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青春校园剧电视剧大全


更新日期:2019-03-04 07:52:52来源:网络点击:613483

主题:“张爱玲全集”2019年新版发布会

时间:2019年2月24日下午两点半

地点:Page One前门店

嘉宾:宋以朗  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

止  庵  作家、学者,张爱玲研究者

笛  安  作家

主办:新经典·青马文化

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读她的书

一个作家最大的荣耀就在于此

这是我所理解的“传奇”

止庵:怎么想起来做这个活动?原因有几个:一个是宋先生到北京来,所以就有机会安排跟张爱玲的读者朋友们见个面。二是“张爱玲全集”2019年新版陆续要出版了,其中散文和译文部分有一些增补,所以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谈一下这个版本的张爱玲全集。

张爱玲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今天也想跟大家谈一点过去没有谈过的内容。题目叫“张爱玲:传奇未完”,这个题目里首先已经有了定义,就是张爱玲是一个传奇。但是,张爱玲是不是一个传奇?或者张爱玲为什么是一个传奇?这些内容是可以再跟大家一起讨论的。

我首先说一点自己的看法。今天活动的场地是一家书店,书店里面陈列的书,或者读者买的书,跟我们在大学里看的文学史家写的文学史是有差异的。有些在文学史上地位非常重要的作家,隔了一些年以后只有大学里在讲授他们的作品,或者只是在一些论家的著作里提到他们的名字,他们和普通读者慢慢疏远了。不只是中国,全世界都是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慢慢进入了文学史。但是有的作家一直被大众关注着,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读他的书,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我觉得一个作家最大的荣耀就在于此,他可能早已离开我们,他可能是我们的前一代、两代乃至几十代、上百代人了,但是他的作品被一代一代读者阅读和接受,并且大家能从中读出新意,甚至可以借助作品和早已不存在的作者产生一种交流,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传奇的内在意思。

我想先请宋先生谈谈,您觉得张爱玲是不是一个传奇?如果是的话,为什么她是一个传奇?

宋以朗:我当年所知道张爱玲是一个传奇,是因为她的第一本书书名是《传奇》,但是并不代表当时那本书一定会变成传奇。张爱玲的书为什么变成传奇了呢?有很多理由,这里只说三个。

第一,张爱玲的书里有很多金句,可以找得到很多,而且很多人在不停地引用,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张爱玲的人生就是一个传奇,从她的曾外祖父李鸿章到她的祖父、爸爸、妈妈、弟弟,还有她的朋友,比如说炎婴、夏志清、胡适等等,与这些人的交往都是她个人的故事。她的故事丰富得可以写成非常精彩的传记。今天张爱玲的传记差不多有一百多个不同的版本,没有任何一个作家有这么多版本的传记,这也使得张爱玲成了一个传奇。

第三,与张爱玲的一些照片也有关。张爱玲在香港大学时的学生照片还是一个小女生,戴着厚厚的眼镜,满面痘痘,不是非常好看。可是她还没去美国前,去香港的兰心照相馆拍了一套照片,那套照片是我相信让张爱玲成为传奇的一个理由。

其实我也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推翻,比如张爱玲的金句。今天引用张爱玲的金句可能是一件危险的事,很多流传的张爱玲金句都是假的。我有一个朋友说,你要多少张爱玲金句电脑里都可以提供,他还说,你要多少张爱玲的传记他也可以在电脑搜一搜就给我。照片在以前是很难得的,但是现在不需要去照相馆,每个人找一部好的手机拍出来都拍得非常漂亮。

假如她没有好的作品

里面有再好的句子也不行

身世再显赫、风流韵事再多也不行

止庵:刚才宋先生说得很有意思。我曾经在大学里讲过一次张爱玲的课,来的人非常多,我要从人群中爬过去才能站到讲台上。大家知道最多的张爱玲金句就是“出名要趁早”。但是问他们读过张爱玲哪个作品,哪篇都没看过。

刚才宋先生说这三点,我给大家归纳一下:第一,在她的作品,特别是早期比如在《倾城之恋》《金锁记》这样的作品里,有很多漂亮句子,被称为“金句”。金句有便于传诵,在传诵过程中人们甚至觉得不够,就开始有人制造金句,导致真的假的金句一起传播,最后可能假的传播更多。

第二,张爱玲有一个很显赫的家世,比如从她的曾外祖父李鸿章开始到她的祖母,甚至连她后妈的爸爸都是民国政要,她的身边有一大拨显赫的人。而且她和胡兰成的关系,很多人也津津乐道。

第三,刚才宋先生说张爱玲的照片也是造成张爱玲成为传奇的很大原因。那些照片的姿势和神态,传达了很多人的情绪。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张爱玲成为了传奇。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一个接受意义上的现象,这些因素都围绕着很重要的一点——假如她不是有名的作家,再有好看的照片也不行;假如她没有好的作品,里面有再好的句子也不行;假如她本身没有什么成就,身世再显赫、风流韵事再多也不行。把这些都聚集在一起的就是她的作品,有一句话叫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皮就是她的作品。

笛安:张爱玲有非常多精彩的句子,就像宋先生说的,让很多人看一眼就记住了。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电影隔十几分钟屏幕就黑一下,然后出现字幕,就是小说里的原文,非常精彩的句子。但是我总觉得,如果仅凭一部作品里两三句精彩句子去点评她,是有一点问题的。尤其当我自己成为一个以写小说为生的人之后,我更加觉得这个角度有一点偏颇。

我第一次看张爱玲的小说,应该是12岁,小学六年级。看的张爱玲第一篇小说,也是我至今重读次数最多的一篇小说,就是《沉香屑第一炉香》。我现在长大了也会想,当时那本小说集里有什么东西吸引了一个儿童?我当时也就是刚刚认全所有的字而已,却被她的小说吸引了。我觉得好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一样是有旋律感的,它有语言、词句的节奏。我说的不是叙事节奏,而是单纯的把它读出来的音调上的节奏感。这是好的小说里才会有的东西。在我小的时候,就算看不懂这个故事,但是里面有一种称得上旋律的东西吸引了我,让我这个小朋友觉得能把这本书看完。

从那以后又过了几年,我上高中再重新看她的作品。我才知道她有多好。那时候我虽然还是稚嫩的,但是已经知道她有多好。让少女时代的我说她有多好,我不太会讲,但我记得有一些场景,她到底要说什么我总结不出来,但是我能感受到。就是这样非常强大的通感达成,也就是传说中的作为读者被感动。这个通感建立得越复杂,越强大有效。所谓的有效是在非常短的篇幅里把十几种甚至几十种的情绪和人生的况味全部传达给一个读者,这是每个作家梦想中所能达成的交流。

张爱玲对世界有特别敏锐的感觉

最关注的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

怎样有一个立足之地

止庵:刚才笛安谈的是作为作家的张爱玲,不是作为传奇的张爱玲。其实传奇的张爱玲归根结底还要立足于作为作家的张爱玲。我自己也跟大家谈谈我对张爱玲作品的一点看法。

《小团圆》多年前在大陆出版时我是编辑,当年仔仔细细读过很多遍。但前几天我又从书架上重新把《小团圆》拿出来,随便一翻,翻到一处,我给大家念念。我们说张爱玲的金句大多数是在她早期作品中,晚期张爱玲的艺术世界是怎么样的?我给大家念一小段:

“砖红的窗帘被风吸在金色横条铁栅上,一棱一棱,是个扯满了的红帆。壁上一面大圆镜子像个月洞门。夕阳在镜子上照出两小条五彩的虹影。他们静静的望着它,几乎有点恐惧。”

所谓张爱玲的金句,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发现。就拿刚才我念的这段话来说,真正打动我的是“壁上一面大圆镜子像个月洞门”。我们知道旧式家庭的墙上有特别大的镜子,她看到镜子那边好像还有一个世界一样。这个句子里把现实和幻象勾连了起来。

张爱玲对世界有特别敏锐的感觉,这个感觉不仅仅在她早期作品中,而是在她一生的作品里始终存在的。我们平常就是看一个故事、看一个情节,很容易忽略这些感觉。但我觉得一个人跟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他从这个世界里发现了什么,这个世界给予他什么,才是我们要看到的。

回想起我最早读张爱玲,第一篇小说是《倾城之恋》。1984年这篇小说没有经过宋先生授权就登在上海《收获》杂志上,当时有很多作家都对此有非常大的反应,包括阿城、贾平凹等,很多人都讲中国又出现了这么厉害的作家啊。我当时读的时候也是这个感觉。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是跟这个世界之间有障碍和隔阂的,他们需要逾越这些障碍,他们还没有达到目的地。但是张爱玲是直接能到底的。有个成语说“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鞭子抽人抽出伤痕,打人嘴巴打得手上出血,我觉得文学应该有这种力量,而这个力量最终是由文字体现出来的。

后来读多了张爱玲的文章,好奇为什么张爱玲是传奇,别人怎么不是传奇?所以我们要有两个张爱玲,一个是她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怎么写作的,别人又是怎么写作的。另一个是在今天的背景下,她的作品又是怎样的。

两年前在香港书展,我跟宋先生一起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当时列了几点,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这么几个:

第一,张爱玲与同时期的作家看世界的方法不太一样,为什么她一个人这么看?张爱玲特别关心的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怎么面对世界。

第二,张爱玲最关注的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怎样有一个立足之地。假如在张爱玲的文学背后有一个张爱玲哲学的话,就是这一点。曹七巧为什么拼命地做这么一系列事,从她的同代人到她的下一代?因为如果她不这样做,她的生存就落空了。白流苏也是一样,她之所以要进行一场婚姻的战争,非跟范柳原结婚不可,也是要找到她的立足之地。包括《色,戒》里的王佳芝也是如此。

《同学少年都不贱》也如此,这篇小说很有意思。当时的女学生们在一个时期都有同性恋倾向,每个人都喜欢一个人,这个时期过去了倾向就没有了。有一对女同学到美国了,好多年以后,恩娟活得特别好,是议员的太太,赵珏却非常不幸。她们聊天时突然恩娟问起她当年同性恋的对象,问她现在怎么样。赵珏说,你为什么还念念不忘当年的事?因为你的整个人生没有过去。你那些荣华富贵、那些成就全都是虚的。我虽然是一个生活经历很坎坷波折的人,但是我的生活是真的。她想起一件事情,甘迺迪(肯尼迪)遇刺的时候,她正在水槽上洗盘碗,脑子里听见自己的声音在说:“甘迺迪死了。我还活着。即使不过在洗碗。”

我觉得张爱玲始终关心的这个问题,恰恰是张爱玲同辈作家、前一辈作家甚至后一辈作家很少关注的。张爱玲的作品之所以被一代代人读,很大原因是她不断跟下一代的读者有共鸣。在张爱玲生前有很多作家比她有名,比她地位高,但是我们现在读这些人作品的时候共鸣感建立不起来。

人文关怀很简单,都有配方

但一个不悲悯的作家才是厉害的

笛安:我十几岁的时候看《倾城之恋》,当时我不觉得是一个爱情小说。我当时觉得这个女的就是想找一个人结婚,她迫切地跟一个人去香港,因为她在娘家待不下去。那个男的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小心思。当时觉得故事里面动人的是轰炸之后的描写,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这两个人却走到了一起。这是我少女时代的一种理解,我小的时候会觉得,文学嘛就得写大人,大人就是这样的,大人们说的饮食男女可能就是这样的,甚至我到了二十几岁都这么看问题。

后来我三十岁以后,一个很偶然的时候,我又看了一遍《倾城之恋》。三十岁以后看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此时我才知道《倾城之恋》写的就是爱情,你可以说这两个人有各种各样的不坚决、不彻底,这两个人性格里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它绝对是爱情。因为是爱情,范柳原才会在大半夜问白流苏说你的窗子能不能看到月亮。你到三十岁以后再看这一段才知道他想说什么,才知道那个叙述者想说什么。

还有一点,我不太喜欢别人说张爱玲写的这种人世变迁都是苍凉的态度,在所有专栏都看到“华丽而苍凉”的标签。但是我觉得她作品厉害的地方在于,她没有什么悲悯。佛陀可以悲悯,但是任何一个作家都是尘世间的人,作家和他笔下的人物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不悲悯的作家才是厉害的。人文关怀很简单,都有配方,都可以做,但是难就难在她是真正的平等,她跟她的人物之间一直有这样一个平等在。随着时间她越来越淡化叙述者跟角色之间的泾渭分明的部分,尤其到了《同学少年都不贱》里。她上了年纪之后的作品你看完会更舒服,有一种混沌的东西,那个混沌让文本更舒服。

止庵:你刚才说张爱玲不悲悯,我们用一个词叫“同情”可能更好办。其实同情是很廉价的,因为人太容易表现同情。这个世界有两种人。鲁迅写过一个散文诗《立论》,讲的是有一家人生了一个孩子,第一个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财,他们挺高兴;过一会儿来的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当官,他们也非常高兴;然后又来一个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要死,他们非常气愤,就把这个客人打了一顿。说他要发财、当官是谎,说他要死是事实,因为人都会死。说真话的人不太落好,说谎话的比较容易讨好。

我觉得世界上的作家本来就分成这两种:一种作家是给这个世界说好话,还有一种作家是对这个世界说真话。因为我们的生活都很艰难,人生不容易,所以我们受不了真话。很多人真的需要有人跟他说点谎话,他自己也知道是谎话,但是大家需要有这么一个氛围。张爱玲最好的地方和她被一些人不喜欢的地方也在这里,她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说真话的人,而且说的是大家受不了的真话。

有很多读者都需要最后抚慰一下

而张爱玲最后到悬崖边上还要推你一下

因为这是真的人生

止庵:这真话特别体现在她对一些人物的处理上。比如刚才笛安讲的《茉莉香片》,这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我很早的时候就喜欢这篇小说。小说讲有一个人叫聂传庆,特别崇拜他的老师,他的后妈对他特别不好。他很偶然发现他的母亲过去的恋人是这个老师,他想假如他母亲和这个老师生个孩子会是什么样?因为这个老师有一个女儿言丹朱在他们班上,他觉得言丹朱占了他的位置,如果他的妈妈和这个老师在一起了,生的孩子应该是他,而不是言丹朱。所以他视言丹朱为仇人,最后在香港的一个晚上他把言丹朱打了一顿,从山上一直打到山下,把人打得要死。他以为死了,但是小说结尾写她没有死,还会遇见他。遇见他怎么办?这是张爱玲不留情面的地方,她不给她的人物留一个希望。

在很多年前,有一次记者采访问我沈从文的问题。我觉得沈从文跟张爱玲有很大的差异,沈从文的小说写到结尾有一种暖意,包括像《边城》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有很多读者都需要最后抚慰一下。而张爱玲最后到悬崖边上还要推你一下,因为这是真的人生,这是我们不太容易接受的。

坦率说,我很热爱张爱玲,但我始终不认为她会拥有大众的读者。因为她不是一个让人高兴的作家,她甚至让人觉得,本来生活就挺不容易,读完之后生活更差。但是她就是她,她就是这样一个人。

刚才谈到《倾城之恋》,我自己也不是特别喜欢《倾城之恋》,但《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有名的一篇小说。但假如要从张爱玲的小说里面找一个最像张爱玲的人,从曹七巧到赵钰、王佳芝……我自己觉得应该是白流苏,这也可能是我的误读。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对自己的前程始终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我处在什么阶段、下一步怎么走、我要到哪儿去、我要干什么,非常清楚。

白流苏是什么人?是一个非常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的人。小说一开头是上海的黄昏,有一家姓白的人家,来了一个客人叫徐太太。徐太太来报丧事,说白流苏的前夫死了。她离婚时拿了一笔财产,这家人把财产花光,但也没有理由让她走。现在突然她前夫死了,他们家人认为有了一个机会,你应该回去认一个侄子,因为这个丈夫没有孩子,这样你可以从前夫家把财产拿回来。这个要求使得白流苏感觉到她自己在这个家里住不下,没有立足之地,所以她需要想办法。于是她照镜子看自己,我还不老,我还有机会。怎么办?要找一个丈夫。从哪儿找?就从妹妹未婚夫开始找起,从这抢一个丈夫过来。

张爱玲在1952年突然离开大陆,同时代的文化人却都往另一个方向走。1955年她就到美国去了。她有很多举动跟当时的人都不一样。所以我自己觉得白流苏是最接近张爱玲的,当然这是我作为读者的猜想。

整理/雨驿


相关:

谭盾携杭盖乐队为墨尔本展示华丽中国乐章谭盾携杭盖乐队为墨尔本展示华丽中国乐章当地时间2月13日晚,中国音乐人谭盾与澳大利亚墨尔本交响乐团合作奉献了一场世界水准的2019中国新年音乐会。他将优秀的蒙古族摇滚组合杭盖乐队一同带到澳大利亚观众面前,..

简氏:中国海军第二艘901型大型综合补给舰服役 舷号为967 图为英国《简氏防务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2月12日的报道的第二艘901型大型综合补给舰服役的照片,旁边是927型海洋水声监视船,据简氏2018年3月报道,该级船的排水量超过5000吨,长约90米,宽约30米,为..

上一篇: 居觐谈学琴 没功利心走得更远
下一篇: 故宫获捐资修缮延禧宫 将用于展示宫藏外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