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朱丹个人资料简介 状告“恨化学”广告, 给谁上了一课?


更新日期:2018-05-25 19:01:07来源:网络点击:2399

近日,北京大学化学院教授周公度写声明状告央视8套一事,引起网友热议。他认为,央视8套播放的化妆品广告中,“我们恨化学”这句广告语是“反科学”,“破坏了化学教育”,要求央视停止播放。此后,中国化学会也向央视发函,指出该广告涉嫌构成虚假广告,要求央视公开道歉并消除负面影响。周教授和中国化学会的做法,给媒体、企业和公众上了生动一课。

社会上,对化学的偏见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今年在沪举行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夏普莱斯的讲座上,一名记者提问:“如今,报考化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请问学化学还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包含着对化学的莫大偏见。化学可不是一门过时的学科,假如没有化学知识和以此为基础的化学工业,这个世界上,橡胶没有了,塑料没有了,化纤制品没有了……一言蔽之,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将遭到破坏,整个现代社会也将不复存在。

然而,就是这门人类须臾不可离的学科,竟然成为了广告策划者“恨”的对象,并且居然也能引起一些共鸣。诚然,如今化学的名声不太好,公众担忧一些化工项目污染环境,对苏丹红等混入食品的化学品闻之色变。但我们应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绝不能感情用事,将化学“污名化”。企业也绝不能以“恨化学”这种反科学表述为噱头,标榜自己的产品绿色健康。

对媒体而言,“周公度状告央视”事件具有警示意义。广告刊播前,媒体从业人员总要进行审查,将虚假信息拒之门外。“我们恨化学”广告语的播出,反映了涉事媒体工作者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或是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那名记者向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提问,也反映出其科学素养的缺乏。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信息发布越来越简便和多元。海量信息中不乏反科学、伪科学、不科学的内容。如何净化媒体环境,避免误导公众?除了要呼吁信息发布者提升科学素养、增强自律意识外,还要呼唤更多像周公度那样敢于“状告”的公民。他们的拍案而起,是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关:

京治污费将增至150亿 重点防治尾气污染记者昨天从市发改委获悉,明年节能环保展将于6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清洁空气相关专题展览将超过展会总面积的一半。市发改委还透露,北京市今年安排了约80亿元治理大气污染,明年将增至约150亿元。 日前中央..

北京车位配建标准20年未变 涨幅超房价对于很多在北京居住的有车族来说,“早出早归”成为他们的无奈之举。“早出”是为了躲避上班高峰期的堵车,“早归”则是为了回到所住小区“抢车位”。“停车难将是下一个比交通拥堵更严重的问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

上一篇: 《万物终有时》是杞人忧天还是高瞻远瞩?
下一篇: 《秦时明月》即将开播 “男配”陆毅变“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