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互联中国第一保镖 网+”文学,还是文学的“互联网+”?


更新日期:2018-05-25 23:38:30来源:网络点击:5511

马云在“第二届互联网大会闭幕式”的演讲时,提供了一组数据:“今天,全球有32亿互联网用户,其中15亿是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第二个数据: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比2013年底增加了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提升至85.8%。互联网正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能量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1月5日,在一场“互联网+”时代的社群电商图书营销新方式的论坛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谈到“互联网+”对文学的影响时说:“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讲2013年到2015年上榜的文学类畅销书,大概是60多种,其中在这两年当中的新书只有35种左右。其他30来种都是以往的图书继续上榜,比如说《狼图腾》、《平凡的世界》、《围城》等等,这样几十年的图书还在上榜。”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写作、阅读方式的同时,是否也会改变文学史的命运?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我们的文学又该以何种姿态出现?其创作与传播,又会幻化成何种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群发”PK传统媒体的“印刷”

2015年1月,一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上引起争议,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诗作者余秀华成为网络红人。而这其中,最给力的推手当属微信群、朋友圈。中国网络诗歌最早的学术观察者和文本研究者简明在《中国网络诗歌十年佳作导读》自序中说:“10年前,就有一批优秀的网络诗人,如薛梅、青小衣等人成为各级文学院的签约作家,而10年后,微信时代的代表诗人余秀华们正在复制一夜爆红的奇观。”10年的时间,让诗歌论坛、诗人博客的虚火渐泄,也让一些真正的网络诗人得以留下来。

网络诗歌,在学术上的界定为:首发阵地必须是在论坛、博客、微信等网络“自媒体”上。简明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从PC互联网(电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手机)时代;从PC互联网+诗歌,产生网络诗歌论坛,到移动互联网+诗歌,诞生微信诗歌群落,这不仅仅意味着‘打印’指令嬗变为‘转发’指令,‘印刷’速度不敌‘群发’速度,而是意味着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

飞扬,是一个诗歌写作爱好者,2016年元旦期间,他经人介绍加入了诗歌读者的公众微信号,开始与群里的诗歌爱好者们一起探讨、欣赏诗歌。加入当天,他把自己的两三首诗歌放到微信平台上,并留言“当兵时候写的求大家给指点指点”。很快,群里便有人点评他的诗,有的说:“写得有点意思。”有的说:“假如第二段再拔高些,有些其他滋味,就更好了。”还有的直接建议他:“把主语删掉,字太多了。”对于这些建议,飞扬每一条都回复,他还在群里喊了一嗓子:“群里好多老师与我以前都只是精神上的沟通,希望通过这个群给我们这些诗歌爱好者一些真正意义的指导。”一首诗歌就这样在众人的点评与作者自己的反复推敲中,逐渐完稿。

事实上,在《工人日报》记者所观察的几个诗歌微信群里,持上述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大家把诗歌初稿贴出来供群里人鉴赏,既能查漏补缺又可以相互学习。“微信公众平台给热爱写诗的人提供了一块很好的学习园地。”一位诗歌爱好者告诉记者。

“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PK传统文学的读者思维

诗歌如此,其他文学形式也正在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的挑战。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改变了过去作者负责写、读者负责读的单一模式。以出版儿童文学为主打品牌的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我们说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但现在我们提出用户思维的概念。”所谓用户思维,就是选题拟定之前,在社群里与用户先商量选题;选题拟好之后,还要在社群里征求用户的意见。此外,还可以通过提供图、文、读后感等形式提供阅读体验。

新的创作模式,也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我从一个作者变成自媒体作者,才真正放低姿态去理解。”儿童文学作家粥悦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的我维护作者尊严,现在的我没有什么好遮掩;以前的我不食人间烟火,现在的我更接地气。”

“互联网+”时代,文学作品的第一受众必须是网民或网友,他们身份飘忽难界,既有网络侠客,也有网络“菜鸟”;既有“老愤青”,也有“小玩闹”;为什么是受众而不是读者,因为他们没有花钱订报订刊,却拥有在网络上绝对自由的阅读、批评甚至“吐槽”和谩骂的权利。当每个人的作品都有可能在网上公开发表时,也意味着会被公开评论,这也要求作者必须放低姿态,与网民进行充分的交流。

在网络平台上,作者与读者不再是孤立的,他们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一位名叫“次时代文学”的群主约稿时说:“在微信平台上,任何个人和媒体机构都可以转载分享里面的任何一篇文章。作者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获取收益又提高影响力。订阅号中每篇文章的开头都有作者的相关介绍和联络方式,对作者痴迷的粉丝和想进一步合作的其他出版机构都可以第一时间联络到作者。为作者、粉丝、其他作者和出版机构搭建一个开放桥梁。”与过去传统的投稿方式不同,没有人会拿固定的稿费,微信社群会根据每个点击量(人数点击)的形式进行回馈,文章看得人越多,回报越大。

内容的新颖与形式的灵活,是“互联网+”时代的优势。现如今,将自己的作品首先发到网上,已受很多作者追捧。一个在诗歌爱好群里的网友“旮旯游客”说:“当下在官办诗刊发诗只是荣誉,发行量少得可怜,上网也要付费才能打开。发诗有影响力只有依托网络。”

“互联网+”文学OR文学的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的社群功能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文学,而文学也以自己独特的个性使社群变得更有“文学味”。“岸上有何欢乐,迫你逃向河流”、“将来总归要天上相聚,别在意此刻流逝光阴”、“像生于深海的鱼族,若不自燃,便只有漆黑一片”……这些在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往往有着诗歌一样的标题,赢取了数万次乃至十多万次的点击。

除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学作品,很多传统文学作品在社群里也很受欢迎。以解读金庸在微信公众号里拥有大量粉丝的群主六神磊磊说:“之前我有些低估网友了,以为大家爱看的都是仓央嘉措、纳兰容若这些人的诗,没想到一篇5000字写唐诗的文章也能有这么多人看,说明唐诗是有人关注的,长文章也还是有人看的。我们把貌似古老、陈旧的东西,用新的方法解读给大家,会出现一种新锐的面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学作品走进网络平台,这是一个时代的必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引起文学界的广泛讨论。早在去年8月召开的“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学期刊的突围策略研讨会”上,《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就认为,文学作品走进网络,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还面临着著作权保护等问题,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措施做到有效的监管。因此,要看到新事物的两面性。

作家、学者、出版人古耜也认为,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始终离不开内容为王这条法则,这是生存的根本。有学者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真正的网络文学,只有网络时代的文学。之所以网络文学盛行于中国及东南亚国家,是宽松的媒体环境造就的。但是网络作家普遍存在一个心理,那就是希望自己的文字发表在纸媒上。


相关:

舞剧《丝海梦寻》全国巡演启动 新民晚报北京今日电 (驻京记者 鲁明)昨天下午,舞剧《丝海梦寻》全国巡演新闻发布会在国家文化部举行。此次巡演由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从今年3月起在浙江、湖南、广东等地演出,同时还将赴新加坡、印尼..

男生视角讲述“睡上铺”故事昨天(1月8日),乐视影业首个生态项目《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以下简称《睡上铺》)举办派对,陈晓、杜天皓、刘芮麟、李现以及导演张琦等主创全阵容亮相。据悉,电影《睡上铺》已宣布定档4月1日,同名网剧将于1月1..

上一篇: 六小龄童:我的成功来自戏曲艺术的伟大
下一篇: 北京胡同:那些无关“老炮儿”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