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苏轼寒食舟夜书所见 帖 往事何堪哀


更新日期:2018-05-25 19:29:45来源:网络点击:2724

   

《诗经·小雅·天保》里有这么一段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皋,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这段话连用了九个“如”字,意思是上天保佑你福寿绵长,所以人们称之为“天保九如”。由于用意十分吉祥,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这段话来赞美老寿星,所谓寿比南山,就是出自这里。如果老寿星恰逢九十高龄,那这段话更是再合适不过了。

2015年10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庆祝90岁生日,举办了一个名为“天保九如”的特展,把建院90年来受捐购买的新入藏品做了一次系统性的展示,特展将持续到明年1月。

天保九如特展展出了很多珍贵文物,分成器物、书画、文献等诸多分类。不过其中如果有一件文物值得特别认真观看,那一定是人称“天下第三行书”的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台北故宫90年大庆

“天保九如”特展 苏轼寒食帖 往事何堪哀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系出同源,只是由于历史原因才分隔两岸。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于是明清两朝的宫殿和皇室收藏尽归国家所有。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开门迎客,北京城连续几天万人空巷,人人都想看看深宫禁苑和历朝珍藏。谁想到,仅仅数年之后,故宫就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动荡:日军入侵华北,平津危机。为了守护国宝,1934年1月31日, 19557箱故宫文物分批南迁,这一去,很多文物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过北京的故乡。从1937年到1949年,连续十余年的大规模战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一页,最后的结局是两岸分隔,数十万件故宫文物就此留在了台湾。

护送文物南迁

老兵现身特展

迁台文物开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馆舍,因为当时的台湾当局还想着反攻大陆,于是文物只能暂栖在台中雾峰乡的库房之中。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当局开始逐渐明白,反攻什么的似乎是不太可能了,故宫文物老放在台中的库房里也不是个长久之计,于是在台北外双溪兴建了博物馆,用于展示文物,那便是今天人们熟知的台北故宫。

一个博物馆要想长远立足,那必然是要发展的,所以故宫的行政机构从1934年随文物南迁开始,直到迁台后的数十年间,一直在努力增加收藏。然而众所周知,中国文物的根源之地,是在中国大陆。1949年之后,大陆发掘了众多遗址,像妇好墓、曾侯乙墓、兵马俑、马王堆、满城汉墓、海昏侯墓这些世界顶级的重大考古发现,隔些年就会有一个,这也是大陆各地省级博物馆都水平不低的根本原因。台湾本地的中华文物并不甚多,年代最远也不过明清时代,所以这些年台北故宫的藏品增长有限,主要依靠的还是捐赠和购买,不过多年积累下来,也增收了数万件藏品,其中不乏一些珍品乃至于极品。2015年10月,台北故宫将这些珍品汇集一堂,集中展示,定展名为“天保九如”,以庆祝本馆成立90年,也算是一种对历史的肯定性回顾。

在开展的当天,台北故宫举办了盛大的庆祝活动,还专门请来了京剧团唱连台大戏,似乎是想让重新回味一下老北京的气氛。最令笔者动容的,是台北故宫居然请来了两位当年护送文物南迁的国军老兵,他们年纪最小的都已经90岁了,由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亲自颁发奖状。这些老兵是故宫的同龄人,在有生之年见到自己从炮火中救出的文物能迎来和平的时代,应该也会很欣慰吧。

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

天保九如特展展出了很多珍贵文物,分成器物、书画、文献等诸多分类。不过其中如果有一件文物值得特别认真观看,那一定是人称“天下第三行书”的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二公认为是颜真卿所写的《祭侄季明文稿》)。

黄州是地名,就是今天湖北的黄冈。寒食是一个古代的节日,是冬至之后的第105天,也叫百五节。这个节是春天过的,离清明很近,过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要去祭扫踏青。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介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专门用来祭奠对逝者的哀思,后来由于和清明节离得太近,干脆就与清明节一起过了。

苏轼写这个诗卷的背景,是他受到文字狱的迫害,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黄州,此后连续数年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多亏旧友帮他弄到了黄州东坡上的一些废地耕种,才勉强度日。苏轼在东坡耕种的期间,开始自称东坡居士,他在荒地里盖了一间草房,在墙壁上画上雪景,名之曰“东坡雪堂”。

苏东坡本是个乐观的人,才高八斗,放荡不羁,志向云游。上过京师朝堂,游过名山大川。然而登得越高,摔得越惨,来到黄州,是他一生最低的低谷。他被政敌攻击文章中的词句,身陷囹圄,要不是宋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几乎就要被砍头了。苏轼出狱后,以戴罪之身赴黄州任团练副使(相当于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权势财富尽失,甚至连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他在黄州一待数年,根本看不到人生有任何希望,于是,在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的时候,他写了两首名传千载的古诗:黄州寒食诗。

寒食诗的第一首是这么写的:“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这是首伤怀的诗,开篇很平易,和说白话一样,不过千年前的语言到今天看着还像白话,也是一种功夫。在几句白话里面,一种莫名的忧伤就出来了,因为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时光是根本留不住的。后面几句就更自伤了,他感觉自己本来是枝头的花朵,经过一番摧残,落在泥中了,仿佛雪中的燕支(胭脂)一样。所谓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是庄子的一个隐喻,意思是时间会带走一切,再大的东西,也能给你偷得一干二净,而自己根本无计可施。最后两句,是苏东坡说他自己就像一个病患一样,生病前还是个少年,病后胡子都白了,这场病就是他经历的文字狱迫害。

第一首的主题还是“伤”,而第二首完全就是“悲”了。他是这么写的:“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个诗看着就让人难过,因为它不再是对时光逝去的感怀了,而完全是实际的生活状态,而这个生活太困苦,简直是没法过了。前四句说现在雨很大,江水涨得都要进屋子了,自己的破屋子快和渔舟没什么区别了。厨房里没啥吃的,勉强煮些冷菜来吃,但是灶里都没有干柴,只好烧点湿芦苇。抬头看到乌鸦衔着纸钱,才想起今天是寒食节,不该生火的,看来日子已经过糊涂了。寒食节是祭祖之日,但是祖坟离着万里之遥,根本回不去,有心求皇上开恩,但是君门深九重,遥不可及。想想自己穷途末路,可以大哭一场了,不过现在心都凉了,死灰吹不起,哭都哭不出来了。

《黄州寒食诗帖》之所以是“天下第三行书”,原因就在于苏东坡是带着情绪写的,他不光把心中悲苦写进了诗中,也写进了字里。古代的文字最早只是表意,是没有书法一说的。书法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必须有作者的自由发挥才行,所以看似随意的行书其实是书法最重要的表现载体,作者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到字里,别人哪怕不懂写的是什么,也能看出作者的心情,这才是高明之作。

 

一向看不上苏轼书法的损友黄庭坚也忍不住对寒食帖大加赞赏,以至于题跋的字体比原文还大。

 赢得损友黄庭坚盛赞

苏东坡的写字方法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因为他习惯于斜着写字。现代人练毛笔字,都是悬肘而书,垂直拿笔写字,但是苏东坡不是,他是斜执笔,手肘不提起来,就靠在桌子上写,和今天写硬笔书法一样。苏东坡之所以能这么写字,是因为他用的笔叫诸葛笔,那是一种唐代流传下来的古笔,这种笔的特点是有个硬芯,所以写字和硬笔书法一样。苏东坡身处北宋,和唐代的家居环境已经有了很大区别,人们的习惯由席地而坐改成了垂足而坐,唐代是没有桌椅的,因为用不到,写字都是一手拿笔,一手拿纸,而宋代人写字是在桌子上写的,所以苏东坡也是在桌子上写。在桌子上斜执笔写出的字会很扁,也有点胖。和苏东坡齐名“苏黄”的黄庭坚,就看不太上苏东坡写的字,曾多次出言贬损。

然而在《黄州寒食诗帖》里,苏东坡的笔意比以前有了明显的飞跃,变得十分随性,字体有大有小,无不恰到好处,竟无一字荒率。特别是有几个字如同长剑一般,如“年”、“中”、“苇”、“纸(帋)”,应该是悬腕才能写出的效果。最形象的,是纸字下面的“君”字,指的是皇上,但是字体又小又扁,和上面尖尖的长竖连着,像是被刺了一剑,又像是在悬梁上吊,深深怨念,尽在其中。

有趣的是,苏轼虽然在黄州悲苦之极,但是写完黄州寒食诗帖之后,性格居然又重新回到了乐天知命的路子上。这或许是因为经历了最大的痛苦,所以怎么样都无所谓了吧。他离开黄州之后,曾一度重新入朝为大学士,后来又被贬斥,被赶到更加边远困苦的广州和海南,但是苏东坡毫不在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境,也能开心快乐,这大概就是黄州给苏东坡最大的礼物了。

《黄州寒食诗帖》在北宋时就被誉为神作。黄庭坚看到这幅字,一改对苏东坡字体大加鞭笞的做法,在题跋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说苏东坡的诗高于李白,笔法兼具颜真卿和杨凝式之长,这几乎是可以给出的最高评价了。黄庭坚自己大概也受了诗帖的激励,题跋写的格外精神,字体比原文还大,和诗文堪称双璧,此帖也因此被称为《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及黄山谷题跋》。

二战后趁机从日本买回

《寒食帖》在北宋以后传承有序,历朝都奉之为神品,明代董其昌在题跋里说,自己一生见过苏东坡手迹三十多幅,这是最好的一幅。此卷于1745年左右进入清宫,乾隆钦题“雪堂余韵”四字,将之藏于圆明园。

《寒食帖》有被火烧烤过的痕迹,那是它在近代留下的。《寒食帖》一共遇过三次劫火,第一次就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此帖流出清宫,由民间收藏。1922年,收藏家颜世清携此卷去到日本东京,将其卖给了日本著名收藏家菊池惺堂。但是没想到才过一年就赶上关东大地震,东京都陷于一片火海,菊池家遭受火灾,无数珍贵藏品付诸一炬。在危机时刻,菊池惺堂躬犯万死,只身冲入火海,将最珍贵的《寒食帖》和李龙眠的《潇湘卧游图》抢救出来。一般认为,寒食帖上的过火痕迹,就是当时留下的,可见情势之危机。

寒食帖经历的第三次劫火,是二战末期的东京大空袭,整个东京被盟军炮火炸成一片废墟。当时菊池惺堂已经去世,此卷由他的子孙保留下来。战争结束后,日本全国焦土,穷困之极,当时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王世杰见情势有利,便派人到日本,从菊池家后人手中买回了寒食帖,让国宝重回中土。也亏得是刚刚二战结束,要是到了五六十年代,估计就很难买下了。王世杰是国民党高官,在内战结束前就到了台湾。上世纪八十年代,王世杰去世,台北故宫遂拨专款将他收藏的《寒食帖》购下,成为镇馆之宝,而且每隔数年,才能在秋季特展中展示一个月。

2004年,台北故宫为庆祝八十年大庆,专门拍摄了一部电影《经过》,由桂纶镁主演,整个故事就围绕着《寒食帖》展开,几个青年人想尽方法要去看真迹,但是到最后也没看到,只能抱着遗憾离开。台北故宫藏品无数,连续两个十周年大庆,都以寒食帖做主打,可见这才是真正的至宝,比什么翠玉白菜要强太多了。

毛公鼎与后母戊鼎齐名

除了《寒食帖》,“天保九如”特展还展出有各类新入藏文物。书法类的有南宋朱熹的《易系辞册》,那是朱熹传世唯一的大字书法,十分珍贵。玉器类的有唐玄宗开元13年的禅地祗玉册,那是极罕见的考古发现。自秦始皇以来,历朝只有七位皇帝举行过封禅大典,在泰山顶山祭天叫做封,在泰山脚下祭地叫做禅。1931年,马鸿奎将军率军驻扎泰安,在一座古庙里发现五色祭坛,其中就藏有唐玄宗和宋真宗两位皇帝的封禅祭地玉册,这个玉册的内容是皇帝御笔所写,而且不录史书,所以格外难得。青铜器类最为丰富,有铭文众多的子犯编钟和商周铭文长度第一的毛公鼎。毛公鼎当年和后母戊鼎齐名,可以堪称是传国至宝了,抗战结束后由富商陈咏仁捐献给国民政府,由于个头较小便于携带,被运到了台湾。

总之,台北故宫自南迁以来,虽然孤悬海外,环境不利,但一直苦心经营,且有海内外大量华侨友人支援,终于逐渐成长,在当年南迁文物的基础上有所进益。在迁台六十多年后,能办成这样一个有水平的新增文物特展,也是台北故宫人足以慰藉先辈的成就了。


相关:

德国摄影师包豪斯获柏林终身成就奖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11月30日宣布,德国著名摄影师迈克尔·包豪斯获本届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明年年初电影节举行时,将授予他荣誉金熊奖。 包豪斯曾与马丁·斯科塞斯、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罗伯特·雷德福、沃..

影视航拍潮起潮落随着户外真人秀节目的持续升温,农村体验、丛林探险、异国远游,节目形态和摄制环境的改变也促使国内电视节目拍摄技术与设备更新的悄然演进,航拍这一高科技产品如今成为了行业中几乎人手必备的吃饭“家伙什”。也..

上一篇: 萨苏写科学院大院里的故事
下一篇: 《北京时间》再现人民大会堂建设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