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用温暖的食物讲述有温庆余年百度网盘资源 度的故事


更新日期:2019-01-24 09:50:05来源:网络点击:612633

人类对故事有着天然的渴求。从最初我们的祖先围坐在篝火旁到如今一家人团聚于电视机前,人们的内心始终渴望着——“有人能给我讲一个好故事”。

故事是什么?知名编剧、《故事》一书的作者罗伯特·麦基曾说,故事是对生活本身的再创造,使日常的琐碎、无意义变得更加清晰、有力、耐人寻味。于纪录片创作者而言,故事是观众的刚需。从创作层面看,这需要纪录片所讲述的故事中有困境、有发展、有高潮,有明显的叙事落差。

在团队拍摄年轻镖鱼手卢旻易出海前,已经得知由于天气影响,镖手能镖到鱼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摄制组坚持前往拍摄,希望捕捉和记录到主人公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真实反应,连续跟拍5天后依然一无所获,只拍摄到卢旻易和他父亲的焦虑与无奈。就在整个团队将要放弃时,镖手在海上发现了一条旗鱼,那种真实的紧张与兴奋感给了摄制组极大鼓舞。又经过一天的等待,终于拍摄到镖鱼手出海战浪、镖出身弯、捕获旗鱼的画面,构成了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一集《山海之间》的最后一个故事。正是由于有了前期这种看似漫长而无望的等待,结尾奋力一击的高潮部分才更加扣人心弦,形成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结构。

故事的戏剧性,在《风味人间》中不仅赋予影片紧凑的节奏与动人的外观,更如同一根扁担,挑着内容制作中两个沉甸甸的“筐子”:知识分享与体验分享。我们希望传递给观众非常识性、新鲜有趣的知识点,同时通过把食物拍得生动,来实现美食体验的传递。发挥视觉和听觉的极致效果,给观众带来味觉和嗅觉的体验与想象。

为了将知识分享和体验分享表达得更为精致,《风味人间》首次尝试使用了一些新技术手段,比如通过与中国科技大学“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实现食物制作过程以及内部的显微摄影,把视角缩小到“细胞级”“分子级”,让观众站在花椒的油囊中间、变蛋的蛋黄内部等,重新审视或许已经熟悉的食物;通过首次使用自动摄影控制系统拍摄明火烹饪过程,在纪录片中得以细致展示爆炒过程中食材质地和形态的变化,呈现出最具中华烹饪特色的炒的魅力。

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使内容更生动饱满,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故事作为扁担,辅助知识和体验这两只筐子顺利抵达观众面前。故事不仅能让观众有更愉悦的观赏体验,更肩负着自己的使命——它是创作者一遍遍接近真相的努力,体现着创作者的角色定位、叙事态度及价值观。

在地球日渐成为“一个村庄”的过程中,在人类生活半径逐渐扩大的过程中,有些饮食方式和生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腾讯视频举办纪录片《风味人间》试映会时,一位80后年轻人说他还是在童年听过这种叫“碾转”(肥嫩的青稞麻麦到水石磨中推碾形成的寸许淡青圆条)的食物,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故乡还留存这样的食物和做法。

社会发展始终向前,从漫长的人类历史坐标上看,有些东西注定要消失,但需要“看到”,一些习俗是人类多样化生存的标本。从食物中找到这些即将消失的印记以及其中呈现的民间和原生力量,正是我们探寻真相、讲述故事的动力。作为纪录片人,能够用影像将其记录下来,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责任。

《风味人间》播出后,反响出乎意料的热烈。制作组认为,除了在专业主义角度的创作努力之外,更多源自于观众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的深深眷恋。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需要寻找全人类共通的生命与情感体验。这些共通的话题与文学、艺术一样,始终围绕着亘古不变的主题——生和死、爱和恨、欢聚和别离。

作为窗口与媒介的食物,具有浓厚、独特的温度,从饮食中可一窥中国人多样的生存样态和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对大多中国人来说,普通的食物往往是温暖的食物。简单的食材、家常的烹饪,日常食物更具有平民性,能唤醒更多人内心深处的记忆——

夫妻俩在深山里采集笋子煮制的灰水笋;小麦尚未熟透时,爷爷奶奶用青麦粒亲手做的碾转;冰天雪地里,全村人合力制作的一桌杀猪菜……这些并不昂贵的食物,都热气腾腾地盛装着食物制作者热烈的情谊。

《风味人间》对食物的挑选,更多是从美味和传承出发,无论国内、国外,都将视角更多投放于普通食物上,能让更多人感同身受。洋芋搅团、石子馍、霉苋菜梗、粉丝等,都是人们常见的食材。法国的瀑布土豆泥、秘鲁的大地之锅、摩洛哥的塔吉锅炖菜,都是与当地人饮食紧密相连的食物。

汪曾祺先生言,“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食物的诱惑力与传播力,不在于昂贵或稀有,也不单纯以工艺的繁简或厨艺的高下来评判。炊烟美食,是平凡生活背后,情感的凝结。我们心怀敬意地凝视身边的食物,以触动人心为标准,选择食物、讲述故事。用温暖的食物讲述真正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讲述有人情温度、人文深度的故事,讲好一个精彩的中国、一个有滋有味的中国。

(作者为纪录片导演。代表作品有纪录片《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风味人间》等)


相关:

李六乙:被骂得越多越坚定自己是对的李六乙将2018这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莎剧舞台本翻译计划”合作的新版《哈姆雷特》创作中,而他在2016年底第一次与皇莎合作的《李尔王》至今已连续三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接受采访的当天..

有声读物,期待新时代“好声音”清晨通勤的地铁上,越来越多人戴上耳机,津津有味地收听每日资讯。夜深人静的家中,越来越多人打开“为你读诗”“喜马拉雅”等手机软件,伴随着美妙的诗文进入甜蜜的梦乡。日常也有很多人打开“微信读书”,却并没..

上一篇: 春节前 这些演出陪伴你
下一篇: 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