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盗墓奇怪的动物 剧如何“不跑偏”


更新日期:2019-03-27 08:52:01来源:网络点击:615135

“盗墓剧”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中国的盗墓文学古已有之,因盗墓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违法行为,在书写过程中逐渐被蒙上神秘主义的面纱,大多数故事也流于奇闻轶事在民间口口相传,难以成为主流。但墓穴作为禁忌之地,其特有的神秘诡异和交织生死的可能性,让此类故事天生带有足够的戏剧张力和引人猎奇的魅力。

在好莱坞,盗墓题材作为探险类型的一个分支,集合了探险、寻宝、惊悚的元素,经典范例包括《夺宝奇兵》 《木乃伊》 《古墓丽影》 《国家宝藏》等系列电影,但其套路更偏向寻宝、冒险、奇幻,以紧张的节奏和惊险的情节为观众带来感官刺激。

相较而言,中国的盗墓题材影视剧则更为系统和复杂。中国早期的盗墓电影以《东陵大盗》 《夜盗珍妃墓》为代表,更多传递出盗墓者不得善终的信息,充满警示意味。1989年的《夜盗珍妃墓》便是典型的例子。此后出现的如《天朝国库之谜》 《梦断楼兰》等则倾向于探秘寻宝与护宝戍陵。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荧屏上还出现过如《墓道》 《关中义事》 《东陵大盗》等以盗墓为题材的电视剧,都是以盗墓与护宝的二元对立为主线展开。可见,盗墓剧并不是新鲜的电视剧类型,只是因为题材敏感,作为小众类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静默状态。

2006年以后,随着网络盗墓文学的兴起和IP时代的到来,盗墓剧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神秘的地下世界、遥远诡异的民间传说、古老传承的特殊职业,激起了新一代受众群体的窥探心理。

同样是以“探宝护宝”和“上交国家”来规避道德风险,中国盗墓剧呈现出与好莱坞盗墓题材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式盗墓探墓,吃的是祖宗的老本,是探寻族群历史记忆和重拾自我身份认知,护宝和献宝的行为似乎更有说服力。因此,一些盗墓剧不再是对于违法行为的口诛笔伐和道德批判,摇身一变成为了价值观模糊、一味展现奇观的探险剧,盗墓者成了富有冒险精神和知识广博的专业人士。在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笼罩下,盗墓题材必然会触碰到人的生死、欲望、个人价值等母题,如何输出正确的价值导向,降低传播带来的社会隐患与危险,成为盗墓剧要解决的主要课题。

盗墓小说的两大IP

2006年,盗墓小说开始在网络上兴起。分别首发于2006年3月的《鬼吹灯》和2006年6月的《盗墓笔记》 ,被粉丝们称为是盗墓小说的两座高峰。

中国民间向来有着广博丰富的盗墓故事资源,这些网络盗墓小说就是以民间流传已久的盗墓传说和丧葬文化为基底,结合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风水玄学、点缀以各地风土人情、地域风貌,加之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线,使小说呈现出内容丰富、想象奇诡、风格独特的文本特征,在网络上连载后拥趸众多,不仅形成了各自的“盗墓宇宙” ,更一跃成为众人瞩目的超级IP。

尽管盗墓类IP的影视化改编在伦理文化、道德倾向和价值观呈现上有很大的风险和难度,但大IP所携带的巨大商业价值让影视公司们跃跃欲试、迎难而上,终于让原本小众的盗墓题材再次进入主流观众视野。

《鬼吹灯》系列共八卷,包括《精绝古城》 《龙岭迷窟》 《云南虫谷》 《昆仑神宫》 《黄皮子坟》 《南海归墟》 《怒晴湘西》《巫峡棺山》 ,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神秘奇诡的地下世界。从2015年开始,根据《鬼吹灯》系列改编的影视剧次第呈现,渐成规模。

2015年, 《鬼吹灯》改编开始试水,究竟是寻宝、探险还是打怪兽?没有人知道观众究竟喜欢什么样的盗墓剧。选择了打怪的《九层妖塔》最终输给了努力打造视觉盛宴的《寻龙诀》 ,让我们知道打怪兽并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味,人们想看的是险象环生的墓穴勘探和神秘奇诡的地宫解密。随后剧版也纷纷呈现, 2016年的《精绝古城》 、 2017年的《牧野诡事》 《黄皮子坟》以及今年的《怒晴湘西》 ,这些作品虽毁誉参半,但也让制作方渐渐摸清了观众的喜好。

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有《七星鲁王宫》 《秦岭神树》等八部。与主线清晰、偏重于探险的《鬼吹灯》不同, 《盗墓笔记》结构庞大,盘根错节,风格更多倾向悬疑,以悬念四伏的重重谜团令读者欲罢不能。除了2016年上映的由鹿晗、井柏然主演的《盗墓笔记》电影之外,剧版《盗墓笔记》包括有2015年李易峰和杨洋主演、上线半个小时就达到近三千万的播放量的网络剧《盗墓笔记》 , 2016年播出的《老九门》 , 2018播出的《沙海》 。直至《怒晴湘西》开播,盗墓系列IP影视作品的开发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注重品质

盗墓系列影视剧以每年两三部的速度呈现,但是能获得观众普遍认可的并不多见。盗墓剧《怒晴湘西》日前在腾讯视频播出。该剧改编自天下霸唱《鬼吹灯》系列同名小说,一经播出便被网友和书粉吹爆,尽管豆瓣评分从开播的8 . 5降到8 . 1,依然超过此前评分最高的《鬼吹灯之精绝古城》 ,俨然成为近年来盗墓剧的翘楚。 《怒晴湘西》为什么能够一扫颓势,脱颖而出?

首先是尊重原著,呈现原著“盗墓宇宙” 。剧版《怒晴湘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作团队对于原著的高度还原。这种还原不仅仅体现在对小说惊悚氛围的营造、经典场景的复现,更主要是在情节铺排、冲突设置、人物关系、情感发展等方面尊重原著、贴近原著,让人物遵循着小说搭建的规矩和逻辑行事说话,这种全方位的一致性共同构成了《鬼吹灯》原著中“盗墓宇宙”的呈现,统一的世界观让观众更容易代入剧情,进入那个奇幻诡异的世界。

其次是注重品质,拒绝偶像化。剧版《怒晴湘西》以21集、每集35分钟的体量和篇幅,高度还原原著五十六章的内容,剧情紧张、节奏紧凑。剧集开篇即交代时代背景,让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根植于真实的历史背景;简要交代人物身份与江湖地位,并迅速进入盗墓主题,让观众知道这是一部尊重原著、认真盗墓的盗墓剧;情感关系点到为止,不强行加戏、不以情感线分散盗墓主旨。无论是昆仑与花灵、还是红姑娘与鹧鸪哨的感情互动,几乎都停留在眼神上。第一集以鹧鸪哨一行三人射狼和陈玉楼赈灾开篇,第二集就呈现了狸子精吃猫等内容,第三集已经下墓遇险。节奏之快符合网络受众的欣赏需求。

总结了上一部《黄皮子坟》的失败经验,剧版《怒晴湘西》在演员选择上注重演技,拒绝偶像化。三位主演都不是流量演员,男二号鹧鸪哨身手非凡、慷慨侠义、心高气傲,扮演者高伟光很好地演绎出这个背负家族使命辗转半生却终未如愿的悲剧人物身上的宿命感和沧桑感。辛芷蕾扮演的红姑娘,外表明艳飒爽,内里性烈如火、敢爱敢恨。最为人称道的是陈玉楼,他身为卸岭魁首,身怀绝技、野心勃勃,但潘粤明并没有塑造一个完美无缺的男一号,他演绎的陈玉楼,既有书卷气又有江湖气,长衫马褂,风度翩翩却又圆滑世故、死要面子。他爱护手下、仁义厚道又不愿被人看破;他一心想在手下面前逞威风,却总是马失前蹄。那些一闪而过的沮丧和狡黠让这个人物十分鲜活而丰满。

在剧情和表演都到位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特效起到了烘托辅助作用。作为网络剧, 《怒晴湘西》剧组的聪明之处在于,遵从奇观化叙事,用特效营造了视觉奇观又不凸显特效的存在,特技效果既不喧宾夺主,又不至于粗糙尴尬,恰到好处地融入剧情,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最后,着力进行敏感题材主流化改造。盗墓剧难免怪力乱神,考虑到公共教化的原则,盗墓剧的人物设置一般都有复杂的前史和宿命的结局,主要人物的盗墓动机要超越财富和私欲,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原著《怒晴湘西》的三位主人公,搬山道人鹧鸪哨搬山不为财物,只为寻找解除族人诅咒的雮尘珠,最终自断一臂,毕生漂泊,未能如愿;红姑娘身世凄凉,家破人亡,虽然逃出瓶山,却因时疫香消玉殒;陈玉楼出身盗墓世家,三代魁首,天赋异禀,最终为保命自挖双目,隐于市井,以算命为生。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盗墓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先祖的亵渎、对传统秩序的蔑视,最终都难逃惩罚。这样的人物轨迹必然会对电视剧的传播效果造成影响。

剧版《怒晴湘西》对原著人物做了适当的改动,其一就是将陈玉楼盗墓的动机“正义化”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作为卸岭魁首陈玉楼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但灾民多存粮少,他不得不接受军阀罗老歪的邀请共同探墓,这为陈玉楼增添了正义的底色和悲悯的情怀。陈玉楼在原著中亦正亦邪,在电视剧中正义慈悲,原著中陈玉楼所做的一些亏心事则改编在了罗老歪的头上。这样的改编符合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总体来说, 《怒晴湘西》作为电视剧,演员表演到位、情节紧张密集、符合观众心理期待,起到了娱乐大众的作用,但距离“精品”尚有不少努力要付出。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

哈氏风筝亮相北师大校园3月18日至2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主办、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的哈氏风筝校园行活动走进北京师范大学。 据介绍,哈氏家族是北京著名的风筝制作世家,其制作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至今五代传承,已有170余..

故宫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3月22日,故宫博物院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故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此前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数字故宫文化展示、文化展览展演、博物馆文创产品推广、..

上一篇: 从《碧玉簪》到《玉簪缘》
下一篇: “戏”与“戏评”两问——由桂剧《破阵曲》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