

北大红楼珍贵史料展览还原“五四现场”4月23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主办的“五四现场”展览在北大红楼开幕,以此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展览通过百余文物资料、照片和绘画作品,试图让参观者了解当时的情景。..

读屏时代的阅读思考孙小二 而今,电子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阅读的主要方式。电子阅读虽然方便快捷,但往往不是“有质量的阅读”。所谓“有质量的阅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阅读的内容优质,就是阅读经典,阅读有价值、有营..

上一篇: 巴黎圣母院:浴火之后如何重生
下一篇: 民营书业以新突破步入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