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北京交响乐团力推惠民音乐 &q朱正廷图片 uot;那些歌我都听懂了"


更新日期:2018-05-25 18:49:17来源:网络点击:2266

北京交响乐团是北京文化生活的一张名片,这张名片不仅在国内是响当当的,前两年更是将中国的交响乐文化带到欧洲,带到美洲,在传播中华交响乐文化的同时,也传播着北京这一国际都市的形象。成立于1977年10月的北京交响乐团,是首个与有百年历史的世界著名唱片品牌EMI唱片公司合作录制唱片的中国交响乐团,是创造了“海拔最高的交响音乐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交响乐团,在国内率先走出了一条戏曲与交响乐嫁接之路。进入2015年,北京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将眼光着重放在了惠民公益演出上……

“那些歌我都听懂了”

提起今年北京交响乐团的最大亮点,北京交响乐团团长、首席指挥谭利华毫不犹豫地说出“音乐季公益演出”。北京交响乐团的音乐季贯穿全年,代表着乐团的水准,而音乐季大量的公益演出代表着乐团普及高雅艺术的决心。谭利华说:“比起大师系列和商业演出,普及演出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美好,享受到文化惠民政策带来的实惠。”

为了改变人们心目中认为交响乐是阳春白雪的惯性思维,谭利华在每一场音乐会的曲目选择和形式上都下了一番苦工夫。“像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喜爱古典音乐的人多一些,我们会选择上演完整的交响乐,而社区、军营等,我们会选择上演一些好听的乐章、圆舞曲、歌剧序曲等。”过去,北京交响乐团一直坚持每年抽出一定时间把音乐会带到大学校园,带到工厂矿山,高雅艺术进校园、进厂矿已经成为他们的常态演出,而今年在谭利华主导下,他们不仅把音乐会带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还带到了右安门街道东滨河路社区、劲松社区和门头沟少年宫等最接近市民生活的地方,也带到了总参通信兵部、国防大学防务学院等部队的官兵面前,让交响乐欣赏深入到最普通的百姓生活当中,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交响乐现场演出的魅力。

北京交响乐团今年的50多场惠民公益演出中,不仅演出了古典音乐中好听的片段、序曲和圆舞曲,更在这些最基层的音乐会上演奏了德沃夏克的《G大调第八交响曲“自新大陆”》、柴可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和他的《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而在北京大学演出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音乐会上,北京交响乐团演出了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和普罗科菲耶夫的《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谭利华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些高等学府我们已经来过很多次,过去来到这里大都演一些通俗易懂的音乐片段和作品,而现在大学生们听这些已经不满足了,所以,大部头的交响乐的演奏和讲解可以说是专门针对我们过去曾经到过的高校,面对有一定基础的师生们,给他们进一步地普及。但是,无论是演耳熟能详的音乐片段还是演大部头的交响乐,我们的音乐家们都按照音乐季的演出高水准地完成。”北京交响乐团能让普及演出取得这样的效果,靠的并不仅仅是“去了、演了”,而是每场演出和每一部作品的现场讲解。

北京交响乐团的惠民公益演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劲松社区的张大爷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我是一名音乐爱好者,每天都去广场上唱红歌,今天来到这看着小提琴、大提琴都不认识,但是我知道他们演奏的瑶族舞曲,太好听了,这个没有歌词,但是听得我热泪盈眶,中国的老曲子就是好听,好像从我的心里升起的旋律一样。”在门头沟少年宫的演出,观众是来自门头沟区教育系统的音乐教师、社区的居民以及各村的村民代表。散场后音乐家在剧院门口碰到小张,她3年前嫁到门头沟。她说这是她平生第一次听现场版的交响乐音乐会,虽然仍然叫不出乐队中各种乐器的名字,但是她说很好听,“以前在电视上也看见过,但是基本上会马上换台。今天我第一次在现场听大型交响音乐会,感觉心情很激动,没想到现场的声音这么震撼。我自己感觉,那些歌我都听懂了!”

“优美的、能带来正能量的东西同样是主旋律”

演出交响乐音乐会,很多人都会觉得演奏的是100年以前的作品,是西方的作品,而北京交响乐团一直立足于推动中国交响乐作品的演出,每年都会集中安排中国作品和中国作曲家的专场音乐会。2015年的演出中,他们把这个机会给了著名作曲家王西麟和张千一,同时,也举行了王西麟创作的《云南音诗》第二部和张千一创作的《云南随想》第二部的世界首演。

5月14日,著名作曲家王西麟的交响组曲《云南音诗》第二部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他的《云南音诗》第一部创作于1963年,是一部中国交响乐早年间的优秀作品,其中的《火把节》更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作品。时隔半个世纪后,王西麟再一次创作《云南音诗》主题交响作品,音乐中融入了更多王西麟这些年的生活感悟。每逢北京交响乐团排练王西麟的作品,他必亲往现场“监听”,日子长了,他竟误以为自己是北京交响乐团的驻团作曲家,由此可见谭利华和王西麟之间合作的密切程度,同时也提升了乐团团员对王西麟作品的理解,保证了新作品的演奏质量。《王西麟新作品专场音乐会》演出前乐团集中排练三天,已近80岁的王西麟每天准时到达排练厅“监听”,听到问题会立刻从旁听席站起来走向指挥谭利华和他交换意见,或直接面向团员,给大家解读作品,帮助大家理解作品。经过三天紧张排练后于2015年5月14日晚正式演出,全团在演出中的自信和从容充分体现了谭利华指挥下的北京交响乐团对新作品尤其是对王西麟新作品的快速理解和把握,以及在艺术上绝不墨守成规的发展思路。音乐会除了演奏《云南音诗》第二部外,也演奏了《黄河壁画》和《太行山映像》,都是十分接地气的作品。谭利华高度赞扬了王西麟先生对中国交响乐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希望这部由他本人指挥首演的《云南音诗交响组曲之二》再度成为交响乐演出中经久不衰的热门曲目。

11月15日,张千一创作的《云南随想》第二部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这也是北京交响乐团的委约作品。这是张千一第二次以“云南”为题材进行交响乐创作,他表示:“云南我去过几十次了,几年以前,谭利华指挥邀请我创作过一个云南随想,今年又创作了一部以茶为主题的多乐章的管弦乐作品。这部作品每个乐章都是以茶命名,看似是写茶的,实际上是写人的,写人与茶之间的关系。”为创作这部茶主题交响乐,张千一此前特别前往已拥有75年历史的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进行采风,观看了大益茶的制作过程。他试图在作品中把茶文化和人类的文明联系起来,并且充分表现云南的一些音乐特点,比如作品中大量运用泛音旋律,营造出类似木叶的声音。用大提琴、小提琴还有独奏的拨弦模仿布朗族、傈僳族的一些乐器的音色,让听众通过这个作品能够感受到云南的风格特色,感受到茶是一种真正有生命的东西。谭利华认为:“目前中国的交响乐作品很多都选取的是非常主旋律的题材,而主旋律未必就是宏伟的东西,它也可以是优美的、能够给人们带来正能量的东西,这同样是主旋律。”

两场音乐会推出两部委约新作品的世界首演,北京交响乐团将“向世界推广中国交响乐文化”的志向进行到底。谭利华说:“我们一直在谈论文化的大繁荣,其实就是要留下原创作品,像西方的文艺复兴一样,留下为后人称道的作品。我说的这个‘人’,不仅仅是指中国人,还包括外国人。我们有责任让更多具有中华民族风格又有技术含量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出现在世界的大舞台上。”


相关:

博物馆里“虚拟旅行” 遇见《女史箴图》得益高清晰成像技术足以让观赏者放大之后“看到油画表面笔触的裂痕”,藏品的全部细节尽收眼底。大英博物馆虚拟游览项目的成功上线,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室内街景项目。 于互联网街景地图技术,艺术爱好者将..

张爱玲的冷锁 许鞍华的热钥11月同一个周末在北京上演的两部话剧发生了两个巧合,都出自香港导演之手,都以经典文学著作为蓝本——一部是许鞍华导演的《金锁记》,一部是林奕华导演的《红楼梦》。演出地点一个在校园气息浓郁的北京大学百周年..

上一篇: 陈萨亮相国际钢琴系列 演绎肖邦"玛祖卡全集"
下一篇: 一桌一案一世界 一思一悟一乾坤