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被印度当代艺术折足球图片 射的印度史


更新日期:2018-05-25 16:04:34来源:网络点击:587

 

  

印度,对于我们来说一直带着一份神秘。很多人对印度的印象基本是佛教、《西游记》,还有宝莱坞。当然,印度所有的远远不止这些。作为与中国同是四大文明古国的印度,它与中国一样,对外界而言有着传统与现代,熟悉与陌生的一面。正因于此,更多了解成了彼此更多交流的前提。

今年正值中印两国建交60周年,两国相关部门共同在中国48个城市举办“印度文化节”活动。其中一个重头戏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眼睛与心灵:印度当代艺术新的介入》展。如果你对印度的当代艺术期待探知,那么观看这个展览是个非常好的机会。策展人、印度新德里国家现代美术馆馆长瑞杰夫·卢臣(Rajeev Lochan)卢臣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艺术的历史是不同人对世界观察、得到不同感觉后的呈现。每个国家的创作者对世界的感悟和表现是不同的。我想强调,视觉的语言与视觉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是展览所要表现的。”

这次展览共展出39件作品,展品主要来自新德里国家现代美术馆以及艺术家自己的藏品;作品种类包括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印刷品和新媒体等;参展的24位艺术家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重要艺术家,代表着印度当代艺术的“新生代”。他们关注现实和个人经历,并将其感受融入到艺术实践中,整个展览所传达的,是一种温和而非激进的,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普世审美。

印度在最近的300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被殖民、独立和独立后的发展三个阶段。印度艺术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近100年中,先是由泰戈尔推动印度艺术民族主义运动,他亲自建立了加尔各答艺术学院并担任校长。在他的倡导下,当时印度文艺界对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感知,以及艺术的身份有了新的界定,艺术家们开始回到印度的土壤,生根发芽,不再是简单地复制和模仿欧洲。

应运而生的“孟加拉画派”艺术家们,他们的立场便是强烈反对长期以来对西方绘画的盲目崇拜,通过挖掘印度的神学和宗教思想,以及探索古代壁画和细密画的现代转化,为后来的“民族主义—现代主义的印度艺术”奠定了基础。发展到40年代末至50年代,受到尼赫鲁国际主义影响,印度的绘画与雕塑作品主要呈现出表现主义风格,与此同时又融合了印度传统的雕塑、壁画、细密画等多种民间艺术元素。及至之后的60至80年代,印度艺术家们随同世界性的艺术潮流,以本土社会与人文为表述核心的经历了抽象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具象主义复兴等风潮。而这次《眼睛与心灵展》所呈现的,便是标志着印度艺术全新开端的上世纪80年代晚期和1990年代里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们的风采。

那个时期印度在经济上的大力开放和自由市场的介入,以及全球工业贸易的发展,促使印度艺术一并进入了新的时期。这一批“新生代”艺术家,在继承前辈艺术家扎根于印度深厚的本土人文资源的同时,把目光更放眼到世界并关注现实、反思印度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这些作品的创作,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对美学语言的追求。这些作品让观众得以充分“感知”印度现代性背景下的本土文化关联。我用“慈悲”来形容这一艺术景象。举本次参展的几件作品来说明。

进入位于民生美术馆一层的展厅,看到的第一件作品,是艺术家阿伦库马尔·HG的装置《脆弱的守护者》。这个作品由八块再生木板组成了一个屏风,木板上以绢网印刷出的农田里的小农户,他们全部来源于印度乡村真实的农民形象。农民从古到今一直维护着环境以及土地的生物多样性。而实际情况是,随着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他们的生活和经济状况都受到了被边缘化的威胁。《守护者》主要探讨因环境失衡而导致可持续生活方式紊乱这一基本问题。阿伦库马尔的另一幅作品《午餐》,则是对《守护者》的延续。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农场工人为找工作而移民至工业城市。他本人作为设计师,与图中工业基地的工人们一起工作了很多年。《午餐》用亲历的视角反映这些工人们在城市里暂住的生活状况及方式——在短暂的进餐休息时间,他们大多数人都是站着吃饭——低收入显然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世芭·莎希的作品《梵语里“水”的70个同义词》,通过将城市、身体(艺术家本人)和文本的图像进行层层叠加,然后借助滚轴让梵文“水”的70个同义词,围绕着城市景观不断回旋。这是这件作品最大的亮点——流动的字体垂直地排列开来,看起来好像城市上空下起了雨一样。这幅作品富有创新精神和诗意,它呈现了我们正面临的环境为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所破坏的迫切问题。这深切反思了城市化进程的扩张与纷乱,以及它对自然资源带来的影响。看展的观众都对这一作品印象深刻,而整个展览,也同样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因为本土人文和全球化议题,是整个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也是印度艺术家们的成功之处。

作为紧随在开馆展“民间的力量”之后的重要展览,本次《眼睛与心灵:印度当代艺术新的介入》展是民生美术馆以“金砖四国”作为研究和展览的线索及角度,进行国际艺术交流的开端。它很好地搭建了一个我们了解印度当代艺术和社会文化的平台。这么一个由多样的艺术形式共同营造的慈悲的图景,值得更多人去体会与思考。


相关:

“春华秋实”展力作 舞蹈诗《红》激情澎湃 在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中,本周一(10月26日)上演的由上海戏剧学院创作排演的大型舞蹈诗《红》,点燃了观众的热情。该剧以现代舞的形式表达出中华儿女历尽艰辛、前赴后继,实现民族..

北京居民仍钟爱纸质阅读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激发居民对阅读的关注度和兴趣,“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办公室在2013年探索北京市全民阅读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去年更进一步组织相关部门、专业调查机构和业内专家采用抽样调查方法,..

上一篇: 话剧的壳京剧的魂 松岩主演话剧《网子》获好评
下一篇: “中华之光”在京颁奖 书画作品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